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0-02-25 22:08:33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者人工智能

罗 婷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5)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大数据时代中从人到物都被打上了“数字标签”,人工智能呈现出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态势,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冲击,我们要全面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来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1956年Dartmouth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在发展初期被描述为具备等同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在未来甚至可能超越人类的机器。人工智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关于思维、认知和行动的通过模型建立的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的表达系统,通过算法或程序来实现约束条件的作用[1]。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是为实现特定任务而创造的,借助相应的载体及应用环境表现出与人类思维、认知和行动能力类似水平的技术。

人工智能开始于发达国家,其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并称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在制造业中,发达国家大量采用无人化全自动生产线,使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度明显下降;在服务业中,欧美国家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运用取代了许多工作岗位。在我国,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主要在制造业中。2012年,“机器换人”的发展战略在浙江率先提出,国家也陆续出台诸多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如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多处提到今后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将重构经济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2]。

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广度、速度、深度等方面可能超过以往各种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随着智能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认知领域,受其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易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领域

研究认为,管理,商业、金融、计算机、工程、教育、法律、社区服务、媒体艺术、健康保健等领域被替代的风险较低;销售服务、行政支持、建筑、制造、物流和交通领域的风险较高[3]。受影响的领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特性有关,技术进步对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等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对金融、房地产、社会公益性行业和其他服务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各阶段不同行业就业对技术进步有不同的反应[4]。

(二)对岗位的影响

自动化在减少就业的同时会创造新的工作任务,从而衍生出新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除岗位数量增加外,有利于改善工作质量[5]。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超越了以往任何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工作被自动化的风险并不意味着实际的工作损失[6]。很多人工智能应用替代了部分岗位,增加了劳动者与机器的合作,这种人机合作决定了我们要把人工智能视为工作伙伴。结合现有研究,未来在岗位中实现人机合作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如何更好进行人机合作也是未来劳动者不可或缺的技能。

(三)对工资的影响

人工智能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考虑到企业管理和成本,可能对企业内部的技术工人给予高工资,将低技术岗位外包。新技术会导致工作两极分化,相对于高工资和低工资的工作来说,中等工资的工作将减少[7]。而对于不同行业,对比工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行业间对技术进步的不同反应。从技术进步已经替代劳动者的前提条件出发,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有较强的负面影响[8]。从劳动者的教育回报角度考虑,基于教育回报的工资不平等在技术冲击背景下将会扩大,这是由于技能与资本互补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上升的结果。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加快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扶持政策,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人员扶持政策,建立针对不同失业人群的失业救助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给予失业再就业人群制度倾斜和资金支持。建立健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的就业预测和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对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构建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求的匹配度,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指导,减少其转岗和搜寻的成本,积极帮助劳动者顺利实现就业转换。

其次,企业和高校应当优化制度设计,开展技能培训,培养相关人才。企业应坚持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基本导向,用人工智能弥补人类的相对劣势,侧重于替代那些危险、单调的工作;努力构建人机合作的生产模式,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使劳动者与人工智能实现更好结合;对员工培训进行优化设计,让员工更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要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重视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研究和培养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人才,以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

对于劳动者个人,应当进行职业规划,坚持终身学习。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而广泛,作为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主体,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提前做好前瞻性的职业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快,对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要想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现有知识与技能,通过坚持终身学习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重视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影响,统筹协调科技、人才、就业、产业之间的关系,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应对。健全完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培育新兴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劳动力素质,使全体劳动者能够享受人工智能的“红利”,实现人、技术、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力劳动者人工智能
劳动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云端
人力资源(2015年7期)2015-08-06 1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