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制鞋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2020-02-25 22:08:33郑珊雄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制鞋鞋业莆田

郑珊雄

(莆田市涵江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福建 莆田 351100)

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莆田工业经济正处在内部矛盾凸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应对国际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竞争,如何推动莆田鞋业蜕变转型,应当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视角,前瞻谋划区域产业竞争力,围绕构建现代化制鞋产业体系,从产业结构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抓住整合集聚为主线,找到契合莆田制鞋供应链结构的国际市场定位,重塑优势产业新格局,增强内生动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鞋集聚区,才能提升“莆田好鞋“的国际知名度与产业持续竞争力。

一、产业集聚理论及应用分析

(一)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生产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通过合作竞争的溢出效应,使得资本、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生产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内的企业由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因此,产业集聚的形成对产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二)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集聚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良好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例如晋江是世界著名的制鞋产业集聚区,由于产业链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包括内部生产成本、外部交易成本),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及技术创新,还增强了区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和重要的影响。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持久竞争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最早是马歇尔从产业分工与合作角度,论述了“产业空间集聚”这一经济现象,他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中首次分析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的地域集中,产生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并形成了产业区域理论。韦伯的区位集聚论,则在于对企业区位选择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迈克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和钻石模型,认为是特定区域中相互关联的一群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中,所带来的高效率和生产的灵活性能够产生竞争优势,促进了集聚体内工业的发展并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克鲁格曼则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

(四)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曹炳汝、孙巧,从时空角度探究了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动态耦合关系,通过产业在空间上的功能性集聚来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各地应制定适合本区域的产业集聚发展政策,合理布局城镇空间结构,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相互促进作用,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杨仁发、李娜娜,在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产生前向挤出效应,其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能够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莆田制鞋产业发展现状及集聚基础

莆田素有“中国鞋城“之称,80年代凭借区位优势,承接台湾制鞋产业转移,依靠贴牌代工世界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雷宝、彪马等运动鞋,产品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依赖度较高。经过40年发展,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世界一流的制鞋技术,培育出新荔丰、协丰、华峰、艾力艾、三迪、双驰等一大批优秀鞋企,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鞋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

至2018年,全市各类制鞋企业4200多家,规模以上鞋企有325家,从业人员50万人,年生产能力超过12亿双,成首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约占全市工业体量近四分之一,其中规上产值865.1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鞋业规上产值的10.8%、30%,出口近30亿美元,制鞋成为莆田第一大传统支柱产业,并获得“中国鞋类出口基地”“中国鞋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出口鞋类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三、莆田鞋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缺乏整体性与长远规划

缺乏综合型制鞋工业园区,基本上是90年代形成的产业布局,全市有五六个混合型造鞋园区,分布散乱,生产性服务配套较窄,尤其是新涵工业园、西天尾工业园及福厦路沿线,“城中企、村中企”现象突出,是造成“城市病”的一大根源,当下正阻碍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迫需集中迁建入园。

(二)行业资源缺乏整合

县区间制鞋业存在结构同质、招商竞争、订单争夺的普遍现象,未能形成发展合力;生产要素缺乏集聚效应,制约新增优质资源,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同时面临中部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性转移,产业有逐步萎缩和竞争力下降的危机,唯有要素资源整合才是提升区域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出路。

(三)自主品牌建设缺失

“莆田阿冒”品质世界一流,却在夹缝中求生存,品牌因素影响着全市半条制鞋产业链,随着中美贸易壁垒加深,莆田“高仿鞋”出路将越加困难,破解品牌困境亟待从产业链结构入手。

(四)资源与环境承载压力趋紧

由于长期政企对环保基础设施与设备投入不足,全市鞋企生活污水、VOCs废气、废料等排放处理,对大气、河流、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固废循环利用率低效、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突出,推动我市鞋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已是形势所迫。

四、国内外制鞋产业集聚与转移分析

(一)产业集聚与转移

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看,伴随着区域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配套设施完善,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这里所提到的“集中连片布局”,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受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其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因此产业集聚也是产业转移的结果。

(二)国外制鞋转型发展状况分析

放眼全球市场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早期全球制鞋中心在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集聚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竞争与分工的深化,欧洲这些老牌制鞋大国也纷纷转型,开始重新定位并转向中高端鞋类产品,崇尚自我设计、创建品牌、开发国际市场,产业由低成本的生产中心转向全球中高端鞋类产品生产集聚区,而原高成本、中低端等制鞋产业也在寻求转移。

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实际有规律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工业因鞋类生产占用劳动力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等缘故,难以在国内生存下去,转而向海外开拓新的制鞋生产基地。由于这种缘故,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70年代开始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

(三)国内制鞋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广东、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先发地区,抓住改革开放政策机遇,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和和灵活的市场机制等优势,承接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制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制鞋生产中心,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制鞋产业链和产业服务平台,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根据轻工业年鉴统计,1997年我国有鞋类生产厂家7692家,到2019年,我国制鞋业生产厂家达到2万多家。中国的制鞋产业已经呈现集群式发展态势,地理上形成了一是以广州、东莞、惠东为代表的广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温岭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等地为代表的中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晋江、石狮、莆田为代表的福建鞋业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在区域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也存在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偏低、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集群的创新、合作与竞争及品牌广告效应,推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融合创新,才能提升区域制造业的结构层次和竞争力优势。

五、莆田制鞋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前瞻规划转型升级目标

借鉴东莞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晋江国际鞋坊城、温州国际鞋城、郑州“中国中部国际鞋都”等先行经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端制鞋产业集聚区”,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物流、总部、会展等)与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教育、医疗等),补短板强弱项,招引更多国际品牌投资,抢占世界运动鞋研发、科技、品牌和工艺的制高点,打造莆田国际运动鞋品牌之都,扭转莆田在世界制鞋供应链的形象与地位。

(二)力推产业集聚升级

围绕“产业空间”转型,统筹新型城市化与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借助莆阳新城与大学城规建为契机,实施“腾笼换鸟”促转型,推动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高端制鞋产业“试验田”,制定集聚区进出机制,把控投资强度和产出比门槛,推动规划区内一批规模产值税收较大、自创品牌、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兼并重组有竞争力的优质鞋企,向城市西南工业区先行整合集聚,与黄石工业园区、鞋材城、会展中心形成点线联动效应,又占据莆田东西入口与出海口交通要塞,便于形成辐射全市的货物运输集散中心,有利于打造首个千亿级鞋业集群制造基地。

(三)提升产业治理能力

按照集约化规范化原则,同步规划标准化租赁厂房,统一设计、集中审批、集中生产、统一管理,规范环保基础设施,完善固废循环处置配套,承载集聚区下游制造服务,为全市上百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培植做大中小微经济,提升产业法制化现代化治理能力。

(四)提升产业全球价值链

一是创建国家级鞋业集群示范区。通过整合全市鞋业优质资源,倾力培育产业集聚“奥赛班”,冲刺“资本、研发、科技、创新、品牌”要素聚集新高地,力争在全国乃至国际制鞋集群格局中占有独特的竞争力优势。二是建设国际化鞋业展销采购中心,举办莆田丝路鞋博会展,拓宽国际市场的末端销售通道,形成以产带销、以销促产的良性循环局面,搭建莆田鞋业国际化窗口和招商平台。三是推进鞋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升级,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平台,争创省级或国家级鞋业跨境电商试点,拓展外贸与内销渠道。四是串联全产业链工业旅游,汇集生产、研发、展销、文博、商务于一体,融合莆阳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创建国家级鞋业特色文旅产业园。

(五)构建现代化制鞋产业体系

在高端产业集聚区框架之下,更有利于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大力推动信息化技术改造,推行“机器换工”,提升全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强力采取节能减排降耗措施,替换落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供应链,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聚力摘“冒”创牌,借助政府媒体资源平台,全力支持企业打响自主品牌,力争创造1、2个全国乃至国际著名运动品牌;力抓自主创新,鼓励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设计研发,扶持设立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引导特色龙头企业加强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培育单项冠军产品(企业)。

结论

产业集聚转型升级是顺应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塑造莆田制鞋产业新体系、新格局,是协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需借政府有形之手调控“产业空间”转型,从综合研析国际产业分工、抓住产业结构性矛盾、把握整合集聚为主线、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找准转型路径方向、对症施策发力为突破,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制鞋产业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打造莆田国际运动鞋品牌之都。

猜你喜欢
制鞋鞋业莆田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12
基于MAYA和Unity3D的在线定制鞋系统
测控技术(2018年2期)2018-12-09 09:01:04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视察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
西部皮革(2018年7期)2018-05-16 06:44:05
莆田闹元宵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7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浅析纳米抗菌材料在制鞋研究中应用
西部皮革(2016年4期)2016-04-09 06:47:44
手工制鞋全程LOOK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22:23
第33届国际鞋业大会在印度召开
西部皮革(2015年3期)2015-04-16 05:07:32
温州市民营制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西部皮革(2015年3期)2015-04-16 05: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