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文化旅游业中的非遗资源应用与转化

2020-02-25 12:58戎龚停
关键词:阜阳旅游业旅游

戎龚停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作为皖西北重镇,阜阳拥有便利的现代交通网络,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高效快捷。阜阳旅游资源丰富、非遗项目类型多样,不仅有独特的道家、医药养生文化,而且活跃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颍上花鼓灯、肘阁抬阁、阜阳剪纸、阜南柳编、阜南嗨子戏、界首彩陶、阜阳梆剧、苗湖书会等,以及省级非遗项目淮词、琴书、清音、临泉杂技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庞大的传承群体将为阜阳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基础生态保障,也对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联动发展具有新的引领作用。

但阜阳市旅游业中的非遗资源开发与应用也面临着软件建设滞后、产业程度化欠缺、人文风尚有待改善、非遗资源生活化应用不足、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整体明晰的系统规划、传统非遗文化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阜阳文化旅游业、促进非遗资源的创新与转化,亟需采取一定的举措用科学的、人文的理念思想予以重构,从而促进旅游业健康而有序地可持续性发展。

一、非遗资源与教育承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来看,依据遗产的形态和性质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遗”)、文化景观遗产。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性、遮蔽性等特征,所以非遗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而且,具体到非遗的物质和精神又是相互交融契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涉及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类别。具体到阜阳地区主要有欧阳修、苏轼文学作品、颍州西湖、花鼓灯、剪纸、琴书、淮词、梆剧、彩陶、杂技等等。

非遗传承传播的实施主体和受众对象均为人,人是非遗资源应用与转换工作中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非遗传承生态语境中,实施主体与受众往往也是相互契合的,也就是说传承者在非遗工作过程中也从中受益,受众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化为传承群体的重要力量。因此,非遗资源的应用与转化关键在于生态化教育传承。

关于非遗的生态化传承,需要考量传统遗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时代群体的血脉里。中国传统戏剧生发于民间的文化生活,及时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默契的生态色彩[1]。为推动非遗资源的旅游产业转化,非遗资源的教育承接可谓是先决基础条件之一。阜阳文化旅游业应以淮河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阜阳剪纸、阜南柳编等)文化资源,精心组织高校各个专业院系进行横向联通集体化传承。非遗资源的教育承接,不仅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推动力。

传承本身就有沿袭和创新两项内涵,二者是联动工程,要取得成效就需要寻找出非遗资源新的重构样式、新的技术材质,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花鼓灯是集歌、舞、乐、戏为一体的综合歌舞艺术,即可将灯歌、小花场、大花场、灯场锣鼓、锣鼓番子、花鼓戏、卫调花鼓戏等进行当代艺术重构,动员高校师生推动活态化传承,以便焕发出花鼓灯艺术的时代气息。

同时,教育承接的后续环节应该接通相关其他文艺企事业单位,如演艺公司、艺术院系、专科学校等,联合打造推出当代舞台艺术精品。我们应积极重构非遗的生态场所,将现代元素融入到非遗作品中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现代化渴望传统遗产资源,应在传统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文化和精神内涵,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中寻找中国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作品、唱词、音符和舞蹈中探寻旅游产业化路径。

二、民俗语境与旅游风尚

如何能顺利地将非遗资源应用于文化旅游产业中去,民俗生态语境是其关键的出发点。应加强文化遗存、民俗传统之间互动链接,民俗文化是与城乡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文化场域,从各类民俗文化层面上去推动、创新很有必要。

(一)文人风尚之树立

随着数字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民众的工作效率在提升,而休闲时间在逐渐增加,大量的闲暇时间将有助于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提升。“闲暇时间是社会结构中某种变化、某种新的规范、新的社会关系的源泉,它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个人和社会集体在时间分配上的意愿和选择,作为一种社会时间,它有着改变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在力量。”[2]地方旅游业可以将文化传统引向现代化的文化生活空间。阜阳西湖景区、生态园景区和祥源文旅城等就可以此展开文人内涵化的项目,可以引介淮词吟唱、翩翩起舞、琴箫筝瑟之音、书画写意、舟桥穿行、柳荫作诗等文人词调音乐和书画文化的动态化、体验式旅游项目。

参与式的文化体验空间之营建不仅仅在于旅游业的短期经济效益,而有益于一方民众长期的文化气质之养成,也有助于新时代的地方文化传统之积淀。诗词书画、淮词清音等文化传习都颇具文人风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相悖,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语境中并不会被遮蔽,反而会因当代风尚、数字传媒再获生机。

(二)传统技艺之聚散

传统技艺的科学传承和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表演艺术、工艺类等产业的再发展,应注意将传统技艺的空间聚散效应应用在旅游空间的构建中去。如民俗街区群落化构建可以强化鼓楼民俗一条街、西湖公园、祥源文旅城、临泉县“长官杂技特色小镇”等空间的传统技艺再聚散。文化旅游产业布局是集聚与扩散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非遗文化的本身特性受到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传统旅游产业分布日趋分散化,应巧妙地应用好聚集与扩散的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应用好传统技艺的集聚效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基地和名人精品工程等文化载体建设,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由政府文化部门为主导的文艺活动(艺术节、展演等)以及以市场为动力的商业展销会是集群性效应的集中体现,更是旅游业内主体各个层次群体赖以生存的土壤,各层群体组成的主体群落通过集群性交融(外化环节,有利于交流技艺)或分离(内化过程,有利于提升技艺),形成活态的旅游群落生态立体系统。具体表现不仅指传承和发展好淮河文化,更要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诗词、阜阳剪纸等本土文化资源,精心组织承办“安徽剪纸艺术节”“安徽杂技艺术节”“安徽书画艺术节”以及“安徽柳编艺术展销会”等大型文化活动,进一步打造阜阳多栖化旅游文化品牌。

其次要发挥好传统技艺的扩散效能,将阜阳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渗透在原生地,进一步进行旅游业的在地化建设,并与当地的民生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系统考察、了解各地区传统技艺的生态环境、发展窘境以及民生难题等,并对民众群体的文化意识、审美情感做判断,塑造旅游精品路线,构建具有阜阳特色的生态观光、时尚体验、独家养生、技能传习等多业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彰显其历史底蕴、文化特质、生态民俗等特点,推进生态、文化、技艺等多种元素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如闻集草莓小镇主要发展原生态草莓采摘产业,尤其是在阜阳师范大学兰伟教授的科研支持下,当地的草莓种植经济创收数额不断攀升。

(三)复合型、生态化重构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生活观念逐步互化互感,新时代的文化旅游业就有条件进行多层复合型、生态立体化的产业结构升级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寻找出旅游资源新的重构样式、新的技术材质,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依托新时代文化产业平台,逐渐构建非遗项目传承的理论支撑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研究与交流,对旅游项目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使文化遗产得以良好的、活态化的保护和传承。鉴于非遗资源地域性和传统性较强,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源产业开发和旅游文化推介需要各层部门的有效接通与配合,尤其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来激励和支持民间传承群体的自主创业。在传统的传承体制下,有些年轻从业者因为学习过程艰苦以及无法快速实现经济效益而中途放弃,而精于技艺的优秀传承人也在逐年递减,且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平台建设依然尚未成型。因此这一传统传承模式的新时代重构,传承群体(或是“精工群体”)的新时代群落化重构尤为迫切。这就需要通过产业开发让传统手工艺重回社会、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2.做好文化旅游综合规划,整合阜阳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形成适合地方实情多业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彰显地方生态特质、民俗特点,融合科技、生态、文化等多种元素,打造新业态旅游产品,提升文化软实力。这可以依托旅游局、高校和演艺团体等院团单位,重点推介表演类文化资源进行当代生活化、在地化重构,使其获得更广的生发空间和经济效益。基于淮河流域的典型地貌,阜阳庄台文化生态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为了推动美好乡村建设,阜阳市旅游局就颍上王岗镇淮罗村等地的庄台旅游开发产业给予了指导性意见,建议打造淮罗庄台乡村旅游度假区。

三、区域文化身份认同

纵览当代各地文化旅游产业,设计运行方式方法各有其特质但类同者也不少。因此,地方旅游业的区域文化身份认同依然关键,小区域要有高眼界、大手笔以及不可替代的地方文化场域特色。

(一)体验认同

欲获得非遗资源在文化旅游业中的长足发展与应用,应注意突出其特色体验的特性。无论是短期的旅游或者是长期的移居,内在深层次体验是旅游业工作的重要关注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适宜个体身心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求新、猎奇心理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活动范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出行条件的改善而逐渐拓展。

为了摸准大众文化旅游消费的新趋势,凯撒同盛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郭静说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品质、涵养、兴趣、参与、过程、匠心、国风”7 个方面的消费导向是用户对于旅游产品给出的反馈。“以往我们追求的是‘购物或体验的量’的叠加,而如今人们文化消费追求的是‘感性和知性的质’的拓展。大众希望在旅行体验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收获,这就要求旅游市场要提供更有文化质感的项目,非遗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3]从人体生理心理机能角度来说,人的综合感官的感觉获得是文化旅游的最先决条件。人的感官主要涉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觉等方面。民众所习以为常的当代文化旅游方式主要涉及视觉、味觉和听觉这三个方面,例如去某个景点可能领略到了不同风格的风景、建筑、服饰等,或品尝到了各地的特色小吃、地方特产,或听到地方民众的欢声笑语、音乐戏剧等。能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收获就应该是很丰富的体验了,对于地方旅游业确是很成功的运作方式了,譬如云南印象、少林印象等。但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文化旅游业的体验认同层面需要提升,那么从触觉、动觉体验层面上开发、提升旅游业运作理念,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民众的体验方式,也是后现代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可以在非遗传承、文艺表演、工艺制作、培植采摘等方面通过旅游融入、参与互动、学习呈现等方式共建多维立体的愉悦世界。因此,能在触觉和动觉境界中寻求当代文化旅游业上的突破也将是文化生态环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太和文庙的群众礼乐仪式、阜阳558 文创园的民俗工艺群众学习以及各大公园广场上的群众戏曲、曲艺与歌舞活动等。

(二)身份识别

针对阜阳文化旅游业,我们不能进行线上饱和式全覆盖“攻击”,需要根据其历史传统和现实境况进行身份识别,判断其真正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主体识别和现代化解读。

1.从时态上来说,分为历史旅游资源和当代旅游资源。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与当代本身就是传统的两个指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应将历史资源融入当代旅游语境之中,接通历史与当代的文明发展线索,继而引领当代民众沐浴在历史文明长河之中。

2.从本位逻辑来说,分为本土旅游资源和外来旅游资源。作为地方旅游业,其基点肯定是本土旅游资源,但要汲取域外旅游工作理念,擦亮本土旅游业的窗口。外来旅游资源可以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或拓展,以滋养本土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

3.从文化承载角度来说,分为形态资源、行为资源和思想精神资源。但在实际旅游业中,这些元素是丛生于一定的具体旅游事象之中的,从而聚合为一个特定历时和社会的戏剧性场域,为民众提供的是一个充满“戏趣”的文化心理体验空间。

(三)多维关系

文化旅游业的物化形态与文化情状是一对客观的关系实在,要在这一辩证关系的互动机制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效能,需对各种关系实在进行类型化梳理,主要涉及:

1.文化旅游与城乡政治文明、产业经济的关系。纵览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旅游资源也是最丰富的,其旅游业的繁荣也影响着政治经济的稳定,也影响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在某种程度上,当下民众的业余生活大多选择出行旅游(境内或境外),不仅有体验式、欣赏式,更多地是自助参与式。具体到阜阳地区,可以在生态园、体育文化中心、大戏院、刘公祠等地点构建政治文明、经济指标性的文化旅游产业。

连续举办十一届的阜阳生态园灯会现在已经构成了阜阳旅游业新的传统了,为阜阳城乡民众增添了独特的新春节庆风景线。生态园灯会节庆活动,不仅展示了传统民俗舞蹈,也运用了“声、光、形、色、动”等手段再现了阜阳记忆、水上迎春等文化风尚。但是刘公祠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至今依然偏居一隅,景点开发尚无起色。南宋东京刘锜大帅的“顺昌大捷”事迹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阜阳青少年群体,金国将帅“独畏我顺昌旗帜”之感慨凸显了阜阳厚重历史人文精神。因此,刘公祠教育基地以及行流镇四九起义革命教育基地(王官村)应从政治历史教育的高度予以重点打造皖北红色旅游产业。

2.非遗资源与城乡文化生活的关系。当下,非遗传承与城乡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城乡融合化建设。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返乡民众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也为乡村非遗资源的现代化转化提供文化空间。中国是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淮河流域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其中综合歌、舞、乐、戏为一体的花鼓灯艺术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既可以通过城乡民俗活动将其融合在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之中,又可以进行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进一步进行现代化编创并将其推送至艺术舞台或网络文化平台中去。

现代化渴望传统遗产资源,在传统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文化和精神内涵。传承本身就有沿袭和创新两项内涵。工艺、技艺只有在人民群众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不断改良,才有价值。文化旅游的产业化能够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反哺于传统旅游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工作。因此,活态传承就是要推动非遗资源在民众文化旅游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四、文旅融合的应用场域

“应用场”是空间的概念,也是范围的概括,即应用展开的空间场所及其应用的领域。“应用场”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对“应用源”加工、改造或使用的场所。从功能上说,它表现为演示场、陈列场、服务场、游乐场、教育场,并由此演化成各类市场,包括旅游市场、艺术市场、收藏市场等文化与商业的场所[4]。那么,新时期非遗传承的终极目的就是将其传统精髓渗透于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去。不仅发挥“游乐场”的作用,更应体现文旅融合之“教育场”的滋养功能。在阜阳地区旅游业中,较有影响的有颍州西湖、颍上八里河、生态园、558 文化创意园、祥源文旅城等。为增强针对性,下面暂以颍州西湖为个案进行文旅融合的实验探索。

“西湖印象”多媒体创设方案依托于颍州西湖湿地生态原有旅游基础条件上,打造人文地理、非遗传承、城乡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具体涉及如下几方面。

(一)文旅城

在颍州西湖东岸的主题游乐园基础上,另开发“颍州西湖”印象系列实景演艺,推介花鼓灯民俗活动、欧苏经典作品、再现颍州风土旧事,复原唐宋古典乐舞剧目,如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曾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编创了歌舞作品,拟定结合当代舞美技术将之推送至景点。

(二)特色古镇

在梳妆古镇基础上建设宋式建筑群,升级集民俗旅游、餐饮小吃、工艺美术(剪纸、烙画等)营销一体化的具有宋代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将古宋商业景观与当代自然园林环境融合起来,以彰显欧苏文人风尚。

(三)湿地公园

进行人工干预,净化生态环境,实施湿地原生性、调适性环境的塑成,恢复湿地地理风貌,开展湿地旅游(控制游客数量)与可持续型生态滋养模式(向民众普及自然保护常识并动员民众参与生态维护),尤其恢复、优化濒危野生水禽的生态环境。

(四)休闲文化

在湖心岛休闲茶社项目基础上,推介唐诗、宋 词、清音、淮词等具有文人风尚的词调音乐品赏空间,并将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到当下的民众精神生活中去。注意防止过度现代化开发(尤其是物化方面),突出特色本土文化的体验与品味。

该方案主要强调的是地方旅游资源的有机完整性开发,演艺类资源要特别强调其有机完整性和民众体验参与的广泛性,尽力达成集体有意识的文化自觉之境界。

结语

从非遗视角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业确为时代所需,但行为过程却充满着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就需要业内工作者谨慎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尽力达成地理、人文的有机交融而进行在地化建设,多维推动传统演艺与展示、处理好工作群体稳定性与机动性之关系、全方位调动现代影像技术,应用好旅游资源的内部环境和艺术外部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传统艺术体系的发展要素、动因进行深入的阐释。即能进一步促进非遗资源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促进阜阳地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开发,加强文化遗存、民俗传统等文化资源之间互动效应的链接,形成主题性文化资源区间,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整体繁荣。

猜你喜欢
阜阳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