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吹
明朝中期,政局黑暗,弊政渐生。面对日益衰败的王朝,弘治帝朱佑樘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登基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改革,在他治理下的大明,出现了18年短暂而辉煌的“治世”,史称“弘治中兴”。
对于弘治帝,明臣朱国桢曾评价道:“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朱佑樘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開”,成化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更定律制,兴修水利,惠利民生,数次减免受灾地区的税粮科差,“制下举朝欢悦”;整顿禁卫、巩固边防,为国内发展提供了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他宽厚仁慈的政治品行,也使弘治时期形成了君子众多、君臣融洽的新生气象,出现了“文治蔚兴”的大好局面,后世津津乐道的“吴中四才子”也在这时大放异彩……
弘治帝朱佑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生母纪氏怀孕时,宠冠后宫的万贵妃得知消息,命一宫女为其堕胎。宫人不忍下手,谎称纪氏是肚内长了瘤子,万贵妃仍不放心,便下令将其贬居冷宫。纪氏在冷宫中偷偷生下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直到朱祐樘6岁,其父成化帝朱见深恰值中年,偶然为子嗣忧心时,才第一次见到自已那胎发尚未剪去、拖至地面的瘦弱儿子。第二年,朱祐樘被册立为太子,接着纪氏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可以说,童年时期的朱佑樘看尽了前朝的政治黑暗及宫廷的复杂局势,因此,他继位后就即刻着手改革成化朝的弊政。
即位之初,弘治帝面对的是一大堆“烂摊子”:当时无论皇室、贵戚还是宦官都想尽办法侵占土地,再辟成宜于耕种的庄田,转手出租给佃户,从而导致大量土地被兼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赋税,大量农民离家出走,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朝廷为了镇压这些声势浩大的起义,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国库储蓄逐渐减少;内忧同时,尤有外患,北部鞑靼屡犯边境,去而复来,迄无宁岁。
面对如此局面,朱佑樘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饬朝纲,对阿谀逢迎、朋比为奸的官吏,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前朝作威作福的大太监梁芳,在朱佑樘即位后的第六天,便被谪居南京;也是在这一天,曾大权在握的奸佞李孜省被谪罚戍边。至于“纸糊三阁老”之一的万安,朱佑樘当太子时已“稔闻其恶”,即位后又在宫中发现一箧奏疏,内容都是讲房中术的,末尾署名都是“臣安进”。紧接着,朱佑樘便派人拿着这些奏疏到内阁找万安,指责道:“是大臣所为乎?”万安羞愧万分、辩无可辩,弘治帝遂下令罢免其官职。在种种秋风扫落叶般的整饬措施后,弘治帝还诏令朝中不可崇信佛道,“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一改前朝因崇信佛道而荒废朝政的混乱局面,整个朝廷焕然一新。
与罢斥奸佞相并而行的是任用贤能,《明史纪事本末》称这一时期:“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劈倖之门。”此外,朱佑樘还完善了明朝的官吏考察制度:为熟悉官员的情况,他曾命吏部和兵部把两京文武大臣、地方上知府,以及守备以上官员的姓名贴在文华殿上,以便随时查看、了解情况。这一系列“任贤臣、严考察”的行政方针,使弘治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出现了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李东阳等名臣。
大明中期,最严峻的社会问题是黄河水患。明代漕运自永乐年间疏通后,一直是明朝南粮北运的依靠,黄河水患无疑阻断了南北运输的生命线。对此,朱佑樘下令百官推荐治水人选,吏部尚书王恕等人便推荐了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弘治帝随即命他为右副都御史,前往治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