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刚
(南京市鑫园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7)
新课改背景下,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是一门研究性课程,实验是此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相关课程教学有效性有着关键作用,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分析,实验可以说是充分理解科学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实验,学生可更加直接地认知各种科学现象,逐渐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但若是未能重视实验,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面临种种困境,科学知识往往也会成为摆设,难以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尽管理论学习十分重要,但要想全面确保教学质量,实验也是尤为重要的。其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真正地爱上科学,拓展学生科学思维,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要能够最大限度在课堂中开展活动实践,充分体现科学学科的特征,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某一层面来看实验教学也可增添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学生对新事物始终有着积极探索的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难以长时间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长时间保持积极性,那么教师就应当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积极自主的投入其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逐步带人情境之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全身心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
材料是实验探究有序展开的基础。面对教师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学生往往能无师自通;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妨碍正常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实验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使实验探究活动有序展开。课前,教师要根据实验探究需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巧妙搭配材料组合,构建材料的结构,以满足学生实验探究需求,同时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最后,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对实验改进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如讲“热气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塑料袋、回形针、蜡烛、火柴等实验材料,建构起完整的实验材料结构。课前,教师在每一张实验桌上放了塑料袋、回形针和蜡烛,没有火柴。课上,学生看到实验材料,只是稍微停留了一下就认真听讲了。直至知识讲解完,开始实验探究活动后,教师才把火柴发放给各组,学生利用火柴开始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结束,教师立即收回火柴,防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而造成实验混轮,影响到后续的研讨活动。在这一过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准备了实验材料,构建起符合实验内容的材料结构。同时,课上利用“火柴”的发放和收回驾驭学生的思维,使实验探究活动有序展开,防止了不必要的混乱。
再例如,在学习《蜡烛的变化》时,在实验中准备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海油面粉和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蜡烛燃烧和加热分别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体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想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位,那么教师就应当将实验教学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如给学生参与准备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接触,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相关的问题,进而为接下来的实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对此,教师应当将实验教学后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安排,如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学会正确运用。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子”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正式教学前,教师为学生设置引导性的疑问,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枝叶中有什么吗?植物枝叶的颜色和形状都是相同的吗?”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细致的观察植物的叶子。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观察成果和采集的叶子进行手工绘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切实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举多得。
小学科学教学是个体形成基础世界观的基础,实验教学法是其教学方法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组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益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相关实验过程与理论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例如,在“磁铁”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计实验流程,通过引入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磁铁的磁性、两极性与相互作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予以总结凝练形成理论,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利用对于磁铁特性的理解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指南针。较之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与自主创造能力,缓解传统教学课堂沉闷乏味的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操作兴趣、整合教学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强化实验指导,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从而为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翁,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