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选课制下教师、同伴关系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

2020-02-26 15:41:19
卷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学业同伴效能

张 婉 黄 萍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一词最初是由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任务的预期和判断。之后,班杜拉更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个体面对不同领域的任务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理论从此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便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应用与延伸,目前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学业自我效能感又称“学习自我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本意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即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达成的学习目标给予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价”。其他学者在班杜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如SchunkD H认为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成功完成给定学业任务所需能力的自信,是个体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该界定为自我效能感增加了“自我控制”维度。国内学者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与Schunk一脉相承。王凯荣等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由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两个维度构成。其中,“学习能力”维度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习行为”维度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梁宇颂沿用了王凯荣的说法,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由上述界定可见,当前学者通常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不仅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感受,也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否驾驭自己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持有两维观点:学习能力与学习行为。

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活动

学习是一个有过程、有结果的活动,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情绪体验,如学习压力和学业倦怠,而学习成绩可以视为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成果表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有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且结论比较一致。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成绩的重要预测因素。Robbins S B 的元分析也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很高。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行为、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若能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实际体验、范本、鼓励、氛围这4个因素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归因理论影响人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有研究利用归因理论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归因训练能够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校试行的选课制实际上是选师制,实行已有3年。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学生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师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师,在学期更替的时候,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调整。在大学英语选师制下,学生在选课择师时,都会有其自身的考虑因素,同时作用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而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其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程度,也会作用于其成绩和能力。根据Bandura的研究,学生在选择教师时所考虑的因素与之采用的行为、努力程度和情绪等必定有关联,即会对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影响。学生在选择教师之后,如果其之前考虑的因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与其期望相一致,将有助于其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即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反之亦然。本文结合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实证研究中前/后测、问卷、访谈等得出的数据,分析学生在大学英语选师制下择师的考虑因素,及其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进而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期对以后选课制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3 教师因素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物生态模型理论,微系统是对人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具体来说,教师作为学校微系统中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他人,能够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我们的问卷、访谈等数据表明,学生在选师时最看重的教师因素方面,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1)教师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结合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我们设置了开放性问卷,发放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从调查中看到,“喜欢英语老师,从而喜欢英语”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约为五分之一,这部分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71.87,并不低。学生认为“设置题目有梯度,多变式”、“多鼓励”等可以提髙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表明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影响。通过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黄老师,其所带的班级比没有教学经验的马老师所带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髙。这同样说明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有重要影响。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与学业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通过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十几年大学英语教学经验的张老师,她对于整个大学英语的知识以及重点熟练掌握,对于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也非常有信心。而刚从高校毕业,迈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的廖老师,对于如何把握课堂重难点不是太有信心,通常是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对英语有恐惧感、倦怠感,也觉得非常迷茫。据廖老师课后与笔者交流,她最害怕课堂上学生提问题,不相信自己能当堂予以解答。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对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能胜任教学工作,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示范。而学生也更喜欢充满自信、传授激情、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并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得到增强。换言之,具有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也就是缺乏自信的教师,不会培养出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

4 同伴关系因素

学生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更加独立于父母,同伴关系变得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同伴群体也被视为个体的“社会化代理人”(socialization agents) ,对青少年的身心、情绪及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与同伴和朋友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兴趣所在。Ellen 从能力信念、动机信念、学习行为等方面,探讨了同伴群体之间的影响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发现,同伴群体不仅在能力信念、动机信、学习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且这几方面也相互影响。通过我们的问卷、访谈等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选师时还非常看重同伴因素。从回收的409份有效问卷中看到,“选择同寝室或好朋友认可并选择的老师”的学生人数占64.36%,同时发现同伴关系较好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反之,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比较自信,所以能够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由此可见同伴关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互相影响。

猜你喜欢
学业同伴效能
艰苦的学业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