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萌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既是培育和造就具有世界一流竞争优势的人才队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制度保障,也是我国建设全球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才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并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他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的“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论断作为其人才观的五个维度,蕴涵在历年的讲话、文稿、批示、书信等重要文献中,为新时代我国由“人才大国”迈进“人才强国”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理论遵循。
中国古代谓德、量、才、志、绩者为“贤者”,即人才。因此,如何准确、真切、科学地“识才”,是习近平人才观中提出的第一个辨贤方案。其中,识才包括“什么是人才”和“如何识别人才”两个方面,而识别人才又包括“识别人才的标准”和“识别人才的方法”两个层面。因此,识才观包括人才的考察、筛选、考核、开发以及甄别、评价等方面,体现出习近平多维考察、短中见长、以德为先、立体评价的高远立意。
识才首先要“兼听、兼采”。孟子见齐宣王论治国理政之事,谈及用人时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1)《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宛华主编:《四库全书精华》,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页。这段古语说的正是选人、用人要兼听、兼采,方能识得真金、选出贤人。对此,习近平同志深有体会地说:“‘一双眼睛’受视角和景深的影响,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一些偏颇。而用‘多双眼睛’就能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识别一个人,可以尽量避免‘失真’现象的产生。”(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422页。“多双眼睛”即不能仅以领导者个人的观察、感觉和印象去看待和评判人才,而是要用好集体的多维考察,避免一叶障目,善用人之长又善避人之短。因为个体的认知维度决定了一双眼睛容易造成知人不深、识人不准、选人不当甚至用人失误等问题。古代的“辨”字即代表“察看、考问而确定”的含义,故“辨贤”要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人才,将显绩与潜绩并重,为人才提供好的机会与平台,以及增强其素质与能量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关怀。正所谓“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8页。。
识才要坚持“以德为先”。自先秦以来,古人在论述人才的素质条件时,就把才能和品行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并先后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等重要理念。(4)代金平、卢成观:《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探索》2020年第2期。明代思想家吕坤亦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5)吕坤著、欧阳灼点校:《呻吟语》,长沙:岳麓书社,2016年,第2页。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作为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我党多年总结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德也是习近平同志一贯的识才用人要求。习近平同志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8页。有学者概括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时代英雄的三大鲜明品格,即“忠诚”“执着”“朴实”(7)韩云波:《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的形成与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探索》2020年第2期。,这也正是新时代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品格。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必须在基层中、群众中和乡语口碑中甄别人才、评价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和创业实绩中考察人才、认识人才。通过全面考察、慧眼识才,重点褒奖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相形见绌的干部,教育跟风行事的干部,约束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贪污腐败的干部,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水平。因此,坚持诚信守诺和失信惩戒制度,探索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声誉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评价诚信体系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识才要注重“近距离观察”。古人云: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识别人才的过程,也是一个识才者对被识者的考察过程。通过近距离观察和重大关头考察来深入了解和辨识人才,体现在能否善于从小处识别人才,从细处察看素质。例如“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8-419页。。这就要求担负识才使命的领导干部,既不能让踏实干事做出贡献的“老实人”“改革者”吃亏,也不能让心术不正投机钻营的“两面人”“圆滑官”沾光。针对因唯票取人、满票干部而产生的大面积拉票、贿选、编织关系网的现象,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尖锐指出:“一些政治上的两面人,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但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我们多用心多留心,多角度多方位探察,总能把他们识别出来。”(9)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求是》2019年第2期。
识才要多维度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通常而言,人才评价应以德、智、能、绩四个基本指标对人才进行细化衡量,而非单一的硬性指标。对人才单纯以“好或者不好”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其“上下”,是极不负责任的。当前,深化我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评价指标、制度与措施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人才评价机制中存在的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唯论文论英雄等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5月28日的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在此导向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从多维度发挥并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尚贤者,政之本也。”习近平同志认为,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创新的根基与核心要素。故爱才观包括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尊敬、关心、爱惜、支持以及培养人才、保护人才、成就人才等方面,体现出习近平同志求贤若渴、惜才如金、注重人才培育和人才驱动的爱才情怀。
第一,爱才的首要基础是高度重视人才、尊敬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时,为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亲自向全国知名学者发出100多封“求贤信”。后又在2006年的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上指出:“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1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据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德科集团(Adecco)发布的《2018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GTCI2018)排名榜显示,全球119个国家中瑞士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新加坡和美国,中国仅排名第43位。(12)《2018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标报告》,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18739021204078。当今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因此,“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08页。,使人才充分感受到实现价值的满足感、服务社会的成就感、得到尊重的荣誉感。
第二,爱才之基在于储才,储才之要在于育才。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从世界范围看,人才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只有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个性要求,优化培养人才成长的条件和路径,进行系统性、持续性、有针对性的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才能将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习近平同志极为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对人才的希望和要求:“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8页。“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这些论述强调了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我国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过去,我们在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或漠视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成才要求,用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的模式约束人才,用生产指标的形式和竭泽而渔的方式“催产”人才成果,导致欲速则不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泯灭了人才。教育是育才的主阵地,教师是育才的主力军,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培养和优化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得到重视,人才方能如井喷涌现。
第三,爱才之根本在于保护人才。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理应成为人才的坚强后盾。早在1983年4月11日,习近平在正定县第四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严肃查处“对勇于向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斗争的积极分子和勇于改革献身四化建设的先进人物进行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的事件”(16)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1页。。此后,习近平同志又提出在经济领域改革,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强化激励、聚集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信任他们,不能委之以事权之后,又滥加猜疑。”(17)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2页。要通过党政、法律、经济、舆论、情感等途径创设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对人才及其成果予以扶持和维护,使其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统筹、协调和保护好各类人才,包括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不同地区人才和不同领域人才、国外人才和国内人才、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等,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形成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1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对于已经发现的创新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在工作、学习、科研、生活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真正做到在珍惜、爱护人才的同时,信任人才并放手使用人才,保护他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历年关于人才工作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用才导向:“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9页。因此,用才观包括人才的选拔、配置、激励、管理、保障、肃纪等方面,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破格选用人才、放权松绑人才、名利激励人才、筑台展现人才的用才胆识。
一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导向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风尚,中国古代就有“见贤思齐、群贤毕至”等用才良言。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选人用人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近君子,远小人’,坚持原则,严格标准,不搞感情用事,摒弃个人好恶的影响,摆脱亲疏远近的干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20)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页。在新时代,这种用人导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认可。其中,注重品行是基础,崇尚实干是关键,重视基层是保障,鼓励创新是枢纽,群众认可是根本。这是一个彼此贯通、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需综合应用、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和以偏概全。
二是改革僵化的人才体制。用人必须用当其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必须人岗相适、以事择人,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宏观统筹和政策创新力度,优化与完善我国人才选拔任用的制度和方法,形成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效使用人才,要树立开放、开明、开拓的用人观,不搞论资排辈和求全责备,着力破除各种束缚和限制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他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选拔人才的视野太窄,范围太小,老觉得人才难选,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坚决肃清‘左’的思想影响,摆脱‘论资排辈’的封建观念和‘人要完人’等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21)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6页。并要求领导干部“要脱身冗务,着眼于基层,着眼于实际”(22)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2页。。由于他年轻时长期在基层工作,先后在农村、军队、地方多个层级历练,对基层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清楚,能更清晰地认准人才工作的“高点”,准确把握人才的“痛点”。他特别欣赏那些在基层吃苦耐劳、真抓实干的优秀人才,认为用人的关键就在于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破除体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创新人才松绑。
三是实施开放的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创新的动力和效能来自利益激励和市场激励,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激发人才的需求、动机和活力,使其保持高昂的积极情绪和持续的创新状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就是将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为人才脱颖而出释放最大的牵引性动能。譬如对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促使人才激励逐步由过去的经济激励向权利保护转变,允许知识、技术、管理、技能、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肯定知识所具备的“有形价值”。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人才担当作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
四是整饬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选人用人上的“拉帮结伙”,对领导干部的“带病提拔”,对人事工作的“关系网”“潜规则”“推拉门”,习近平同志一直深恶痛绝。1983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推荐和选拔优秀人才,不准搞不正之风,不准拉帮结伙,不准搞非组织活动。”(24)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5页。时隔30年,他在2013年6月28日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又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好不好,群众有公论,实践有比较,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在具体用人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是人们议论的‘关系网’、‘潜规则’。正是这些不健康的因素起作用,任人唯贤被丢在一边了,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等问题发生了。”(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20页。针对多起由于动机不纯、考察不严、识人不准而出现的干部“带病提拔”问题,他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深刻反思、深入整改,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2018年11月26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他严肃指出:“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把政治生态搞清明。”(26)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求是》2019年第2期。这是党的一贯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既要善用人才之长又要善避人才之短,给人才提供尽可能好的机会与平台,更要提供增强其素质与能量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关怀,让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释放。对于优秀人才,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故容才观包括宽容失败、包容怪才偏才、容许人才失误,实行人才流动、人才分类、人才开放、特殊人才特殊管理等,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理解人才、包容人才、善待人才、解放人才的容才气度。
第一,要宽容人才、宽容失败。年轻人往往有一股闯劲,敢为前人所未敢为之事,难免有失误乃至失败。对此,要以“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的心态予以包容,在全社会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所谓“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就要在人才工作中消除固有偏见、打破僵化标准,对人才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特别是“宽容失败”的政策,有利于优化创新环境,推进人才的选拔与培养。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不能急功近利。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宽容干部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营造一种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人才生态环境。其实,早在正定工作时他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即使有些人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毛病,也不能求全责备,使其一技之长得不到发挥。”(27)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8页。可见,宽容人才的失误和失败,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具有的容才雅量。
第二,要宽容“偏才”、包容“怪才”。汉武帝刘彻曾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28)班固:《汉书·武帝纪》,吴楚材、吴调侯编,殷义祥注:《古文观止新注》,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243页。习近平同志认为,须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那些身怀绝技、术有专攻但个性孤傲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因为这类人才往往会在奇思妙想、质疑问难中一鸣惊人,获得重大突破。他在2016年4月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说:“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29)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如何使这些“怪才”在百舸争流、改革创新中一展所长?习近平提出:“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3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因为从本质上说,“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0页。。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徽调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高度尊重知识分子的个性和特点,主动征求并欢迎他们提出意见建议。“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3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页。1983年,他在正定主持制定的招贤纳才的《九条措施》中,就以极大的胆略和气魄在第二条中规定:“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受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33)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5页。同时在第四条中写道:“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34)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5页。在当时的形势下,这种敢冒政治风险的胆略胸怀和“容才”举措,着实令人钦敬。
第三,要容许人才流动、实施人才分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必须顺畅流动,形成合理的人才竞争与分流、分布、分类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习近平同志认为,人才流动需要破除制度性障碍,畅通各类人才流动的渠道,完善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重视国际人才流动,促进人才流动的价值提升。“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6页。包括采取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更多“候鸟型”人才。
在对人才分层培养、分别指导与分类管理方面,习近平同志认为,要认真研究各类人才不同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和发展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保证人才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他要求建立规范的人才遴选和评价制度,对人才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对不同人才实施个性化考核,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以便更科学、更合理地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人才济济,是大国应有之气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直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人才理念和人才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部署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因此,聚才观包括吸引、容纳、集聚、团结人才,以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环境等方面,体现出习近平同志打破人才瓶颈、广开进贤之路、凝聚国内人才、汇聚海外人才的理念。
第一,开发人才资源,凝聚国内人才。针对我国世界级科技大师匮乏、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领军人物和尖子人才缺少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有时还要招人聚才优先”(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2页。。围绕“高、精、尖、缺”的导向实施人才工程,完善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吸引并集聚一批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和各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一流人才供给,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真正营造出“请得来、干得好、留得下”的人才发展环境。在基础研究领域,聚集引领国际科技发展、具有全球号召力的科学家;在科学应用领域,聚集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在产业升级领域,聚集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通晓国际规则的投资家,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5页。。
第二,解开人才心结,积聚回国人才。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人才财富,要充分结交好、聚拢好、利用好。每次出国访问,他总要抽时间与留学生深入交谈。他要求为回国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环境,并实施开放、宽松、灵活、自由的“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并行政策,他强调指出:“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38)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这种开放、开明兼具开拓性的人才观,肯定了“能进能出,来去自由”,解开了留学人员的心结,打破了人才制度的瓶颈,为我国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回流潮”。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8年底,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占总群体的84.46%。(39)《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大军66.21万人,同比增长8.83%》,《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28日。特别是近年来,在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下,选择回国创业的归国人才逐年攀升,充分证明了我国正通过多种政策为留学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汇聚并留住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人才,才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第三,开放人才市场,汇聚海外人才。全球知识经济下,学习并应用世界先进技术,必须开放国门、广纳贤才,实施内源发展、对外开放与外向拓展相结合。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站在世界巅峰呼唤和吸引各路高贤,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加快构建具有全球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40)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加快从全球视野引进掌握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促进新兴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制定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在吸纳和融合中推进人才协同创新。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国际流动与市场化竞争势不可挡。为人才聚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破除制约人才聚集的政策瓶颈和体制障碍,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筑巢引凤,拴心留人,为来华外国专家在出入境、文化融入以及工作平台等方面提供完善便利的政策和服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形成国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局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
综上可见,以“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为主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着眼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阐述了人才与人才工作使命,敏锐洞察了当前人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目标。这对于我们全面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想,包括党管人才原则、人才服务理念、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要求、打破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国际视野和全球开放的人才战略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才能百舸争流、释放出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红利”,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