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昂奋
《旅行的艺术》是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这本书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主要表现为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而英国媒体评论说,这本书教人们如何思考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上,其本质与价值是旅行者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经过艺术作品及名人的描绘与渲染,某个门可罗雀的地方也会有游客慕名而至。名人有意无意的“倾向”,很容易为大众提供“客观”的指导,人们以此为标准,然后不由自主地走入别人预设的审美框架里。
在凡·高绘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之前,人们只将普罗旺斯的柏树当作普通树种对待。也许当时已有人发现其树叶的尖硬与挺拔,但后来慕名而去的人心中大抵贴着“凡·高”的标签,为了与他人炫耀说“那是凡·高去过的地方”!也许有人还会拿出凡·高画作的仿品,或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进一步炫耀自己见识之广和品位之高。
名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我们生活中最显著或最不为人知的特点,它固然可贵,但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意味着全部———世界是无限的,一幅画作或是一尊雕塑中的意象并不能完全涵盖其全部细节。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从无限的世界中找出事物最显著的特征,这也是他们创作智慧的体现。游客把旅行贴上艺术的标签,往往只是为了实现“打卡”和炫耀的目的,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探其根本,深究其艺术层面的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是让我们欣赏一处美景,也不是只让我们将其作为一段旅行的目的地,我们应当体会其中的价值,切莫为了虚荣而以“艺术”装点自己。
大多数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换来的是一时的亢奋,过后往往毫无收获。著名景点经常人满为患,寸步难行的观光者转身赞叹旅途的愉快———这实为对“旅行”一词粗暴而机械的诠释。
人们对旅程中美景的喜爱和渴求,来自群体暗示心理。有人会在景点留下自己的大名,让后来人观看,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人利用手机镜头记录美景,以此证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在19世纪杰出的英国作家、评论家罗斯金眼中,这都太过庸俗,是低级的占有。对于自然的分析和观察,收获的不仅是对喜爱之物更深一层的拥有,更是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内在的、奇妙的、为少数人所理解的美。也许对单纯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游客来说,罗斯金式的审美过于苛刻,但旅行的意义本就应是丰富自身修养、体会新的或者更深刻的感受,而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过后便索然无味。
阿兰·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通过艺术家以及自身对旅行的见解,给予读者一种全新的态度与感受:旅行不必追随大众,对于目的地的选择,自身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在当今这个人们越来越被智能和名利驱使的社会中,追求一件事物、享用一件物品的日常行为,似乎已带上必须要向朋友、向世界分享的使命。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人们所追求的事物、所享用的物品便会大大失去其价值,久而久之体现的将不再是分享,而成为一种无聊乏味的竞争。虽然智能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便利,但人不能随着智能的发展而逐渐变得麻木懈怠。《旅行的艺术》便是在提醒人们这一逐渐被遗忘的现实。
《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写道:“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梭罗在简陋的木屋里感受到了自然、纯真的美,洪堡在美洲的考察之旅中以执着的追求去拥有美,福楼拜在埃及的传奇经历中感受当地文化,塞维尔在他卧室的旅行中逐渐发现曾经没见过的新奇……阿兰·德波顿也是如此。他在自由的探索中予我们以慰藉,让我们踏上哲理的旅途,在一路哲思和自我发现中领悟旅行的意义。
佳作点评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收获不在于去过多少著名景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作者首先概括了《旅行的艺术》的核心观点,由此引出对“凡·高造就普罗旺斯”等流俗现象的思考,表达了对“大多数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都有一種从众心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换来的是一时的亢奋,过后往往毫无收获”的旅行方式的批评和反感,然后从阅读中获取全新的认知,回扣主题,揭示踏上哲理旅途的意义。整篇文章入题自然,论述条理清晰,联系内容丰富,起承转合间有很多精彩之笔。(蔡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