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华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没入石头中的箭头
这首诗里所讲述的故事在今天看来违反了动物保护法,但是在当时,老虎还悠闲地在神州大地的各处山野中漫步,远远不到濒危灭绝的程度。
这首诗的主角,就是李广。他晚上到森林中狩猎,误把一块大石头当作老虎,拉弓射箭,竟然把弓箭射入了石头中。飞将军李广好神勇!
读完这首诗,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得需要多大的力气,才能把箭头射入坚硬的石头中呢?这首先需要满足两个外在条件:
一是比石头还坚硬的尖端锐利的金属箭头。顶端尖锐,在同样的力度下,箭头面积更小,压强更大,能像一根钉子—样钻入石头中。钢铁一类的金属箭头,硬度、韧性均足够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
二是石头得给力。不能是坚硬的花岗岩,得是页岩、不大坚固的石灰岩。要是遇到石英岩和玄武岩,十个李广也不能把箭头射入石头中。
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李广膂力惊人,能给箭头一个极大的初速度。
箭头的飞行轨迹
箭头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是什么样?当然是一条抛物线。
抛物线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轨迹和垂直方向的运动轨迹叠加的结果,即箭头一边往前飞,一边往地上落。其中,水平方向的运动轨迹是匀速的。箭头前面是尖的,所以迎风面积小,受到的空气阻力也会小。箭头在往前飞时,速度基本上是不会变的,即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匀速运动。在相同的时间里,飞过相同的水平距离。
而在垂直方向上,箭头则是匀加速运动。在空中的物体都会被地球的重力拉回地面,射出去的箭头也是如此。重力最讲公平了,不管物体的质量有多大,下落的时候,都给—样的重力加速度。即不管物体下落时的初始速度如何,下落后,物体的速度每秒钟都会增加9.8米。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存在,物体的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快,这种运动叫作匀加速运动。
如果我们只考虑箭头的重心,这样箭头就会成为一个小点。如果我们画一个坐标,实时地标出每1秒箭头的飞行位置,甚至采取更小的时间间隔,比如每0.01秒,再用笔把这些点连起来,就会得到箭头的飞行轨迹,这就是一个抛物线。
怎么射箭才能射得远、杀伤力大?
要想使箭射得远,甚至把箭头射入石头中,都要求射箭时的初始速度要大。怎么才能让箭头的初始速度大呢?
先说水平速度。拉弓的人力气要大,箭头射出时,初始速度就大。此外,弓弦的弹性也很重要,弹性强,能起到加速的作用。
再说垂直速度。这和拉弓人的高度和射箭的角度有关。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个物体落到地面需要多久,取决于它下落时的初始速度以及距离地面的高度。站得高,箭头落地需要的时间长,箭头就有更多的时间在空中飞行,于是能飞得更远,射到更远的地方去。古代作战时,射箭的人站得高就是这个道理。
李广骑在马上射箭,高度增加了,加之其膂力惊人,把箭头射进石头中也并非不可能。
趣味阅读 飞将军李广
汉武帝时,有位历经文、景二帝的老将,人称飞将军李广。他擅长射箭,百发百中。在对汉朝边境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作战中,有勇有谋。
一次,李广率百余位将士在草原上巡逻时,突然遭遇匈奴的大股部队。面对这数千敌人,李广心惊之余思忖:想要有尊严地撤退完全没机会,逃跑的唯一结局就是自己和这百余位将士被匈奴大军斩尽杀绝。兵不厌诈,倒不如待在原地不动,摆出一副悠闲惬意的姿态,看看匈奴会不会上当。这个李广版的,可能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的原型。
李广部队的镇定自若,让匈奴骑兵禁不住浮想联翩:这会不会是汉军诱敌深入的诱饵?李广为了进一步强化匈奴人的想法,反而率领部下不疾不徐地迎着匈奴大军,选择了—个较近的安全距离,下马解鞍,从容地在草地上休息起来。
匈奴派人前来侦察,李广飞身上马,带着十几人迎面而去,一箭将其射杀,随后又回来继续下马休息。李广和匈奴骑兵就这么干耗着,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夜幕降临了,匈奴更加倾向于认为附近有汉朝大军的埋伏,犹豫再三后,为了规避风险而撤走了。而李廣派骑兵尾随侦察,确认匈奴大军撤退后,策马狂奔,平安地回到了汉军大营。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坎坷不幸的—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与赞誉,妙笔生花下,李广成了后世文人、武将心中念念不忘的传奇。
责任编辑:陆艳 责任校对: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