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4)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在通信技术上的进步,使得交通数据收集变得成本更低,收集更加容易,数据的来源也更多元化,与此相对应的数据量也变得海量化。多元化和海量化的交通数据成为了精细化交通管理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交通数据来源一般是交通管理部门预设在道路上的感应线圈、摄像头等设备自动收集的数据和道路上各关口的统计信息,这些数据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个断面交通流信息,无法满足实现动态区域交通控制的要求。然而,即使是这些数据也因为相关设备的布设成本高昂,设备容易损坏,维修代价太大等因素,布设的数量十分有限,一般只设置在城市的主干道出入口、市区大型交叉口,车流量大的重要路段,所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有效数据不足以支撑大区域的城市交通规划。
有了这些数据还需要的是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更强大的运算能力、更优化的算法。交通大数据首先就要求收集的交通数据量大,但是大量的交通统计数据并不能称之为交通大数据,从收集的海量数据中分析出对我们进行交通工程建设与交通行为分析有用的数据才能称之为交通大数据,目前要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算法来挖掘出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否则花费巨大代价从各个渠道、设备上采集而来的信息对人们的作用微乎其微。
计算机能帮助我们高效处理数据,但是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还是要靠人,也就是交通工程师,即使假以时日,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已经达到数据逻辑分析也全自动化的程度了,数据分析软件的编写也是离不开交通工程师的。以下简单举例,对大数据在交通方面应用进行介绍。利用大数据进行交通附属设施的规模大小和功能设计,从人们出行的大量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商业中心的停车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城市,当政府要在某个商业中心在进行停车场的建设时,可以通过路口视频监控获取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在该区域内频繁出现的车辆与该段时期高峰时间段内总的车流量的比例来推算停车需求,以此确定高峰时间的停车泊位需求量。这只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小方面,交通大数据的应用还可以在于对宏观的城市居民工作生活规律的分析以此制定相应的政策,达到缓解交通拥堵,减轻高峰时间段内交通压力,同时也方便居民的生活,通过分析居住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点的关系,从而可以在公共交通线路的设置和运营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方便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城市的道路网覆盖了丰富的视频监控设备,对监控设备所采集的视频内容进行自动分析可以获取道路的通行情况、车辆构成及交通流的流速,包括发生交通拥堵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路段,这些实时的交通数据得以让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持,疏导交通,处理交通事故及时恢复交通顺畅,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找到造成交通拥堵的深层原因,通过优化路口信号配时、制定相关的限行政策或划分公交专用道,提升总体交通通行能力。
人工智能涵盖的学科大概有: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和交流、认知与推理、机器人学、博弈与伦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行中的应用都是综合性的,并不只是单一的采用某种技术,人工智能在交通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人工智能的识别技术,进行车辆、人脸识别;2、自动进行信号规划,实行区域线性信号控制;3、运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进行路线规划和提供出行方式比选,并给出行人提供出行建议;4、综合各项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5、分析交通数据。[1]
人工智能在交通上运用最成熟的是车辆识别和人脸识别。路口通行的车辆种类繁多,每台车的车牌、品牌等信息均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识别,包括在应用于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前排乘客是否系安全带,驾驶员是否接打电话等,都因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而识别度大大提升。人脸识别技术在交通领域除了识别驾驶员以外,还应用于在停车场、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进一步降低通过时间,实现免停车收费。另外,在目前防治中国式过马路这一顽疾时,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创新执法手段,通过在路口预设的摄像头对行人进行智能识别,与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系统进行匹配后在路旁设立的屏幕上实时显示闯红灯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以此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治理效果非常明显。在人流量大的交叉口各进口道的人行道上设立一套识别设备,基本可以杜绝行人闯红灯的违法行为。运用人工智能识别交通违法,协助进行交通管理,节约人力物力,形成高效的交通管理模式。
技术的提升也推进了法规建设,使各项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以前很难依靠人工监督或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落实的法规条款,在各项新技术应用后有了真正的威慑力。比如闯红灯拍照、路边乱停抓拍、非法占用人行道、禁停路段违法停车抓拍,道路上方的监控对行车途中驾驶员接打电话的自动捕捉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相关的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因此有了实际意义,不在只是躺在纸上,如今更是深入驾驶员心里。
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应当发展新型的交通主管部门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交通主管部门依靠行政力量掌握大量的信息而缺乏面向人民大众的快速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交通出行服务企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在人民中有大量的应用,直接接触到大量交通出行人员,例如滴滴 、百度、高德等手机APP每天都有巨大的使用量,如此巨大的使用量所产生的交通信息不得不引起重视,互联网企业的导航数据可以实时反映人们的出行需求,从而帮助交管部门进行提前预测,制定相应的防护计划,导航软件还能还能实时反映路段的通行情况,拥堵长度等。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情况,“最近有些互联网企业也在尝试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导航数据来支撑配合城市信号控制系统的运行……,下一步,希望能够把互联网的导航数据,也能够传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的策略。同时,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也能够把它的相关的交通拥堵状况信息通过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发送给互联网企业用户,让他们能够实时更便捷、更快速地了解到路面的实时交通状况。[2]”。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促进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统筹安排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经济的急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繁荣的同时也带了很多问题,在新时代新背景之下,城市交通运输面临的问题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也比以前更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方法,做好顶层设计,城市新建基础设施的设计要从整体考虑,结合新时期的新问题,合理统筹全局,联系新时代的特点,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拥抱社会的变革,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更主动迎合社会变化,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使之更好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