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意涵、内在特质与实践指向

2020-02-26 02:44吴学兵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观劳动价值观

李 雨 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做出一系列系统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它彰显了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经久不衰的时代价值,揭示了劳动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价值,回答了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劳动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提升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意涵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旨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劳动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他强调,新时代下,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青年价值观的养成期十分重要。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形成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

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倡导“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外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劳动理念,“劳动最光荣”赋予了劳动在人类活动中必须享有最高荣耀的合法性。[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鞭笞好逸恶劳、懒惰无为的行为,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社会的需要影响了劳动分工,任何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因其职业性质而差别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等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旨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作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内在地说明了要培养时代新人奋勇争先的劳动状态、砥砺前行的劳动风貌、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劳模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财富。劳动精神的培养,具体体现为对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文化传承、道德提升、教育导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在文化传承方面,劳模精神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成为了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基石;在道德提升方面,劳模精神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公民基本道德标准,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教育导向方面,劳模精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都起着调动社会情绪、整合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认真解读时代命题,明确时代任务,发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旨在提升时代新人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指某人拥有劳动视野、劳动技能、劳动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开阔的劳动视野、娴熟的劳动技巧、敏捷的劳动思维,而且还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从而培养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兼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培养大学生开阔的劳动视野,是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理论基础。劳动视野包括学习劳动的基础理论知识、认识多样化的劳动方式、辨别劳动途径的合法性。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劳动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劳动的概念,理解劳动的内涵。其次,培养大学生娴熟的劳动技巧,是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理论知识是否扎实的标准。大学生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最后,培养大学生敏捷的劳动思维,是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现实要求。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无中生有”,这既是新时代的需求,也是创造性劳动的需要。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内在特质

(一)创新性。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创新性,一是体现在时空之新,即时代新人产生于新时代的时空领域。[4]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时代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要求,即新时代为时代新人提供价值导向,时代新人引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劳动,我们才有了今日的辉煌,而来日的坦途,依然要靠踏踏实实的劳动;二是体现在内涵之新,时代新人不同于以往的人,其劳动品质、劳动素养也必然与以往不同;三是体现在使命之新,时代新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新人是未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中坚力量。在网络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的体力劳动不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主要劳动力的要求,此时就需要一大批既有体力又有脑力的新型科技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新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扬了劳动教育的旗帜,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不仅是思维的创新,而且是理路的创新。

(二)民族性。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在川流不息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流淌至今,已历经五千多年。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民族,勤劳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都有赖于教育,教育不仅是重要基石,而且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民族精神注入新能量、新血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根固本。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绵延至今,创造出绚烂的绚烂的民族文化和辉煌的民族历史皆应归功于劳动。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弘扬劳动精神首先需要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性基因,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等作品对人的劳动精神的塑造作用,结合实践要求对其表现形式加以完善补充,赋予其新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形式。其次要创新性发展体现劳动者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等传统文化作品,注重开发教育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

(三)时代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时代的变化呼唤着理论的创新。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生成结合了新时代世情党情国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实践中,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我党历来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观察教育、领导教育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为我国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五四运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崭新的时代,他们所处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迎来了人生的际遇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挑战。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一美好时代,坚定理想信念,跨越艰难险阻,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自己的新奇迹,在尽力中突破自我、在尽职中提升自我、在尽责中突破自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需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新时代青年。

(四)过程性。从劳动教育观的发展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劳动教育观奠基时期、劳动教育观发展时期、劳动教育观进一步探索时期、劳动教育观创新时期。劳动教育观奠基时期是指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早期无产阶级领导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明确了新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与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观的发展时期是指改革开放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水平、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的劳动者,从而加速现代化生产的速度。江泽民同志则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劳动教育观的进一步探索时期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倡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劳动教育观创新时期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的地位和劳动的作用,进一步阐释了我国劳动教育的方向,凸显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回答了新时代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明确了劳动的价值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实践指向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立德立心。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把握犹如船长掌舵,失去理想信念,人生就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随波逐流。理想之火,一经点燃必将生生不息,时代新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于国家、于社会、于家庭、于个人而言,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时代新人要锤炼品德修为,这是中华民族始终追求的人格的本质体现,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崇德、明德、修德体现了新时代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紧紧围绕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将德育融入劳动教育的工作中,为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树品德之德,立报国之心。

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在时代新人的认同感上下功夫,包括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首先,要加强时代新人的政治认同,即引导学生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洞察世情、了解党情、认清国情是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明确我国的历史任务和个人的使命担当,使其严以修身、严于律己,始终把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做有理想的奋斗者、有德行的奉献者。其次,要加强时代新人的思想认同,即引导学生认同新思想对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指导意义。高校要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能否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创新课堂思维,讲清、将深、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后,要加强时代新人的情感认同,即引导自觉学习新思想。高校要将新思想中的育人要求结合实际育人工作,帮助学生体悟新思想。

(二)习近平劳动观为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立学立身。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包括战略科技型人才、科技领军型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征程中,真学问、真本领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时代新人只有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练就过硬的劳动本领、提升个人的劳动素质,就都能在劳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有心有力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风采、感受幸福快乐。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脚踏实地、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勤勤恳恳,掌握专业知识要领,为个人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对待生活要积极进取、充满激情,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开拓视野、感受快乐。道不可坐论,业不可空谈,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需要新时代大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是通过实践引领价值。[4]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难得的人生机遇期,向往并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但由于他们经历有限、阅历不广,难以全面地认识世界和社会,因此,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悉心指导、耐心引导、用心辅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激励大学生抓住机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传播真理,用创新的思维转换课堂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客观对待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不断在破解难题的道路上超越自我。其次,培养学生的劳动的职业道德,养成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习近平劳动教育观要求培养具有实干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强调要将实践融入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中,注重劳动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谦逊、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锻造首创精神。

(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凝魂聚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不仅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育具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担当的开拓者。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挑担人”,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解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担当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责任情怀,运用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指导高校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可以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两方面发力。

1.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挺起民族脊梁的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将培养担当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发挥榜样模范、学生党员先锋模范的力量;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承良好家训家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打牢价值观之基,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2.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是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对每一位新时代大学生来说,爱国即是责任,又是本分,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近现代史、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学习,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承载者,大学生要时刻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青春和汗水,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勇于拼搏,不辱使命,不负时代与人民的期望。

猜你喜欢
教育观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热爱劳动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