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梅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强势崛起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在改变诸多行业与地区的职业生态,也必将进一步颠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就难免会引发人们的担忧与焦虑,各种警世预言接踵而至。马云就曾说过,现在的教育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将难以适应未来的形势,结果是大量的人将找不到工作。因为教育的“碌碌无为”,《联合早报》一篇预测文章甚至把教师列入“危机”职业。当然,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以为教师是“高知”,从事“高智”职业,人工智能难以替代。问题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做些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可以归纳为教师的三大教育使命。然古今不一,韩愈生活的年代,教师可以是知识的垄断者、单向传输者,只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而今日之教师,生活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时代,学生信息获得渠道多样,家长也可以阅读微信中的鸡汤文章来了解教育的症结所在。相较之下,教师的功能日渐收窄,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以能帮助学生拿到分数为己任,绩效制度实施更加强化了这一功能,课堂教学都是服务于考试功能,这就免不了有些教师在高一开始就跟学生谈考点,像只快乐小蜜蜂般围着高考题舞蹈。然而,若高一与高三的教学没有区别,又何来高中三年的阶段性学习?令人担忧的是,這种高考思维模式不断往更低学段蔓延。国家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之导向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唯分是举、唯考是从的现象。可是,历史与现实复杂性注定这场教育改革的不易。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时代催生了教师过度的“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在课堂上堆积一大堆没有经过考证与自我消化的“知识碎片”,把自己都搞得云里雾里,更毋论学生。娱乐至死的社会文化镜像又催生了“作秀表演”,过度表演的结果就是专家拍手称快,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所云。各路“神仙”跑马圈地的喧嚣使得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热闹有趣,却连学生“我在哪里,要去哪里”的命题都没搞明白。
值得注意的是,校外辅导机构、网络学习软件等,正在冲击着教师的解题“神功”,甚至有些学习网站更能够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效推送、个性化辅导,且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无疑会令人质疑教师的存在价值。同时,在考试功能主导下,教师传道就面临诸多尴尬,全员德育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大多数教师对育人使命却是避而远之,只想教自己的书,把自己锁定在40分钟课堂内。同时,从育人的另一个角度看,教师的三观能否支撑新时代对教育使命要求?教师的视野、见识以及精神状态又能否适应社会变革是需要商榷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大都是从一个信息塔走向另一个信息塔,说的是教科书语言,谈的是网络上没有经过自我过滤的见闻。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若教师基本处于一个闭塞的生活圈、封闭的交际圈、狭隘的信息圈中,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缺乏清晰认识,对真理谬误缺乏正确判断力,其结果就是,教师只能醉心于自我表演而难以向学生传递正确信息与培养其知识判断的能力。有人认为学校的灵魂就是课表、课堂的灵魂就是分数,这是个可怕观点。究其因,乃在于这么多年来,教育定位在服务行业与教育管理中摇摆,教育理念在工业化思维与教育想象之间折腾,教育理论在中西教育概念间腾挪。
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若说其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必然不能说服大家。然而,数字的跳动只是“看得见的教育”,灵魂的深入与精神高地这一“看不见的教育”却为广大教师所忽视,亦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本是在求道、悟道,这是个长久修行的过程,教师也应是位虔诚的“布道者”,心中有爱,脚下有路,并能给予学生在校园里真切的人文体验而不是数字游戏。如此,人师方能为师,学校方能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