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 固原 756000)
针对“十二五”期间出现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建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引领“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就是其中之一。
从共享发展的主体来看,“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的“人民”既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群体,又指参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每一个个体。从共享发展的客体来看,“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发展成果指社会发展的一切经济物质成果,广义的成果不仅包括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现有的成果,也包括一切为实现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机会。从共享发展的过程来看,一是要坚守共享发展的原则,在“共建共享”中“依靠全体人民”、“注重机会公平”、“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二是要认清共享发展的渐进性事实。“发展”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在我国共享发展的水平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体上是一致。从共享发展的目标来看,共享发展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前必须面对的最大实际,也是全体人民奋力前行的短期现实目标。长期目标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在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在解读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具有的深厚民生价值意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蕴含着丰厚的民生伦理。“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问题,本质上是伦理问题。”①“民生伦理”主要关乎的是人的本性与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关乎自由平等与公平正义的问题。进入新时期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集包容普惠、公平正义等于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体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致力于民生事业的共建、民生红利的共享,探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方法,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力推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将“共建共享”纳入到民生伦理体系范围之内。
第二,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现实诉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的民生事业不断向前,民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并且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但是,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下依旧存在很大一部分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仍在生存与发展之间徘徊。我们党在反思民生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普惠性、公平性原则,要求发展成果能够涵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共享发展理念,切实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
第三,创新了民生改善的机制。一直以来,我国的民生发展机制比较单一,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的趋利性决定了市场不会自觉地改善民生。目前经济增速放缓,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投入远不足以支撑民生改善的需要。民生经济效率低下,供不应求与所供失衡同时存在,但靠政府之力举步维艰。因此,必须拓展民生改善的新途径。共享发展理念顺应民生改善的新要求,将推进民生改善作为全社会的发展任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开创了民生改善的市场机制,形成了受众与施众、政府与市场联动推进的民生改善机制。
科学全面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不仅需要分析对改善民生的价值引导,还必须对深刻把握其倡导的共建共享、包容普惠、公平正义等民生原则。
(一)共建共享。“共享发展”实质上既要求“共享”又要求“发展”,不仅要共享发展的结果,还要共享发展的过程。在壮大民生发展基础的过程中共享就需要全体人民参与共建。
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不是坐享,也不是被施舍、被照顾,它要求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只有参与共建才能让人民群众的共享更加具有尊严、才能更具公平正义。共建是共享的实现途径,也是共享的前提与基础,想吃“蛋糕”,先得做“蛋糕”,只有把民生的“蛋糕”做大做强,才能保证共享有质有量。另一方面,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发展的目的,以共享推动共建这是发展的动力。只有让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这个共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基本民生成果的共享。
(二)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马恩毕生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我们所追求的共享发展理念必然是以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公平公正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公正的谋求自身发展为取向。
第一,坚持公平正义地共享发展,不仅要保证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还要保证发展机会的公正获得,是发展结果与发展过程的统一。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和收入分配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贫富的分化,而权利与机会的不公更是加剧了差距的扩大。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公正缺失回应,它强调共建与共享的内在统一,包含着结果与机会的公平公正,致力于在根本上缩小民生改善的差距。第二,要坚持公平正义,也要防止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强调的公平公正绝不是要求所有人平均分配一切改革发展成果。在生产力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大锅饭”式的共享给了那些不劳而获的投机分子机会,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所以强调共享发展公平正义的同时也要强调二者的差别,看出平均实质上所暗含的不公。
(三)包容普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改革与建设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活动,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包容普惠原则就体现了改善民生的共享主体的广泛性和民生福利内容的全面性。
一是共享主体的普遍性。“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对共享主体的规定,暗含了民生改善的普惠性原则。这里所强调的“全体人民”既是以个体存在的人,也是以阶层或地域存在的人,既是为社会建设出谋划策的脑力劳动者,也是站在实践第一线的体力劳动者,所有人不分职业,不分贵贱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共同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二是共享内容的包容性。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只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只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文化价值培育;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而共享发展所要求实现的共享是兼容了社会各个领域内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具普遍性、综合性的发展要求。
【注释】
①李谧.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民生伦理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