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聪林 林青辉
(1.龙海第一中学,福建漳州363100;2.漳州台商投资区鸿渐中学,福建漳州363107)
叶圣陶说:学习语文目的在于“去掉平常语言任意粗疏的弊病,达到精粹的境界”[1]文言文翻译之妙,就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的“精粹”,抵达信美之美。新高考模式下考题更有讲究,文言文考题并未单独针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分类考察,而是将这些考点融入文言文翻译中进行综合考查。从目前看,考生在文言文翻译模块掌握并不理想,如何提高翻译准确率,已迫在眉睫。
大凡入选为文言翻译的句子多半是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在结合语境读懂句意的基础上,考生要有关键词意识,踩对考点方能不失分。例如:(2019全国课标I卷)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考生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忽视了该句的前语言环境“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如果有观照到“尽害之”的语境,我们就不难推测该句重要实词“短”应译为“诋毁”或“说坏话”。
实际上,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不少考题都能在我们平时课本中找到原型。例如:(2019课标全国I卷)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翻译实践中,不少考生将“稍”错误地翻译为“稍微”。只要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该词“稍”的确我们是学过的。在《伤仲永》一文中曾出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里“稍”应该是“渐渐”的意思。只要考生平时善于总结归纳,做好知识的迁移,做对该类试题也就不难了。
从命题的角度出发,许多考题并不以考倒学生为荣,而是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的能力。例如:(2020百校联盟0615)“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史记 ·南越列传》)不少考生想当然地将“曾”译为“曾经”。类似的知识点我们在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遇见过,此处“曾”应是“竟然、居然”之意。如果注重对课内特殊词汇进行及时归类的话,那么做题时就不至于想当然,而只需调动可靠的储备即可出色完成任务。
文言文翻译的重要落脚点在于许多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等。例如:(2020龙海一中高三5月测试)“伶优贱工,衣晋绅之服,非所以尊朝廷也。”(《金史 ·列传第五十九》)此处“衣”字用作动词,为“穿”的意思。
词类活用作为高考文言文翻译重要的“区分度”考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考生为了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备考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会提示考生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需谨记翻译“留、删、换、调、补、变”六字诀。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以为:文言翻译最可靠的方法当是结合语境,以文契文。
当“直译”无法有效解决翻译难题时,当一切常规手法不能满意翻译时,就需要采用语境原则之下的“意境翻译”,这属于文言文翻译的高级阶段。下面笔者就《资治通鉴》第52卷选段为例,来谈语境之下的以文契文的重要性。先看这份(龙海一中2020届高三国珍班培优)文言文翻译试题:初,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既而雄为司隶校尉,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雄曰:“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举曰:“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雄曰:“进君,适所以自伐也。”举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诸大夫曰:‘可贺我矣!吾选厥也任其事。’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不敢阿君以为君羞;不寤君之意与宣子殊也。”雄悦,谢曰:“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是吾之过也!(《资治通鉴》第52卷)
第一处划线句子的“区分度”考点在于“坐臧”。“坐臧”到底为何意呢?初看此题似乎有点难度,然而只要回到语境之中也就不那么难了。从该句出现的前语言环境看“直”即是刚被左雄举荐为将帅的“故冀州刺史冯直”;“坐”是何意呢?由“停车坐爱枫林晚”可知,此处“坐”字意为“因为”可通。
“臧”又是何意呢?从后语言环境“受罪”可以推知“(冯直)曾经因为臧受罪”。此处“臧”即为某种事件。紧接着,从后文左雄与周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个有效信息“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这里“臧”就是“贪污”的行为,因为文言文中通假字现象很普遍,“臧”(zāng)就是音同通假字“赃”!这样以下文语境“不使君选贪污”来契“坐臧受罪”之文,翻译的难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第二处划线句子更具挑战性。何谓“进君”?“君”条件反射,我们能想到的是“国君”之意,但在这里显然是不通的。考虑到这是在“对话语境”之下,是左雄与周举之间的对话,在古汉语中“君”是对对方的称呼,即“您”的意思。“进”又是何解呢?我们能想到的直接意思是“前进”,那么“进君”,就是“前进您”,感觉有点拗口。还是回到前语境之中,“初,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左雄当时的身份是“尚书令”(尚书省为最高行政长官),周举是左雄“荐”来当“尚书”的冀州刺史,是地方官员调任朝廷任职,更加接近权力中心,也算是一种荣耀了。“进君”即“(举)荐您”之意。
“适”是“恰好”的意思,“所以”根据前经验知识、课内经典样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有两个意思,一是“...的原因,是...”,另一个是“用来...的”。从语境出发,这里应该是第二个意思“用来...的”。至此,第二处划线翻译即将大功告成,还原语境:“(举)荐您恰好用来(自伐)的。”
“自伐”怎么理解更合理呢?是“自伐者无功”的“自伐”之意吗?这里,“伐”是“夸耀”的意识。回到语境之中“(举)荐您恰好用来(自我夸耀)的。”显然,是不合理的!还有其他意思吗?是“讨伐”!事实上,能想到“讨伐”已经是非常接近了,也很符合语境:“(举)荐您恰好用来(自我讨伐)的。”左雄心想,我举荐你周举来尚书省任职,按理应该对自己有帮助的,没曾想你竟然还因为冯直之事向朝廷弹劾我(这不是恩将仇报吗)!“自伐”理解为“自我讨伐”算是基本到达了“信”(准确)的要求。
然而,对这样的理解笔者还是不满意。因为还是要以文契文,回归“对话语境”,将“伐”理解为“讨伐”显得太正式了,还是不符合口语语体风格。有没有更精确的理解呢?这里会不会也是文言文通假字,“伐”同音通假为“罚”!又考虑到文言特殊现象“宾语前置”,是不是“罚自”之意!如此,就有了“(举)荐您恰好用来惩罚我自己(害我自己)”的意思。这样,简直太精彩了,语义解释得通,又符合左雄当时说出此话时心中自有“怨气”的情景,岂不更加完美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在“核心素养”方面提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创造思维的发展。诚如荣维东所言“引导学生玩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2]正是新高考模式下指向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