竺莹莹 周文文
摘 要:大规模在线课堂MOOC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高校通识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文章基于当前MOOC发展现状以及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对几种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与MOOC结合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对未来MOOC与通识课堂混合教学提出展望。
关键词:通识教育;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1-0090-04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对高校通识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知识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大规模在线课堂MOOC应运而生。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通识课程,将MOOC与传统课堂有目的地进行整合,则能发挥二者优势,相互促进,以期对高校通识教育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二、MOOC的定义与特征
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MOOC最早流行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一流大学,之后在我国也引起了一股MOOC风潮,如今我国的MOOC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形势,国内许多MOOC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慕课”等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MOOC的本质是网络在线课程,如其名字一般,大规模、开放、在线是MOOC的三大特点,[3]网络教学视频同样属于在线开放教育,但其与MOOC却有一些不同之处。网络教学视频多为实时录制的、时长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的国内外高校课堂教学视频;而MOOC则更多是相对简短的、分章节的教学视频。网络教学视频的上传具有随意性,其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以及对学习者进行观看视频的时间都没有限制,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读物”;而MOOC的教学内容则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每周在固定时间安排教学活动,并配合在线测试来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习者克服学习的惰性、更认真对待MOOC的学习。另外,MOOC具备网络教学视频所没有的学习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在线与其他参与者或者教师进行互动与研讨,从而形成思维的碰撞,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视频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MOOC则提供了一种“教学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4]
三、通识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者“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亦可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其中单词“Liberal”是自由的意思,因此通识教育还有引领人走向心灵自由的意味。对于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将其与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从教育的性质来说,专业教育是一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专门性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是体现出“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说,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则重在帮助大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5]大学的通识课程应该充分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整体性把握,为学生提供所感兴趣的学科的最基础且最全面的知识,从而塑造具有远大眼光、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和完备人格的高层次人才。简而言之,如果说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通识课程的目的则是“育人”,育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有生活、情感、理智与道德的全面发展。
在专业教育为主导模式的理念指导下,学生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被割裂,蔡元培先生曾提及“文科学生轻忽自然科学,理科学生轻忽文学、哲学之弊”,[6]而通识教育则很好地打破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障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共同发展,培养“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新时代人才,从而达到“全人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在通识课程中实现MOOC和课堂教学的结合
1.传统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在通识课程中结合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固有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起一定加强作用。但这种模式往往也使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较低。这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大量知识的现状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出现转机,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而来的MOOC教学模式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但同时MOOC也存在课程水平参差、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等缺点。传统课堂与MOOC教学模式各有利弊,若能将传统课堂与MOOC在通识课程中实现整合与衔接,则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让高校通识课程能更好地发挥出潜能。[7]
2.通识课与MOOC的结合方式
根据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科学研究及艺术设计四大类别,通过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原理,将在线学习融入不同教学目标的通识课程体系中,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前期、课程中期和课程后期三个阶段,强调个性化学习、多元化互动的学习理念。[8]
(1)人文历史类通识课
课程前期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本校特色,在MOOC平台上发布教学视频、PPT课件等,将背景文化知识进行引入介绍,激发学生对中外历史文化的兴趣,其中每段导学视频不宜过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宜,学生可根据视频内容对其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留言或讨论。
课程中期教师根据课前从MOOC平台掌握的学生预习情况与讨论内容,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分析与讲解,并采用课堂问答及分组式研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小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学习,并按照自愿的原则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展示。线上教师根据课堂展示内容发布相关拓展话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若有条件可组织安排一次线上直播专家讲座,丰富课程深度与广度。
课程后期教师在MOOC平台上对学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发布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线下按要求自主选题,完成课程论文,在线上MOOC平台复习已学知识,完成学习测试,分享学习心得或课堂展示PPT。教师根据学生MOOC作业、学习积极度与课程论文完成情况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人文歷史类通识课重点在于知识的延伸性阅读,拓展学生对历史的多角度理解,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社会经济类通识课
课程前期教师充分利用MOOC平台资源,引入课程相关政治、经济、教育、管理等方面概念知识点的导学视频,使初学者对课程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针对课前视频设定相关案例分析,在特定情境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通过自主学习案例,对知识点有更深层的理解。
课程中期教师就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有的放矢,进行重点解答,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研讨式教学法,进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学生根据线上线下所学知识对当下社会某一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并自主分组交流探讨。课程可设计1~2次课堂小组辩论,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教师对辩论过程进行点评,并对辩论中观点鲜明深刻、见解独到的辩手进行加分奖励。
课程后期学生完成MOOC作业,就小组研讨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优化总结并以小组形式提交最终调研报告。
社会经济类通识课主要偏重研讨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的讨论,与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辨水平,使学生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3)科学研究类通识课
课程前期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本校特色设计分节教学视频,形成独具课程特色的教学设计,通过MOOC视频详细讲解知识点,明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则在课前安排充足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提前了解课程实验一般操作及过程,完成课前引导测试,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课程中期教师根据引导测试结果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课程要求对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讲解与展示,教师则针对每一组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点评优化、完善方案;在线上利用MOOC进行分节习题练习,教师根据MOOC平台反馈的集中性问题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习。
课程后期学生经过多次教师指导与组内探讨形成小组实验报告,附上个人实验方案设计过程心得,并上传,完成线上期末测试;教师批阅学生报告,并参考线上测试成绩与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贡献度综合考量打分。
科学研究类通识课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理性思维以及创新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艺术设计类通识课
课程前期教师利用MOOC对课程相关艺术(绘画、舞蹈、音乐、装饰等)的引入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线上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艺术形式的了解程度,根据学生初始了解程度、学习风格及学习倾向智能分组。针对高校通识课程的MOOC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学生对课程相关感兴趣的内容,可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小组成员或教师发起讨论。
课程中期学生根据授课知识对课程相关艺术有初步掌握,并对该艺术形式自主创作。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线上与线下循环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点评学生作品,讲解重难点,学生可以提问、交流作品,在线上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并与组员交流,协同进步。
课程后期学生根据课程所学不断精进作品,并以文艺汇演或者会展形式进行成果的展示,最后根据教师点评撰写总结体会。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及课堂表现评定成绩并给出评语。
艺术设计类通识课注重学生艺术的品鉴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艺术为载体,感受生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能力。
五、发展建议与展望
1.推动高效“MOOC+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的通识课程仍是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限制了MOOC与高校现行课程体系的融合程度,因此在通识课程中常出现MOOC仅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或者与课堂内容关联性不大的问题。这种形式化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让MOOC成为课程的“附庸品”,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要推动高效“MOOC+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应打破固化的教育模式框架,以MOOC发展为动力,将MOOC教育模式循序渐进地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真正成为通识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MOOC由时尚的“舶来品”转向为常态。
2.建立高校间MOOC联盟体系,推进MOOC平台的成熟建设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院校间MOOC联盟体系,是推动MOOC与高校通识课程体系融合的有效选择。首先,高校MOOC联盟应是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体系,通过同等高校间联盟(如C9联盟)、区域间联盟(如中国东西部高校联盟)以及专业学科间联盟(如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将各高校强势学科、专业的优质通识课程资源汇聚一堂,实现MOOC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9]其次,高校MOOC联盟与平台的协同规划发展可以有效推进MOOC平台的成熟建设。就目前中国的MOOC发展来说,MOOC课程质量仍然是MOOC平台的基础,推动MOOC平台要以优质MOOC课程为支撑。高校MOOC联盟的集群能够促进MOOC平台的发展,增强MOOC平台的活力与竞争优势。而发展壮大的MOOC平台则将不断吸引和产生新的更优质的MOOC课程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无异会大大推动MOOC教育发展的进程。
3.扩展MOOC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的MOOC平台通识课程覆盖的学科和专业较为狭窄和局限,只應用于少量试点课程中,教师对MOOC课程的使用频率较为有限,学生对MOOC课程的熟悉程度也比较低,总体来说,MOOC没有真正进入到课程的教学结构之中。为积极顺应世界范围内MOOC发展新趋势,贯彻落实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精神,扩展MOOC课程的深度,应通过MOOC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真正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使MOOC课程真正成为通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柱。而另一方面,要扩展MOOC课程的广度,必须延伸MOOC课程的应用范围,走进教学,走进课堂,走进课前与课后,完成由点到面的覆盖,完成从课程到学科到领域的联合。
4.提升全社会对MOOC教学的接受程度
MOOC教学的推广和应用程度还比较有限,因此,在MOOC教学模式建设的道路上,需要提升教育界、高校和社会层面对MOOC教学的重视。将MOOC课程与高校课程改革相结合,建设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一体的教学方式,将MOOC教学结果纳入教学评估和学生成绩,对通过MOOC课程学习考核的学生提供在校学分的认定与积累。MOOC教育在未来有希望和企业相结合,建设慕课联盟,从而丰富课程类型、深化教学内容,使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料从实践的角度得到更新,将学生与社会企业联系起来,建立一座从象牙塔内到实际应用的知识桥梁。
参考文献:
[1]沈兰.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常璐.高校图书馆E-learning支持服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3]张策,徐晓飞,张龙,谷松林,初佃辉,季振洲,孙勐.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 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8(5):37-41.
[4]杨元元.MOOC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7):49-51.
[5]雷胜学,张军要.论医学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4(23):13-14.
[6]庞国斌,刘桂君.通识课程建设:一个急待厘清和研究的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2008(2):137-140.
[7]T.Torres-Coronas,M.A.Vidal-Blasco. MOOC y modelos de aprendizaje combinado. Una aproximación práctica (MOOCs and blended learning models. A practical approach), RIED. Revista Iberoamericana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 2019,22(2):325-343.
[8]杨晨,闫薇.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5):79-80.
[9]赵磊,朱泓,吴卓平.中国高校MOOC建设情况及制度环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10).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