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
(山东德州陵城区第一中学,山东 德州 253000)
高中历史涵盖了国际、国内历史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利用好教材上的史料和插图,适时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时事新闻,培育学生自己的历史理念,辩证分析历史、解释历史事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融入热门的时政新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融入民族文化和历史名人的讲解,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升华历史课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以及为未来促进社会发展中应当具备的关键品格与能力。而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或是高等教育阶段,每个阶段、每个学科都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着陆点”。而高中历史主要是以“历史”作为根基,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事物、思考己身,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乃至家国情怀都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形式,将这些观念与素养渗透到学生心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获得综合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关注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人文素养的培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当代中学生是21世纪具有多元化思潮的一代,历史责任感也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减少。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学习到的相应知识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改变了,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育,从更加务实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探究本身就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教学和设疑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比如,在进行“西周政治制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西周一位天子的妃子比皇后先怀孕,妃子所生的儿子早于皇后的儿子,排行老大,按照宗法制,天子的皇位应该谁继承?引出学生对分封制度中宗法制的思考,请同学们看书,讨论这一问题。上述问题情境涉及宗法制的根本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实现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目标。所以说教学活动是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认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问题的驱动模式,以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深化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分析历史事件,认知历史的价值观与根源影响。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此事件进行多方史料的填充从而丰富课程的骨架,同时引出林则徐禁烟的事件,让学生在获知更多的历史背景基础上全面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为了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巧设关于中国鸦片战争的根本性问题,比如例如,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等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儒家早期的情况,我们可以对早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介绍,之后再提出: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在思想主张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找出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历史人物生出一种仰慕之情,也会对仁、礼等思想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跟现代社会结合,找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学生是否将知识理论记忆牢固,而是建立在对知识是否理解,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是否拓展自身思维之上的。因此在平时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要深入学科与教材中深度挖掘核心素养内涵,并严格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制定良好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教学新航路的知识点过程中,若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其目标无非是了解迪亚士、哥伦布新航路的历史经过,并了解新大陆发现对世界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在很多时候都是为学生如何“获得高分”做的准备,这也使得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下意识地强迫自己去记忆,自身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展现的。因此在改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更有内涵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探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如在教材中不乏“社会主义道路”“红军长征”等具体事例,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在岁时节气、历史事件纪念日等特殊意义的日子,进行相关主题的参观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情感,感受历史的熏陶。教师可以与家国情怀教学联系起来,在参观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使学生带入到更好的学习状态、过程以及情感[2]。
史料是历史发展的证据,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时政新闻,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寻找相关史料来佐证历史事件,实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时政新闻具有“内容新”“事件真”“跨度广”等优势,恰当运用,能使课堂焕发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把核心素养贯彻在每一个教育环节,把教材和时政新闻等与历史史料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史料和历史解释能力,充分发挥高中历史价值,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