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22)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从年龄结构上看,截至2019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5.1%,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4.6%;在职业结构上,我国的学生网民占比最多,为26%;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网络消费用户规模半年增长率超过5%。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
从大学生的资金来源来看,一小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为兼职所得、奖助学金及其他收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以家庭提供为主。青年人强烈的消费欲望与生活费不成正比地快速增长起来,这种消费欲让各类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机可乘。近年来,校园贷带来的校园悲剧屡见不鲜。因此,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尤为重要[1]。
1.1.1 大学生有较强的消费意愿
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尚未迈入社会,经济不独立且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念。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往往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且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易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手机为例,市场上绝大多数低价位的电子产品可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然而由于学生存在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追求价位更高的电子产品,需要为奢侈品付出额外的经济代价。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资金来源是父母给予的生活费。当固定的生活费无法满足逐渐扩大的消费欲望时,大学生对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加。
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资金,但大多数学生的资金来源还是父母给予的生活费。如果使用固定生活费购买商品,会降低生活质量;如果向父母索取,又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为了满足额外的消费需求,部分学生会向校园贷等平台寻求资金支持[2]。
1.1.2 金融知识及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缺失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多种多样,很少有大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金融风险防范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获得零散的金融知识,这对于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来说远远不够。鉴于我国传统的理财观念,大多数人的理财意识薄弱,人们更愿意把钱用来买房或存为定期存款。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很难拥有良好的金融意识。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在投资理财之前就已经深刻意识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原则。然而对于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既没有投资经验,又没有扎实的投资知识,认为高收益产品也可以具备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特征。这种错误的投资意识会让各种违规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机可乘。
1.2.1 家庭教育忽视防范金融风险
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很少有家长对学生进行金融及理财教育。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过早让学生树立金钱观念会使其形成不好的价值观,然而结果往往相反。在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当他们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资金时,更容易出现挥霍现象。
另外,传统的家庭教育不但忽视了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还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在中小学阶段,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进入大学后,在“高教独立”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庭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发展前景上。事实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攀比、爱慕虚荣的心理[3]。
1.2.2 市场监管不完善
近年来,多起校园贷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针对此类互联网金融问题进行了整治,但不法分子仍然想尽办法利用法律的漏洞,使校园贷以更多形式出现在校园中。例如将法律中的大学生模糊成年轻人;针对大学生的各项需求层层渗透;利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不断推送相关信息。形式多变的校园贷导致相关部门难以对其实施全面监管。
大学生申请非正规网贷时,会提交详细的个人信息,例如家庭背景、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如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可能会出现倒卖个人信息等现象。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危害不只是针对参与网贷的学生,甚至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困扰。例如由于网贷平台审批流程不规范,部分学生不仅用自己的名义网贷,还用身边同学的个人信息获得贷款,将其他同学的个人信息泄露给贷款平台。当申请贷款的大学生无力偿还钱款时,被泄露信息的大学生就会成为新的催款对象,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资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使学生形成了攀比心理。学生迈入大学之前,主要生活在家长的管束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步入大学以后,初步感受到了物质享乐带来的愉悦,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往往会形成没有节制的享乐心理,最后深陷其中,出现冲动消费现象。校园贷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所需资金,迎合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心理。由于大学生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不良的消费观念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甚至误入歧途。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学校应从师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培养更专业的师资队伍,增加心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对相关理论知识配以参与度较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此类课程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后续评估,确保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应设立提升学生金融知识储备、增强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课程。此类课程不只是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涉及。课程包含的内容除了常见的金融知识和法律法规外,还要加入趣味性较强的实践环节。以金融风险案例或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要点,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
另外,还可以与相关的金融机构合作,或者定期请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工作人员入校开展培训课程,让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金融问题。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培训不应局限于理论范围,要让学生多接触实际的金融活动。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是备受关注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地位则在一定长度上遭到忽视。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问题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有效,因为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在生活中不断将良好的金融理念传达给孩子。在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要有不能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的意识,提高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力。
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家长应给予更多的理财建议,定期的费用供给除了包含必要的生活费和学费以外,还应预留出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财和投资的本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金融活动的方式增加自身的金融知识和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校园中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提升大学生辨别风险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的金融产品,监管部门对相关风险的控制缺少前瞻性。相关法律法规无法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实时匹配,出现新风险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风险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因此要及时更新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
另外,政府应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坚决打击暴力催收、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创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运营状况的调研力度,对于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进行预判,重点保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信贷环境监管中,应注重对校园网贷情况的监管。一旦发现互联网金融机构有不正规收费现象或资金流动性风险,要及时整治或查处。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出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治理和规范,但网贷问题仍不断出现在校园之中。要想彻底消除相关风险,必须从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监管等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