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一)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首要表现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科学家曾经估计世界上的生物有150万种,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个数字已上升到3000万~5000万。水资源开发在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水库淹没、大坝阻断河流、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等对生物资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生物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都随着环境因子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将导致不可逆转的结果。
(二)影响区域气候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对降雨量的影响
(1)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
(2)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实测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3)降雨时间的分布发生改变:对于南方大型水库,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2.对气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的下垫面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三)影响水温系统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对区域内的水文形势有影响,对水流的速度、河流的温度、水域的深度等都会产生不同影响。如果河道岸边岩石的透水能力强,则会导致渗漏现象。水库在建成后,注入水和流出水会有一定的温差,水库内长时间停留的水会发生温度升高的现象。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使水位升高,水库内水流速度变慢,不利于水中污染物扩散。
(四)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平衡
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越来越大。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占地面积大,导致大量的森林、草地等被占用,直接影响区域内的降水、气候、土壤等。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会导致区域内部分生物无法生存而面临灭种,严重破坏了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开发利用能源
水利工程对能源开发利用,不能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应该从大局着想,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这样不仅是为为自己造福,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产。应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真阳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二)保护自然保护区
完善有关法律,在不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等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进行特殊保护,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真正把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利建设,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不给予它们修建的权利,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
(三)确定合适的开发项目
过去的水力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 %的开发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项目,不要盲目的进行开发,这样不但劳民伤财,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 %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适当的开发。
(四)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
国家出台了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为了解决好移民的生活状况并且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其主要思路是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益处。倘若这个建议能够通过,那将会对移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水利工程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评价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仅看它的工程技术如何合理、先进,也要看它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得到了重视和解决。充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将其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环境组成协调的和谐的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