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玲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①。”
新时代需要先进的文化来支撑人们的精神信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明确所谓的先进文化就是立足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高瞻远瞩的不断发展适合新时代的新文化,只有传承才能创新。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我们要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就要先从大国工匠精神引领着手。无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还是个人人格的成长和完善都需要一定的根基为基础,我们的根基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就像染缸一样,从出生就浸润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国人影响至深致远的传统文化无外乎儒学和道学。一个教人入世一个教人出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学思想我不妨把他成为“元”儒学,从开创之处就蕴含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含义:理论方面充分体现了儒学充满批判性的真精神,比如提出“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主理念;实践方面主要倡导服务社会,提出个体的自律、强调家国同构的入世精神和民族的自强自立,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比如我们熟知的“吾日三省吾身”、“修齐治平”、“克己复礼是为仁”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拼搏精神。孔子的元儒文化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立足点和依托。随着历史的进程,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元儒是从西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外儒内法的方式登上政治的舞台,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断的被重新解读,也呈现了一些不适应国家和个人发展的“糟粕文化”。比如严苛的等级观念,排除于法律之外的德治、人治。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是对国家的创造性发展还是个性化价值都带来了严重的摧毁,也是近现代我们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
立足新时代我们既要深挖厚植我们民族根基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警惕和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需要剔除的糟粕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家国情怀始终根植在我们祖先的血脉中。在传统中国,主要靠道德和伦理来维持社会秩序,而这些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大家庭、大家族的亲情之间的长幼尊卑来维系的。还有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治理秩序就是“官制”。家国同构是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因为对家庭的热爱而去爱社会爱国家,因为对家庭的责任和使命,进而迁移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经邦济世去自我锤炼,通过国家一体,忠孝一体的认同与热爱去实现自我价值,以天下太平为最高目标。近现代在国家民族的存亡之际,家国情怀激发无数的仁人志士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敢于担当,救民族危难于水火之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武汉特殊时期,白衣天使及各行各业的逆向行进的英雄们舍身而出,是新时代人们“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新时代高职学生家国情怀的提升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必将根据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不断创新,文化是传承和创新的载体。新时代我们要传承起每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在继承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才能获得世界人民对我们文化的认同。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复兴。
1)思想引领。通过分析、转换、扬弃重新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新的能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稳步推进,我们已经逐步脱离传统的农业社会,再结合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实际国情,传统的家族概念越来越模糊,以血缘为纽带传统的老幼尊卑也应该与时俱进,新时代我们要以“公平、自由、民主、法制”为依托。因此“修、齐、治、平”的概念也要重新解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科学文化为指导进行修身正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去构建和谐、团结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新时代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治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精准脱贫逐步走向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树立的大观思想。
作为高职学生我们需要儒家的“入世”思想去不断锤炼我们的进取精神,不能认为到了高职就前途黯淡破罐破摔。其次需要自律意识的培养,把自由和规范相统一,形成理性自觉的思维观念。通过“克己”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格物”自觉的去学习。
2)活动引领。学工系统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学生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如心。比如通过“读书会”组织学生进行精读四大名著,展开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新闻媒体或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提升培育。利用好自己的校园文化,讲好自己的校园故事。
3)课堂引领。课堂是学校思想引领的主阵地,通过课程设置以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基础课的方式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选派高精专的老师负责授课,授课方式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式,比如讨论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演讲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4)行为强化。理论指导实践,选取一段自己喜欢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行为训练计划。让思想指导行为,通过行为强化形成思想认同。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