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区旱作生物灾害发生种类及其危害

2020-02-26 06:14李星月向运佳李其勇符慧娟倪建英周小刚
农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病害四川危害

李星月,向运佳,李其勇,符慧娟,倪建英,周小刚,张 鸿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610066;2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

0 引言

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是指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突然增加,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并超出了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范围,继而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生物灾害具有生物性、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隐蔽性、区域性、社会性、可控制性等特点,但就局部地区而言,生物灾害比旱灾、水灾更为严重,形势更为严峻。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物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每年发生的生物灾害高达2300多种,包括重大生物灾害100多种,而因此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为10%左右,约合人民币600亿元[1]。

四川是农业大省,由于四川盆地的年降水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四川是农业有害生物的重发区。据研究,为害四川省农作物的有害生物种类1000种以上,常年发生种类超100 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日趋严重,全省发生面积上升,年均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在部分年份、部分区域,甚至大面积成灾。生物灾害的为害损失已超过水灾、旱灾,呈明显加重趋势,防控形势严峻,成为新时期制约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粮食生产、农业生态和食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

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人员与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3]。

1 农业生物灾害的种类

农业生物灾害具有种类多、突发性、危害大、难防控等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有2300 多种,其中病害750 多种、害虫850 多种、杂草700多种、害鼠3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超过100种,其中重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有20多种[4-6]。

1.1 农业生物灾害的类别[5]

农业生物灾害可按有害生物类别、有害生物种类、作物对象、作物部位等进行分类。

(1)按有害生物的类别,农业生物灾害可分为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7]。

(2)按有害生物在分类学上的科属进行分类,如玉米病害分为纹枯病、大斑病、茎腐病、细菌性条斑病、丝黑穗病等,玉米虫害分为螟虫、蚜虫、小地老虎等[9-10]。

(3)按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物对象,可分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甘薯、大豆、果树、蔬菜、茶叶等生物灾害。

(4)按作物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再进行细分,如玉米镰刀菌在根部、茎干和穗子分别引起根腐病、茎腐病、穗腐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种[10]。

1.2 四川丘陵旱作主要病虫害种类

1.2.1 小麦 主要病害包括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主要虫害包括麦蚜、吸浆虫、麦蜘蛛等[11]。

1.2.2 玉米 主要病害包括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灰斑病、纹枯病、穗腐病、茎腐病、病毒病、丝黑穗病等[12-13]。主要虫害包括玉米螟、桃蛀螟、蚜虫、小地老虎、黏虫、红蜘蛛等。

1.2.3 油菜 主要病害包括根肿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猝倒病和病毒病,其中以根肿病和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最为严重。主要虫害有菜缢管蚜、桃蚜和甘兰蚜3种,3种蚜虫均以成蚜和若蚜吸取嫩头和嫩叶的汁液[14]。

1.2.4 薯类 主要病害包括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主要虫害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块茎蛾、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15-16]。

1.2.5 大豆 主要病害包括斑枯病、灰斑病、霜霉病、锈病、疫腐病、菌核病、炭疽病、紫斑病和黑点病等。主要虫害包括食心虫、蚜虫等[17]。

1.2.6 蔬菜 主要病害包括病毒病、根肿病、疫病、霜霉病、枯萎病、青枯病、软腐病,菌核病、白粉病[18]。主要害虫有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黏虫、蚜虫、飞虱类、蓟马类、蝽类、蝉类、叶蝇类、蝇类、蚊类、甲虫类、蟋蟀类、蝼蛄类等[19]。

1.2.7 果树 主要病害包括柑橘炭疽病、柑橘疮痂病、桃褐腐病、桃细菌性穿孔病、枇杷炭疽病、枇杷灰斑病、枇杷烟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炭疽病、葡萄白粉病、葡萄灰霉病、猕猴桃溃疡病、猕猴桃褐斑病、猕猴桃炭疽病。主要虫害包括柑橘红蜘蛛、柑橘粉虱、柑橘潜叶蛾、梨小食心虫、桃蛀野螟、桃蚜、枇杷黄毛虫、枇杷红蜘蛛、葡萄斑叶蝉、葡萄透翅蛾、铜绿丽金龟子、白盾蚧等[20]。

2 农业生物灾害的为害

2.1 生物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农业生物灾害频繁爆发,已成为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世界粮食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11%,因鼠害损失20%;全世界每年因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美元[23]。有害生物的危害,造成全球玉米、水稻、马铃薯的产量损失分别为31%、37%、40%,大豆、小麦和棉花的可能产量损失为26%~29%[5]。

四川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尤其是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灾害防控,将对粮食、果蔬的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21]。病、虫、草、鼠害所致的损失率大约在30%,高于发达国家的21.3%,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的37.2%[22]。近年来,中国农业病虫害进入高发期,每年大力防治后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牧草的产量损失。全国有2666.70 万~3333.30 万hm2面积的农田遭受鼠害,4%~5%的农户贮粮被鼠虫所耗,每年损失贮粮1600 万t 以上。在有害生物暴发年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994 年后小麦蚜虫连年大发生,1997 年玉米螟大发生,损失粮食 100 万 t,1998 年小麦赤霉病和纹枯病大流行,小麦吸浆虫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控制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又严重回升[24]。中国病虫害发生规律受到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等的影响,一些重大病虫暴发频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发性病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严重制约国内粮食持续丰收。据统计,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每年发生面积近4.70亿hm2次,因防控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近2500 万t、经济作物损失多于1750万t[5]。

四川丘陵地区包括68 个县(市、区),占总数的38%,四川丘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的发展进程。四川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温16℃以上,无霜期240~300 天;年降雨量 1000~1400 mm,年日照 1000~1600 h[25]。该区域生态条件特殊,作物生长季节高温多湿,阴雨寡照,病虫害种类多,是影响高产稳产和食物安全的第一生物胁迫因素,如不加以防治,每年可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20%~35%,局部地区可达60%以上。

田间杂草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很多杂草还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帮助病虫害蔓延与传播[26],加重危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四川作物草害一般对作物减产10%~15%,严重的可达30%~50%,甚至绝收。

四川每年鼠害发生面积约200万hm2,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2.9%,每年损失粮食约150 万t。四川丘陵地区占全省耕地、人口的58.7%和60.4%。也是农田鼠害的主要区域。近年由于持续的大面积农田鼠害防治以及控制技术的提高,四川粮食作物因老鼠为害成片绝收的情况已极少发生,但据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农田鼠害的发生仍然相当严重(表1)。尤其是丘陵地区,由于农田生境较平坝复杂,在相对低密度时期是害鼠种群的保有区和发生的策源地。同一县域的鼠情监测在低密度时一般是丘陵区高于坝区。因此,丘陵地区农田鼠害控制对于农田大面积防控具有特别的意义。

表1 四川省近年农田鼠害发生和防控情况

2.2 农业生物灾害发生为害的趋势

随着现代植保科技的发展,毁灭性的生物灾害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有增无减[28]。农业生物危害的趋势呈现加重态势。

一是农业病虫害发生种类不断更迭。20 世纪50年代小麦病虫以吸浆虫、黏虫、锈病为主;棉花病虫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29]。60年代小麦病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吸浆虫得到了有效控制,前期黏虫减弱,后期回升,锈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棉花病虫中棉蚜趋减,红铃虫得到控制。70年代小麦黏虫大发生频率上升,麦类赤霉病成为重要病害,锈病再度频频流行。80 年代小麦黏虫大发生趋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吸浆虫回升,小麦红蜘蛛猖獗,麦类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三大主要病害;棉花病虫中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四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小麦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麦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玉米螟、棉铃虫、棉蚜等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病虫害[30]。

二是大发生种类逐年增加。全国年发生面积在333.3万hm2以上的农业有害生物种类,20世纪50—70年代,每年只有 10 余种,80 年代为 14 种,90 年代为 18种,2000 年以来,每年暴发的有害生物增加到30 多种[1]。

三是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大肆侵入。21 世纪以来,随着贸易量的剧增,每年都有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发现,并以每年1~2 种的速度增加。近年共发现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25 种,仅2006 年就新发现了5种[1]。

四是发生面积逐年增长。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国近20年的农作物病虫害在发生面积和发生率上都呈现增长趋势,1988—2010年期间病虫害发生面积以852.01万hm2次/年的速度增长,20年间病虫害发生面积平均值为2.92×104万hm2次,其中1988年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83×104万 hm2次,2008 年达到 3.68×104万 hm2次,2008 年是1988 年的2.01 倍;病虫害发生面积率(当年病虫害发生面积/当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以每年0.05%的速度增长[31]。90 年代以来病虫害进入高发期,全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每年都在3亿hm2次以上。

2.3 农业生物灾害为害加重的原因

农业生物灾害为害加重的原因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32-33]。

一是频繁出现灾害性气候条件有利于有害生物猖撅危害。在农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时,有害生物处于“常年发生”状态。但在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其他因素干扰的共同作用下,尤其是在异常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农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和稳定常受到破坏,并向不良方向发展,农田有害生物常发生灾变,形成暴发性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5]。中国北方多发生旱灾,干旱对东亚飞蝗、棉铃虫、麦蚜等发生危害十分有利,北方气温升高,使甜菜夜蛾等适于南方发生的害虫在北方大发生,南方时旱时涝或旱涝并存,雨涝造成稻、麦、玉米纹枯病、稻瘟病、麦类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大流行;异常降水的天气使得越南等国家出现褐飞虱大暴发,大量虫源随季风侵入中国;东亚地区北部长时间异常低温天气,使国内稻瘟病和棉花黄姜病大流行[32]。

二是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日趋单一化。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把“单一化”作为一项备受人们推崇的农业增产重要措施,诸如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带形成、各类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以及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农业等,并看成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标志。但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和产业发展更加重视高新技术、先进生产方式和高农业生产力,人们忽视了农业生产“单一化”所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破坏、农业环境被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和隐患,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空前严重的威胁和挑战[34]。郑大玮认为,由于为数不多的农作物品种替代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结构在很大范围内呈现简单化,如大面积种植的单一水稻田、小麦田、玉米田等,破坏自然植被的单作模式蔓延,导致有害生物的危害日趋严重。有时因为大面积种植了作物感病品种,一旦防护不力就会引发病害的暴发和蔓延。如目前河南省推广的小麦品种几乎没有抗白粉病的品种,有些年份发病面积大于266.7 万hm2,约占麦播面积的1/2。

三是一些轻简化土壤耕作技术的应用。在向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一些轻简化耕作技术得到重视并逐步推广扩大。如机械化高茬收割、少免耕、直播等,大大提高了病虫越冬、越夏的有效虫(病)源,也加重了草害的发生[5]。

四是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加重了生物灾害的为害。不同种植制度直接影响农田生物群落结构,使目标作物、有害生物、天敌生物、中性生物等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其相生相克关系发生改变[34]。因此,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常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土传病害;早、中、晚稻,单、双季稻混杂种植,为水稻螟虫提供充足的食料,导致其种群不断扩大,使水稻的危害日趋严重;小麦套作玉米加重了小麦丛矮病、赤霉病的发生[32];黄淮地区各滨湖蝗区由于退田还湖后未及时种草覆盖,形成撂荒地,加重了东亚飞蝗的发生。

五是栽培管理方式的改变。栽培管理方式的改变为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发生、发展、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其结果不仅导致了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加重,而且会出现一些新的病虫害,或者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35]。如高产晚熟品种面积扩大,延长了全年病虫灾害发生、危害时间;不合理增加作物种植密度,导致田间荫蔽,为病虫害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高肥水管理,特别是增加氮肥用量,使作物生长嫩绿,往往降低作物的抗性。在设施农业发展形成的高温、高湿、弱光照的特殊小气候环境下,农作物病虫繁殖速度加快、土传病害发生加重,同时还为一些害虫提供了合适的越冬环境;在通风、干燥的环境条件下,蔬菜灰霉病少有发生,而由于设施农业的兴起改变生产环境,灰霉病已成为设施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多种蔬菜作物的主要病害[36]。

六是长期施用化学农药致使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仍然是化学药剂防治,加大农药施用量来控制日益严重的病虫草害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现阶段,危害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草鼠害达到200 余种,其中有27种已产生严重抗药性[23]。监测表明,全国各地区均存在对常用农药产生抗性的有害生物,如稻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中高度抗性;赤霉菌菌株对多菌灵产生了抗性;在部分棉区,棉铃虫对Bt 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产生明显上升[1]。

七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病虫害的演替。转基因植物仅仅只是对少数性状进行了定向改良,通常忽略了其他重要性状,因此在生产中常出现新的问题。例如在抗虫棉得到推广后,棉铃虫等钻蛀类害虫被有效地控制,但棉盲蜷等刺吸类的发生却逐年加重,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问题之一[37]。

八是农业贸易、种子调运等加速了病虫害的传播。

3 四川丘陵旱作不同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3.1 小麦

小麦是四川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38],自2010 年以来其种植面积维持在120 万~130 万hm2(中华粮网数据中心),其中约一半以上分布在丘陵旱地。由于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均有,海拔跨度大,四川小麦种植制度多为麦稻两熟、麦玉苕或麦玉豆。全省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小麦品种多属春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不敏感[39]。近年来,由于选育和推广的小麦品种缺乏多抗性,以及受近几年来冬季气候变暖、农药抗性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四川近几年来小麦病虫害频发且趋势加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40]。当前,四川小麦病害以条锈病、白粉病为害较重,间有赤霉病发生;虫害则以蚜虫、麦蜘蛛为主[41]。因此,进一步搞好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是确保四川小麦高产、优质、稳产的主要措施。

3.2 玉米

近年来,四川玉米种植面积在133.30万hm2以上,总产量超过700万t[42],播种面积和总产已经超过水稻,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70%以上的玉米分布在丘陵和山区,四川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25]。该区域玉米产区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复杂,生态条件特殊,病虫害种类多样,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和食物安全的第一生物胁迫因素。玉米产量损失10%~15%,严重时达到30%~40%,个别地方或因品种的关系甚至可以达到100%;虫害发生时,常造成30%~50%的植株为害,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和产量。中国玉米病虫害约有100 多种,四川丘陵及山地玉米病虫害占半数以上。叶部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圆斑病、病毒病等,穗部病害主要有穗腐病、丝黑穗病等,茎部病害主要有纹枯病、茎腐病等[43];主要虫害有玉米螟、桃蛀螟、地老虎、红蜘蛛、蚜虫。据统计,2014 年玉米病虫害全省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33.30万hm2次。其中玉米螟虫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40万hm2次;玉米纹枯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26.70万hm2;玉米叶斑病(主要包括大小斑病、灰斑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26.70万hm2[44]。

3.3 油菜

油菜是四川主要的油料作物,常年栽培面积在100万hm2左右[45]。近年来,随着四川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栽培方法发生变化,油菜病虫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目前,危害油菜的主要病害有根肿病、菌核病、霜霉病、根腐病、猝倒病和病毒病,其中以根肿病和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最为严重。危害油菜的虫害主要以蚜虫为主。这些病虫害四川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30%[46],严重时达80%以上,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3.4 薯类

2014年,四川薯类种植面积124.03万hm2,其中马铃薯75 万hm2。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除了品种、种植模式外,还有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如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各种虫害等,其原因主要是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区、品种抗病性低、种植方式不合理、病害预防意识弱以及气象因素。实践证明,选用抗病耐病品种,运用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危害。

四川马铃薯栽培区属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域的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周年气候温和,潮湿多雨,适合马铃薯各种病害发展[47],历来是马铃薯各种主要病害流行区域;种薯跨区调运导致多种病害随种薯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甘薯栽培区为长江流域夏薯区,属季风副热带北部的湿润气候,冬季有寒潮侵袭,雨量较多,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属最低值的地带。甘薯黑斑病是本区的主要病害,由于冬季低温期较短,利用窖或山洞贮藏鲜薯,推广高温大窖以控制黑斑病的危害,收到良好效果。

3.5 大豆

四川大豆种植面积22.15万hm2,四川盆地大豆栽培区属中南西部春夏秋大豆生态亚区,一般海拔600~800 m;四川东北盆周山地属长江中下游二熟春夏大豆生态亚区,历史上有二年三熟制春大豆和一年两熟制夏大豆或春、夏大豆并存,以夏大豆为主;四川西南盆周山地、川西高原属西南高原二熟春夏大豆生态区,一般海拔1500 m 以上,以春播大豆为主,也有夏播大豆。四川多熟制春夏秋大豆生态区农田生态背景复杂,耕作制度多样,病虫害发生受环境变化和耕作方式影响较大。大豆栽培以间套作为主,通常与玉米等作物间套作,多呈点片条带状分布,生态背景复杂。病虫害发生种类较多,且受小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3.6 蔬菜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大省[49]。据统计资料,2014 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31.55 万 hm2,总产量达4069.3万t,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近年来,随着蔬菜产业迅猛发展,蔬菜病害、害虫危害问题日益突出,每年发生面积达100 万hm2以上,已成为限制四川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48]。

中国蔬菜病虫害有2000余种,常发病虫300多种,四川蔬菜上每年必须防治病虫达50多种,重大疑难病虫10 余种。根据学者研究四川蔬菜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具体表现为主次病虫害更替变化、土传病虫害日益严重、新型病害发生严重、小型害虫危害加重、生理性病害普遍发生、危害途径和发生场所及方式多样、检疫性病虫害入侵、病虫害发生频繁、蔓延迅速、品种抗性减弱与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等九大特点。四川丘区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上述全省发病特点基本相一致,在不同种类蔬菜中受害最重的是十字花科,其次是茄科、葫芦科、豆科等[49]。

3.7 果树

四川丘区果树种类主要有柑橘、桃、枇杷、葡萄、猕猴桃、草莓、樱桃等,其中柑橘(含柚、柠檬)种植面积最大已超过33.30 万hm2;桃(含油桃)种植面积近6.70 万 hm2;枇杷植面积 3.30 余万 hm2;葡萄种植面积4 余万 hm2;猕猴桃种植面积近 2.70 万 hm2;这些水果是四川丘区农村经济和果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据统计,2015年四川果树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133.30万hm2次,其中柑橘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6.70万hm2次。

通过对生物灾害的灾害种类、灾害为害、为害趋势、为害加重原因、为害情况等几方面的了解与分析,为四川农业的生物灾害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为四川的生物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4 展望

四川丘区农作物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是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无法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不加以防治,农作物产量将继续受到制约,农作物品质将难以提升。近年,由于异常气候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有害生物灾变因子的复杂化,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抓好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对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丘区主要生物灾害的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效益植保”理念,全面开展主要生物灾害的绿色防控,其基本的防治策略是“植物检疫为前提,农业措施防治为基础,物理措施为支撑,生物措施为重点,化学防治为保障”。

猜你喜欢
病害四川危害
A gift I treasure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四川移动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药+酒 危害大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