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帆
(北京服装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29)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艺术类大学英语”和“实践教学”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21篇相关文章,如张惠琰等《将定向动机流理论应用于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吴斐《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实践探索》、姚兰《翻转教学模式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初探》、李烨《二语习得理论视域下艺术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杜丽萍《合作学习理论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当把“艺术类大学英语”与“创新实践”同时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只有何丽红《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独立学院艺术专业为例》一文。
大部分有关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文章都是从教材的选用、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仅仅通过教材选择、评价体系改革,以及对一些国外流行教学方法的片面效仿、尝试,对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特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感性、形象思维敏锐、参与意识较强等群体特征。他们对于单纯的语言学习缺乏耐心与持久性,而对于与切身相关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对于活动的创新性与趣味性也更加看重。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从趣味性上下功夫,让学生多参与英语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语言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建构成满足学生需要并能够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的舞台,成为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我校(北京服装学院)2018级103名服装设计、服饰设计、艺术设计及时尚传播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艺术类专业学生有明显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倾向。59.3%的学生表示对大学英语学习兴趣一般,9.7%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91.9%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英语学习状态不满意;65.1%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于专业课的过度重视,使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学生对于在职场上获得优势、出国深造、为专业学习服务等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说明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与其专业相关的实用英语学习更加重视。艺术类专业学生比较感性,对于刻板的课堂讲授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多样化的活动,喜欢亲身参与。因此,目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3)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是希望有的放矢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英语学习。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只有灵活多样、鼓励创新、重视参与并能够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教学实践才能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发挥艺术类专业学生特长、促进其专业学习,并对他们未来的深造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关键。
1. 基于CBI教学理念的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1) CBI教学模式。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动机在整个外语习得过程中是重要的因素,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视使基于CBI的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可能。CBI教学,即内容依托式教学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一种语言与内容融合的外语教学理念, 将语言教学依托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 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1]。该教学理念得到了交际功能理论、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图示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2]。CBI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四个主要特征[3]。
(2) 基于CBI理念的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践。在基于CBI教学理念进行的两次自主学习实践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活动不只限于课堂上的陈述以及小组汇报,还以成果为导向,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颇具规模的20世纪时尚资源库和一套适用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泛读讲义,资源库与泛读讲义在项目完成后作为成果分享给学生。
第一次活动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教师为资源库的建构提供整体框架,针对20世纪时尚设计师、时尚流行趋势、音乐潮流、艺术流派以及美学走向等单元确立资源收集的主题;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由选择,组成合作小组,确定负责人以及个人分工。资源搜集分为视频、音频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学生在网络及专业书籍中搜索相关资料,进一步细化内容分类,在教师给出的大框架下建构出各个小组的子资源库。在资源库建立完成后,各小组对各自整合的资源进行口头汇报并发起班级讨论。在搜集资源的过程中,学生的听力、阅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在口头分享与讨论环节,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该活动以艺术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学生自身专业紧密相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以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基础的资源搜集与整理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专业知识与信息,不但增强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还加强了跨文化意识,达到了艺术通识教育的目的。在活动结束后的问卷反馈中,学生表示通过资源库的构建与资源分享,使自己对时尚艺术领域的碎片化常识得以系统整合,提高了专业素养,对于艺术与文化的思考更加深入,英语技能也得以提高。本活动满足了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运用CBI理念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二次自主学习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艺术类泛读讲义建构。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不太满意,如何能够找到令他们感兴趣的英语学习题材成为许多教师与编辑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次教学实践是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参与泛读讲义的建构。首先,学生提交自己的选题,班级讨论确定泛读讲义的整体内容框架;然后依据分工,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上网搜集与时尚艺术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对文章进行整合与修改。最终的泛读讲义分为时尚面貌、时装设计师、时尚单品、时尚偶像、艺术与亚文化等单元,都是艺术类专业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深入探讨的时尚艺术主题。在文字资源建构完成后,各小组还根据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例如在关于时装设计师纪梵希的介绍文章后附上纪梵希担任服装设计的《龙凤配》《蒂凡尼的早餐》等电影的链接,学生在观影后针对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纪梵希与演员奥黛丽·赫本在时尚领域的合作等诸多内容进行交流与分享。本次活动所收集整理的资源已经结集成册出版,成为由学生自己选题并完成的泛读教材。同时,针对电影与时尚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度,为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课堂增添了活力。
2. 创客教育融于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1) 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创客教育是以适应经济时代发展作为导向的一项教育手段,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4]。创客教育主要强调行动、合作与分享,这与教育领域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针相吻合[5]。创客教育认为学习者也是创造者,学习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是将学习者的不同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
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关注实践性,提出在“做中学”,教师则从传统课堂中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作为创客教育的主体,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对创客项目进行设计,在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小组合作完成创客项目实践与创新。因此,创客教育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创新教育等,是一种基于团队协作和学生深度参与的自主学习[6]。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倡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情景中学习体验,认为体验是学习发展的源泉。创客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协作学习的空间,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效衔接, 使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有机结合,使大学英语的弹性教学得以实现,体现了体验式学习教育理念[7]。
(2) 创客教育融于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本次英语创客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为英语水平中等的B级分级班学生,分别来自艺术B班和时尚传播B班。艺术B班的学生分属服装设计、服饰设计以及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时尚传播B班的学生分属传播、广告以及摄影专业方向。两个分级班学生的专业涉及时尚创意与时尚传播两个方向,本次活动通过两个班级学生的合作达成时尚艺术品从创作到传播的全程模拟。本次创客教学实践围绕学生专业优势,配合我校创意集市、时装周以及时尚传播国际峰会等活动,将英语实践与时尚艺术活动有机结合。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分工。服装设计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将其参加创意集市的首饰、服装等设计作品进行搭配,同时进行效果图与实物的展示。设计者用英语将其设计灵感、设计理念以及搭配技巧与同学分享,完成一个用英语进行的时尚发布,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建议,讨论后作进一步修改。摄影专业方向的学生为服装及饰品进行拍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橱窗展示与平面广告的设计与策划,并用英文进行创意解读;最后传播和广告专业方向的学生对于作品的推广与市场投放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制作策划书,完成艺术设计作品与市场的对接。本次教学实践与真实的时尚活动相结合,利用学生各自的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进行项目实践。由于活动基于学生自身的作品,突出各自的专业优势,英语成为实践创新的媒介工具,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了全方位的锻炼。在本实践中,教师作为实践的参与者和指导者退居到幕后,将舞台留给学生,使其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展示与分享,极大地提升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参与热情。
在创客实践结束后进行的反馈中,学生对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收获等都给予高度评价,“有趣”“乐于参与”“有成就感”成为本次活动的关键词。学生一方面为自己的设计能够被了解和接受感到高兴,同时也在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英语能力不足对自身发展的限制,希望加强英语学习,能够作为志愿者参与时装周和时尚峰会的服务工作。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英语教学与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全方位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英语学习,在创新中提高英语水平,这是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努力开拓的实践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