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赋
“学校管理是学校对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百度百科)说到底,学校管理直面的是人,是教育的终端——学生,以及引领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人。育人是根本,但也必须切实引领和激励教师成长,因为没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发展便是一句空话。
学校管理的终端是“人”,但“人”又不是独立于“物”和“事”之外。校长必须切实弄清本校“人”“事”“物”的关系与内在的关联,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统领“人”“事”“物”,以相互融合、融通、融汇、整合,充分发挥学校整体的功能,以“质”的更新为本,在“量”的扩张与“事”和“物”的更新上寻找出路。
一、目标与路径相适应,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时代在变,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却没有变,只不过不断在增加新的内涵。人才的培养,“德”和“才”是主线,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过去提倡的“以德为首,五育并举”依旧不过时,依旧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当下,“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改革的启动,为教育目标(学校管理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学校管理必须基于新形势下新的育人目标来探索发展策略、发展路径。虽然坚持育人为本,但没有合适的走向目标的路径,不但达不到目标,而且劳神费力,贻误一代又一代人。说得更严重一点,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
坚持目标与路径相适应,是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惠及全体学生,滋养他们的成长旅途。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他们健康发展中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如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坚守发展底线,突出发展重点,完善健康的发展体系,统筹“人”“事”“物”的关系,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目标不对,一切白费;路径不匹配,目标荒废。育人是一项系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学生的成长不可重来,管理者探究目标与路径的高度适应性,必须切实考量学校的一切实际,让路径与目标高度契合,这是管理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尽力与量力相协调,增强学校管理的可行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不但目标要正确,而且要学会如何用“力”。“力”使得恰当,恰到好处,不但省“力”,而且有助于达成目标。
教育目标既要正确,又要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从家长与学生的意愿来看,肯定是期望发展的力度越大越好,要求学校必须用尽全力;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和谐发展又受制于学校本身的“软”“硬”环境,不能超越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能力。学生应该怎么发展,我们就应该怎么做,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等都必须有机地整合,但在做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度,處理好“二者”的关系,切实让家长和学生的意愿、最终达成的效果协调一致。
具体来说,“尽力而为”是责任态度。当下,囿于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稀泥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家长对学校管理及教育的不理解,学生又被家长溺爱,导致学校及教师都不敢放手行动。就像2019年某省的一教师因用书本拍了几下两位逃课学生而差点丢了饭碗一样,教师自然怕管,学校又怕惹火上身,“尽力而为”往往成为虚无。相信后面教育部确定了惩戒的边界后,我们学校管理者及教师都会真正强化“尽力而为”这一责任态度。把关注发展、重视发展、保障发展作为管理者最基本的职责,常抓常为,善抓善为,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付诸于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之中。
我们既要做到“尽力而为”,但同时应该做到“量力而行”。这是一种科学精神。我们既要积极遵循家长意愿和学生发展之所需,但又必须充分考虑学校方方面面的现实资源,以及一些政策性的资源,绝不能盲目行动,甚至竭泽而渔、寅吃卯粮。当下,不少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学生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既然如此,我们“量力而行”就要做到尽可能让校内方方面面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还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长期性规律,让“力”用得充分,用得恰当,用得实在。
三、保障与激励相统筹,增强学校管理的针对性
学校的管理终端是“人”,但“人”是最复杂的。“人”的复杂性在于,其生活背景、阅历、个性、欲望及需求等等都是不相同的。而我们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切实保障具有复杂性的每一个“个体”的和谐成长与发展。
保障,既涉及保障的项目,如食堂的饭菜、基本的文化设施、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学生发展的相应硬件(教室的布置、多媒体等),又涉及保障的指数。保障的指数高,才有利于发展,不能什么都有,却止于看上去很美(中看不中用)。一切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出发,切实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从关键小事入手,加强普惠性与适切性、基础性与长期性、兜底性与提高性建设,织就师生共发展的保障网。
对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学校提供“事”与“物”的保障,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若缺少激励措施,相应的保障所发挥的作用会被降低。有效的激励,将会使相应的保障产生巨大的效应,使保障扩大化。激励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师生成长的需要,提升他们的心理感受值,从而以良好的心理感受助推自我的主动发展。也即是说,有效的激励能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时时事事皆主动。
关于激励,不少学校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激励一定是良好的物质待遇。当然,这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但仅有这个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物质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而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单纯从物质上来激励,永远无法使人真正积极向上。真正有效的激励,是通过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人文关怀等让每一个教师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教师的工作得到尊重。虽然我们强调管理者重视管理公平,但在创造起点公平、维护过程公平的同时,必须注重保障与激励的针对性,严格摒弃大锅饭的做法。肯定地说,注重针对性,也才更能彰显激励性。
面对学校教育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作,把握学校发展的起点,管理者必须探索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充分发挥财力、物力、精力的聚合作用,以更加长远的目光,切实积尺寸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使师生的发展和成长得以持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