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广播在“育新人”中的引导作用

2020-02-26 09:14:31洪春华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听众广播校园

蒋 炜,洪春华

(1.惠州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惠州 506007;2.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同时还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地方,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作为青少年的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高校校园广播的特性出发,探寻高校广播在育新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一、高校广播的现状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是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媒体之一,几乎在大众媒体的序列里消失,只是在分众传媒还有一定的市场。作为以声线传播为特点的广播,在我国高校传媒中却仍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广播。就我国高校校园广播的现状看,校园广播台一般归于学校党委宣传部管理,与校报、校园网等其他校园媒体一样,承担着学校新闻宣传、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广播的运作大多是由一名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其参与者几乎都是在校大学生,自娱自乐的成分比较高。大多数高校校园广播没有开设互动类节目,或只开设一个或几个包括音乐类互动节目及语言类互动节目,且音乐类互动节目多为点歌,很难与听众互动交流。

虽然也有高校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积极探索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比如东南大学广播台根据需要设立了新闻部、综合部、技术部、宣传部和总编室等部门,每天制作播出新闻、人文、音乐等各类广播节目150分钟为4 万余名在校师生服务。通过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完善自身建设、创运作模式、拓展发声平台,逐步完成由“单一型”校园广播媒体向以广播为核心的“综合型”校园媒体的转型[3]。但是,总体而言,政治站位不高,栏目单一,缺少互动,服务性差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广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另一方面,“声线受限”是高校校园广播最大的软肋。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合校”和“扩招”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高校都有两个或以上校区,且相距距离较远,为校园广播的传播造成了客观上的影响。

由于“合校”造成的多校区现象,使不少高校的校园广播处于分校区广播状态。使得同一高校在校园广播管理及广播内容制作等方面很难做到统一和及时,影响了高校校园传播影响力的提高。以江西高校为例,只有江西财经大学实现了昌北地区三大校区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同步收听。其余各高校均采用一个校区一个广播台的传统模式,这样的广播形式弱化了同学校不同校区间学生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形成[4]。

二、高校广播的优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广播媒体受设备、场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其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小,广播的声音离人们,特别是离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青少年越来越远。

然而,尽管广播媒体在新媒体背景下有诸多劣势,但仍有其自身的特有优势,可以说只要人类还有听觉,广播就不会消失,只会进行改变和创新,换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5]。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6]。从高校广播媒体的特性出发,我们可以看,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广播仍有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

(一)推送优势

高校广播播放时间基本定在中午和傍晚学生下课后就餐时段。这个时候,学生经过几节课的时间学习,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大多处于比较疲倦的状态,走出课堂后,都有一种心情放松的感觉。

当校园广播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和播音员不同于课堂老师上课的甜美声音时,给整个校园和听众营造了一种柔和的传播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听众大多乐于接受传播的内容。还有,校园广播遍布高校的每一个角落,覆盖面广,基本上都实现了整个校园声音的全覆盖,有利于精准锁定听众群。这也是高校校园广播有别于其他广播的优势。同时,在高校传媒众多媒体中,短、频、快是高校广播在内容推送过程一个最大的优势。它能在固定的时段,快速播报不同的内容,既能让听众在欢愉的氛围中了解信息,同时又能满足伴随着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原生受众——大学生快餐式的收听习惯。加上广播以声线传播,让听众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传播的内容,能够极大地放大其传播影响力。

(二)听众优势

高校广播属于分众化媒体,它的听众,有着相近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生活习性、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的同质状态。基于高校广播听众群的相对同质、稳定,有利于高校广播快速、精准锁定自己的听众群,极大地提高高校广播的传播影响力。同时,高校广播播放的内容以高校内发生的各种新闻为主,推送的信息与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习习相关,基于新闻的接近性,很容易激发起高校广播听众的聆听兴趣。

综观我国高校传媒,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自家媒体自己办,大学生是高校传媒的主力。就高校广播而言,除指导老师外,从内容的采集、整体、编辑,到节目的制作、主持、播报,基本上都是学生。作为既是听众,又是参与者的学生,他们更了解高校广播听众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更容易把听众的需求和播报的内容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广播内容的有效推送。

三、高校广播听众分析

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影响力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三大环节。要增强高校广播在“育新人”中的引导作用,有的放矢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为社会输送真正具有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必须对高校广播的听众进行有效分析。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90 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都处在形成阶段,他们年轻充满活力,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然而,90 后的大学生,他们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比较自我。有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生目标缺乏规划,特别是考进大学后,告别了高中的应考紧张学习阶段,有的人开始学习松弛,“60 分万岁”成了他们的信条,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挂科、毕不了业在大学生中也不少见。

受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眼高手低的同时,容易将求职目标生活化、功利化,缺乏远见和理想,享乐主义色彩较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的开放,西方势力趁机将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人生观的进行宣传,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此外,作为90 后大学生,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受互联网的影响较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 亿,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也高达25.4%。对于90 后大学生而言,他们触网时间长,习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特别是进入到新媒体时代,点对点,点对多的传播环境被彻底颠覆,网络巨海量、碎片化的作息,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又给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无尽的困扰,较易受到误导,他们急需要一种充满正量的声音进行引导。

四、高校广播的引导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高校广播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都处在形成过程中,因此,高校广播要发挥其在“育新人”中的引导作用,就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因此,高校广播要充分利用其新闻播报功能和传媒育人功能,创新新闻手法和话语技巧,通过把控时间节点,抢抓舆论热点、紧扣就业落点等途径,让正能量声音响彻校园。

(一)把控时间节点,植入正能量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由于出生年代、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的影响,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以前的学习也大多体现在应考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充满正能量的知识了解较少,也较为陌生,通常情况下,较难激发他们的了解欲。

然而,高校传媒不同于其他媒体,它不仅承担着新闻报道的任务,更肩负着传媒育人的使命。如何运用新闻手法、创新话语技巧,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正能量植入高校广播,“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高校广播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高度决定影响力。针对高校广播学生是主力军这一特点,从新闻播报和传媒育人这两大功能出发,精准定位高校广播不同时段每一档节目。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栏目进行采、编、播。

其次,基于新闻的接近性,以高校广播播放时间为节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社会与校园的距离。比如7月7日,以日本侵华为历史背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2月26日,毛主席的诞辰为历史背景,宣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并根据广播播放的特性,设置“我心中的英雄”、“今日大事件”等相应栏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事件等植入高校广播,让红色声音响彻校园。

为了激发听众的热情,扩大高校广播的传播影响力,高校广播要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通过听众来电、听众推荐、推荐理由播报等方式,即时、互动引导学生参与高校广播的每一档节目。让听众通过广播了解身边事、身外事、历史事,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抢抓舆论热点,传播正能量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以前是人找作息,现在却成了信息找人。然而,巨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无时不干扰人们的视听,对心智未成熟的大学生,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高校广播的听众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冲动、个性鲜明,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发生在校内校外的热点事件和话题,会迅速引起他们的关注与共鸣。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6]。如果没有及时的引导,其舆情爆发非常迅速且事态的发展方向难以预料。因此,一旦有重大舆情出现,无论是校外的还是校内的,只要成了学生关注的热点,高校广播要充分利用其“短、频、快”的优势,快速抢占舆论高地,及时播报事情真相,并通过并通过引导、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理解事件的本质,让正能量的声音得到及时传播。

(三)紧扣就业落点,激发正能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地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点。然而,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上存在较为普遍的现状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11 年的660 万人增长至2019 年的834 万人,平均年增长率3.3%。[7]而作为90 后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进入大学之前,主要任务是学习、应考,不少人是“两耳不闻窗外,闭门只读圣贤书”,社会知识和阅历相当缺乏。进入大学后,对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充满迷茫,加之不少大学大多生活在较富裕的环境中,对就业难缺乏足够的认知。

因此,将职业价值取向引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的地位,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才[8]。同时,也是高校“育新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广播要紧扣大学生就业这一中心,服务人才培养这一大局。通过开辟就业指南相关栏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跟踪播报,让在校大学生及时了解学校“双创”项目的情况,以身边人身边事提高他们参与“双创”的积极性;同时,将优秀校友请校园广播,让他通过现身说法,和大学生听众一起分享就业、创业的失败和成功经验,激发在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

猜你喜欢
听众广播校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4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