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 落实要素 夯实语用
——基于新编聋校教材三年级下册语用要素分析的教学策略

2020-02-25 22:21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梁 好

(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安徽宿州 23400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聋生因为听觉渠道受阻,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通过自然渠道学习语言,语文课程就成了他们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工具。切实发挥语文课程对聋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需要聋校语文教师树立语用教学观念,将语言实践运用、发展聋生语言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以尽快弥补聋生语言发展迟缓带来的语言与思维缺陷。

所谓的语用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之中唤起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视(观察)、思(思维)、想(想像)、记(记忆)等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2]201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编聋校教材)陆续发行。新编聋校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编写方式,使语文教师更加明确语言训练要点,做到语言训练有规章可循,对实施语用教学,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新编聋校教材三年级下册语用要素分析,谈谈聋校语文夯实语用训练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教材研读,把握语用训练梯度

第一学段是聋生刚刚步入聋校课堂,接触语文课程,并实施大容量语文学习,丰富语用储备的重要时期,聋生的汉语言素养从无到有,词汇的积累逐渐增加,语文素养逐步提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是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转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强化语用教学,充分激活聋生的语言储备,激发聋生的表达欲望,激励聋生的言语表现,才能使聋生的内部语言自主构建。才能让聋生通过积极语言运用摸索汉语言规律,适应现实生活语言表达的需要,从而发展思维,促进学习,提升能力,全面发展。语用训练是聋校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明确指向与显性呈现,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语用要素,避免语用训练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一)把握课标的语用训练要求。《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对第一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语言交往”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其中,语用要素集中体现在“写话”“语言交往”两个方面,同时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课标关于语用要素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兴趣。有交流的愿望和自信心,与他人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愿意写自己想说的话。二是掌握方法。看(听)故事、音像作品等,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大意,能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进行交流,态度自然、大方、礼貌。认真看(听)别人表述,努力了解主要内容。学习运用基本的句式写句子。能依据图片内容或生活场景,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课标是教学的纲领,是聋校语文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落实语用训练过程中,聋校语文教师要紧扣学段目标,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寻找语用训练要素,做到语用训练目标明确,方向清晰,不走弯路。

(二)切合篇目的语言训练要素。明确语文要素,将语言训练点显性化是新编聋校教材最大的特色与亮点。系统梳理聋校新编三年级下册教材发现,语用要素训练点贯穿教材编写始终,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与语文园地板块。从训练的频率来看,远远超过老版教材与普通教材。全册语言训练点共安排22处,其中需要借助生活观察学习支架10处;借助插图学习支架5处,借助课文故事学习支架4处,其他(借助实物、动画、例文)学习支架3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要紧紧把握文本编排所设计的语言训练要素,切合训练主题,落实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让聋生一课一得,语言能力随着语言训练要素的落实而不断提高,螺旋上升。

(三)构建立体的语言训练体系。新编聋校语文教材语用训练要素不是孤立的,同一语用要素在不同教学文本中反复出现,多角度、多层次训练,这种要点不仅交叉出现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而且也出现在不同册次之间,且语用要素在不同文本出现,所采用的学习支架有差异,给予聋生语言表达的重点、方法、形式也有所不同。正是这样的教材编排,语言训练要素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建了立体的聋校语言训练体系。对此,聋校语文教师要加强教材研读,对不同教学文本的语用要素从点到面,系统把握,为实施语用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注重语用形式的综合参与。聋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着语用形式的特殊性,呈现出多元化与立体性的特点。一是语用的表现是多维互动的。既有由内而外的表现性语言输出,如看图说话,复述故事等;又有由外而内的语言输入,诸如读懂图画,倾听故事等。二是语言输出的形式多样性。既表现在“说”,又表现在“写”,既有口语表达,又有书面语表达。三是语言表达的载体存在着多样性。体现在聋生语言沟通的手段与方式不同,既有汉语言的表达,又有聋生自然手语的参与,语言符号在汉语与手语之间不断转化。

二、搭设学习支架,有效落实训练要素

语用教学是激活聋生语言储存,运用语言组织规律,围绕相关语言话题,实施语言生成与创造的过程。语用的主体是聋生,教师仅是牵引者、引导者、评价者,无论是语言的输出还是输入都需要聋生自主完成。由于第一学段,聋生的语文学习时间过短,语文素养不高,语言表现与语用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而,通过搭设一定的学习支架,降低聋生语用的难度与坡度,才能有效落实语用训练的诸多要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在课堂语用训练中对聋生予以指导。

(一)基于重点问题指导点拨。语用是语言探索的过程,对于三年级聋生,充满着挑战,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有针对性地为聋生释疑解惑,鼓励聋生运用文本表达方法,进行创造性地语言实践训练。如,《语文园地三》的语言交往训练看图表达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左上角的序号,重点提醒聋生有序观察,了解图画内容,说说每幅图上画的是什时候,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然后连贯讲一讲,教师相机指导。在重点问题指导过程中,积极渗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有序表达的语文要素,教会学生表达方法。

(二)提供关键词句降低坡度。语言表达需要聋生将头脑中的词语串联起来,形成语言链条,从而实现正确输出,完整表达。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核心词句无比重要,承担着龙骨的作用,教师要格外重视。在学生语言运用存在着困难时,教师不妨将关键词句呈现,以降低聋生语言表达的坡度。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课后复述故事的语言训练中,教师可以为聋生提供板书,整体呈现小蝌蚪长大的时间脉落,出示重点关键词句,让聋生复述有抓手,降低表达难度,达求有效训练的目的。

(三)链接生活经验激活认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聋生学习语言文字,指向生活,也来源生活。只有丰富聋生的生活体验,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才能让语言在头脑中灵动鲜活起来,才能让聋生准确地理解语言,恰当地使用语言,正确地表达语言。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后的语用训练环节,在交流之前,教师可组织一次班级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播种的过程,有意地让学生边种边说自己的动作,及时纠正用得不准确的词语。交流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播种的过程,老师相机将动作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整体过程讲清楚。[3]

(四)利用信息手段创设情境。低年级聋生思维直观性强,需要更多的直观视觉刺激,以弥补听觉的缺陷,丰富思想认知,为语言表达提供信息支持。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缩短了聋生认识理解与抽象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因而,聋校语文课堂,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手段,以情激趣,创设情境,回归生活。比如,对《画家乡》中关于家乡是什么样子的语用训练点,教师可以提前收集有关家乡的影像资料,让聋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家乡有感性的认知,在实境的融入中,感受到家乡的美,激活对家乡的直观感受,获得足够的认知体验,为画家乡、说家乡提供必要的语言信息。当然,在通过这个语用训练点,训练聋生语言时,影像资料的播放顺序可参照文本表达的方式进行,为语言表达提供必要的引导。

三、科学有效评价,拓展语用训练效果

聋校语文教学要教会聋生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课堂的语用训练仅仅是训练的开始,语言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决定,语言能力的获得不能仅靠每天几节语文课,更要靠日常的语言交流与运用中深入实践,化方法为能力,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聋生参与表达,在生活反复语用训练,并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拓展语言训练效果,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及时有效评价。聋生语言表达是输出的过程,也是聋生语言自主创生的过程。因为语言基础、语言能力、学习程度不一样,面对同一教材,同样的语言范本,同样的语言训练要点,聋生输出的语言创造成果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评价,对聋生的语言输出实施必要的纠正、规范、引领。要引导聋生尽可能地完整表达,将语言文字表达得更生动、更具体、更有生命力。当然,教师在评价聋生语言成果时,更要时时呵护聋生的语言表达兴趣,激发聋生内在的语言表达欲望,不能过于偏向纠错,而打击聋生的表达热情。

(二)搭建展示平台。聋校第一学段语用训练的重点是呵护聋生的表达兴趣,让聋生乐于表达,愿意表达,大胆表达,持续表达。聋校教师要创造各种方式,激励聋生表达的热情,搭建展示平台,让聋生在语言表达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才能激活聋生的言语诉求。如,聋校可以设置演讲台,电视台,通过手语故事会,给予聋生语言表达的渠道,通过宣传栏,校园报纸等形式,让聋生写作有发表的平台,以此激励聋生勇敢表达。

(三)贯通课堂内外。语文课堂只是聋生语言训练的重要载体,但却不是语言表达唯一场所。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表达无处不在。聋校要善于为聋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将语言表达贯穿到各个科目,融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将语用教学贯通到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手语环境、表达环境、语用环境,使聋生身入其中,耳濡目染,在校园课堂内外学语言,用语言。

(四)丰富社会认知。语言学习是开放的,语文学习也应树立大思维,让聋生走出校门,走进田野,走进村庄,走进社区,走进城市,走进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聋生认知,提供充足的语言养料,让聋生表达有素材,语言有内容,思想有厚度,从而,为课堂语用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聋校语用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贯穿聋校语文教学始终的基础性原则。聋校语文教师应坚持“语用”教学观,突出语言运用实践,遵循聋生语言发展特有规律,以培养、形成、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积极的语用课堂。[5]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把握重点语文要素,在深化语用上下功夫,以此,发展聋生语言,提升聋生思维品质,推进聋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