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当代大学生基本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这期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一个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所历经的千辛万苦缺少感性认识,思想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纪念馆通过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教育方式,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诠释了新中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诱惑和风险。
红色纪念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开展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历程以及取得的光辉业绩。通过“搜集、保存有关革命史、革命战争史的文物资料,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纪念品、日记、回忆录等,”[1]形象地阐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历史事实,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爱国主义历来都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有所减弱,爱国主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向当代大学生明确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红色资源形成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历史,承载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革命情操。”[2]红色纪念馆依托红色资源,让我们触摸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使我们切身体会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红色纪念馆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告诉我们,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浴血奋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革命者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样爱国主义才是真实的、鲜活的。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倍加珍惜和爱护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当代大学生基本生活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和平时期,没有经历过建立新中国时的浴血奋斗,也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苦磨砺,对“今天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缺少深刻体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进新时代,这种国家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的,必会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我国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明辨是非、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就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通过红色纪念馆,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革命、建设、发展的红色历程,切身领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毅然决然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无可辩驳的史实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红色纪念馆“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万代,像我们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3]这样,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信念,有助于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明辨是非,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打开国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一些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影响和腐蚀我们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学生追求“花钱随意的小资生活”,这些易对大学生幸福感产生错误认知,导致近年来校园暴力、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上升。
红色纪念馆把我们带回那段艰苦的岁月,革命先辈们吃草根啃树皮,风餐露宿,取得一个又一个“小米加步枪”的胜利。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虽然取得非常大的成绩,但我们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还有很多“急难险滩”等着我们去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大力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发扬这种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红色纪念馆通过“红米饭,南瓜汤”展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作风,它是我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抵制消费至上的腐朽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促进成长成才。
红色纪念馆主要是通过文物史料来展示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通过一件件文物史料承载的英勇事迹,诉说着革命先辈在艰苦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进而激励我们不断砥砺前行。红色纪念馆教育的内容具体而不空洞、方法开放而不死板, 符合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虽扩大了教学能量,但受限于固定的学生人数和课程,授课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程式化,整个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不利于因材施教。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日渐成熟,智力发展显著、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主张,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轻信,不人云亦云。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我们的教育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
红色纪念馆涉及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知识,也涵盖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其开放式教学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纪念馆提供的教育内容进行观看、学习;也可以自主设置学习进度,确定观看或参与学习的时间长短。红色纪念馆开放式教学,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整个教学活动是在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正面灌输,理论性较强、知识量偏重。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转化人思想的工作,知识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学习知识,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这就需要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样教育才可信,才能说服学生。大学生思想日趋成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眼见为实”,“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随后才由具体事物的探讨对普遍生出理解;最后才有对于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牢牢地确定。”[4]才能让学生信服。
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纪念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红色纪念馆中的文物史料是在革命活动中遗存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们是革命历史的见证物,通过陈列革命文物、史料以及相关的历史照片能把革命斗争、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真实直观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通过这些文物史料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其承载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当代大学生生活成长在和平的环境里,缺少革命历练,通过红色纪念馆,感知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革命事迹,更能体会到革命的艰辛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些都有助于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知行统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德育原则,强调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修养才能成功。现实中,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教育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的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教育应“知行统一”,通过“知”导“行”,由“行”见“知”。
红色纪念馆通过馆藏的文物史料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常见的馆藏文物,里面有红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生活用品以及红军标语石刻等,这些文物史料基本上是革命活动留下的遗址、遗物,是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对象化的产物,像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曾经使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就承载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革命文物这种“知行统一”的展示,形象、直观、生动,使得抽象的理论说教形象具体,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原理,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给人以真情实感。
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思想教育的内容有选择地接纳。当代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要摆脱空洞说教,实事求是,通过红色纪念馆的史实呈现,更能让人信服。
红色纪念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来说,可谓一只“隐形的手”,它虽不像显性教育那样显而易见、形式清晰,却可在“润物细无声”中左右和影响大学生思想的认知和发展。
红色纪念馆是通过馆藏文物来叙述、阐明其承载的革命精神,像遗址参观、文物观摩等,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和革命人物的崇高品质进行呈现,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现实中我们很多红色纪念馆的教育效果并不很理想,学生参观后印象并不深刻,存在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馆藏文物不丰富,影响革命信息的有效传播。红色纪念馆的魅力在于让“文物说话”,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能生动直观地再现历史活动的情况,所以,“文物说话”才具有可信度。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重点文物更是一段珍贵历史的见证,对研究革命历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革命文物越丰富,承载的革命信息也就越全面,还原的历史原貌就越完整,也就越便于观众对历史活动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革命文物的征集保护任务也愈发艰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红色纪念馆又发展迅速,使得很多地方纪念馆的馆藏文物有限,重点文物更是稀缺,仅靠着几件无足轻重的文物支撑,再加上受财力限制,办展规模、专业水准等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地方纪念馆革命信息的有效传播。
第二,馆藏文物史料多为静态、孤立的展示,使得文物承载的信息呈现不完整。很多红色纪念馆中的红色文物史料多为单个孤立的展示,且文物个体之间以及文物与需要表达的主题之间关联度并不大,使得文物呈现的信息不完整,这些都增加了信息理解的难度。红色文物具有物质属性,其呈现的多为“凝固”的结果性信息,这些结果性信息的前因后果,单个孤立的红色文物往往难以完整展现,而这又是知识理解的关键。所以,单个红色文物孤立地突兀在那,没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就很难理解其完整含义,使得很多红色文物与需要表达的主题让人难懂。革命文物、历史遗迹感人至深的魅力在于把馆藏文物与其承载的精神内容完整地对应起来,这样文物呈现的内容才能让人明白。
第三,红色纪念馆建设方式陈旧,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红色纪念馆建设常常关注的是馆藏文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文物史料表面的物理特征,给参观者提供感性认识,虽形象鲜明,但因没调动人的理性思维,故难以触及思想深处,获得心灵洗礼,这也是红色纪念馆观后印象不深的原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教学互动,产生思想共鸣,这样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红色文物静静的摆在某处让人参观展览,这种静态展示很难与参观者实现互动,再加上很多纪念馆受资金等条件的客观限制,难以探索和运用新颖的、富有感染力的展陈方式,常年进行“货柜式”的陈列,展示形式单一、展示内容僵化,难以吸引现代观众。
红色纪念馆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自己馆藏文物资源的特色,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有三种路径:
“物语解说”是利用馆藏文物去阐释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红色纪念馆发挥教育功能的基础。馆藏文物属于可移动性革命文物,如红军战士曾经使用过的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它们是革命年代遗留下的物品,是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见证物,通过他们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原貌,这种知行统一的教育方式,更易感染、说服学生。“物语解说”的关键是依靠文物诉说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但单个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有限,只能反映某个历史事件的特定片段,像红军战士曾在某场战斗中使用过的大刀,这把大刀在阐释这场战斗的意义方面能发挥一定作用,若还要通过这把大刀反映红军生活的艰苦就有些牵强,这也是我们很多地方红色纪念馆办展面临的窘状,由于馆藏文物不足,代表性文物更是有限,许多文物不得不“一专多能”,某类文物要表达多个不同的思想主题,这影响了红色纪念馆的教育效果。“物语解说”路径,首先是让文物有“话说”,红色纪念馆要摸清馆藏文物的家底,清楚自己文物承载的具体历史信息,这就需要通过查找相关历史文献、实地走访等手段,尽可能地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革命文物与其承载的历史信息相吻合、一一对应,这样文物与需要表达的意思就一目了然,看见这个文物就能明白其承载的思想信息;其次是要构建物语体系,让文物把话说完整。要明白事情的原委,就必须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而单个文物承载的信息有限,可能是整个“信息链”中的某个片段,这就需要以这些文物为基础,补充补全相关史料,以构建完整的物语体系,通过物语体系呈现出完整的“信息链”,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现清楚,才能最终让人明白、让人理解。现实中,由于文物稀缺,我们可以利用历史照片以及现代科技补充、复原一些历史场景,让文物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注释”作用,也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再次,为提高文物史料的诉说效果,应辅以现代传媒,运用声光电的科技手段,逼真再现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对比今天中国的辉煌成绩,更能理解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价值意义。“物语解说”追求古貌,但不复古、拟古,红色纪念馆应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可移动文物进行排列组合,以表达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主题。
“情境陶冶”路径是红色纪念馆依托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物开展环境育人,通过寓理于景,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教育目的。革命遗址、遗迹包括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政权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和革命领导人的活动地,重大战役的战斗遗址,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革命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都留下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置身其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付出艰辛努力感同身受,很容易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陶冶是让受教育者处于一种与教育要求一致的‘真实’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自然’的积极诱因,使受教育者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下,在不知不觉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预定因素的感染和熏陶。”[5]我国很多纪念馆是依托革命遗址、遗迹建立起来,它们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办公、生活过的场所,在这里聆听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事迹,对他们在延安时期工作、生活环境更有了亲身感受,就更能领会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
“情境陶冶”通过设置与历史活动一致或类似的情境,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情境陶冶”需尊重历史,以历史原貌为基准,并辅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当年革命活动的真实情景,才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情境陶冶”通过寓抽象的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架起了一座由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桥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为提高“情境陶冶”的教育效果,可以把情境陶冶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现场感染、现场观察,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理性分析,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情境陶冶是隐性教育,现场教学属于显性教育,两者的结合,将充分挖掘出革命遗址、遗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要素育人。
“行为体验”路径,依据体验教育的要求,通过创设一种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境,在体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下,增加对历史的鲜活认知,实现自我教育。“行为体验”路径主要是红色纪念馆通过保存的“革命活动现场”开展体验教育,像“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革命活动现场”是当年革命活动的真实场景或模拟真实场景,参与其中,易感受参与的真实、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不会轻信别人的思想观点,往往对他们亲身实践体验的结果比较容易认同。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们的主观认识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行为体验”路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产生心灵的触动,才易于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重走“长征路”“长征”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爬雪山、过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温长征的艰辛历程,受教育者通过体验和内省获得的长征精神的感悟,是传统灌输教育无法达到的。
“行为体验”路径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工作方法的集中体现,重温这些路径才易获得正确的认知。所以,设计“行为体验”路径,一定要注意体验活动的思想发掘,使体验活动与它表达的思想内涵相吻合,表里一致,才可提高学习效果。现实中,有些体验活动为了迎合市场,设计比较粗糙,像“吃红军饭”中的“窝窝头”一般是用玉米粉做的,可有的体验活动提供的“窝窝头”却改成用染了色的面粉制作,外观虽区别不大,但体验的效果大相径庭。设计“行为体验”路径需充分考虑它的教育意义,才有利于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红色纪念馆根据本馆特色设计的“物语解说”“情境陶冶”和“行为体验”三条提升路径,提供的多是感性认识,要做到真正认知认同还必须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各纪念馆可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理性分析,实现具体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