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华
(莆田市第一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把整本书阅读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圣陶在1942年最早提出关于阅读整本书的主张。2011年教育部首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7年又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正式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理念。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思想已被高度重视。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充实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上近年来高考阅读的卷面字数不断逐年增加,这一系列的阅读变化更突显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1]。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整本书阅读,在应对高考语文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整本书阅读近年来成为热门的话题,各地纷纷掀起整本书阅读的热潮。但是,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当下高中整本书阅读令人遗憾和担忧的教学现状:学生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理解肤浅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等。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应对,正面引导,帮助学生亲近经典书籍,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笔者就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施的过程及其策略作探讨。
教师往往强调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但是学生普遍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书适合自己阅读,甚至对阅读整本书产生畏难或者排斥情绪。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开始阅读《XX》,每天一章。不管章节长短,也不顾内容进展,结果学生无目的无计划地乱阅读,收益甚少。所以,教师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也不能强行地进行“硬塞”,这样会削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必须引导学生阅读有明确的目标,保持紧迫感,不散漫无序。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当掌握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向,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学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阅读内容,使之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整合各种阅读资源,在阅读时间上合理规划、有序推进,以保障阅读教学的系统性、效率性。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阅读进度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规划好整本书的阅读时间,以及具体时间段需要完成的阅读内容,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进度和阅读时间。[2]比如,以沈从文《边城》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在图书馆借阅,认真阅读原作《边城》,而且还要通过网络平台阅读《从文自传》,了解作家沈从文的生平事迹、创作思想及发展脉络等;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边城》阅读相关的评论性文章,整理成学习资料包,以供学生及时拓展研读,如张新颖《寻本根与有天地——〈边城〉开篇有深意》、刘露《浅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汪凯琼的《〈边城〉的语言特点》等人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少则两三千字,多则一两万字。通过大量有系统的相关篇目阅读,学生就能够在一定学段内对《边城》的思想主题、语言艺术、审美特色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叶圣陶认为,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在阅读上一些帮助,就相当于没有指导。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搞整本书阅读显然是个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摆正位置,置身其中,师生共读一本书,平等对话。教师应先熟悉文本,让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学生的人生体验发生碰撞和交流,营造轻松、愉悦、亲切的阅读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与学生一起面对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以普通阅读者的身份参与读书研讨中,拒绝所谓的标准统一答案,只求能保持个性阅读、独立思考,对关键问题不回避,对细枝末节不纠缠,方能顺利开展整本书的阅读。[3]
其次,教师应做到“旁观者清”,促进学生阅读。教师不但自己应当深入研读文本,还应该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与困惑,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点拨。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至少要有一本是自己能够保证“拎得起、讲得透”的经典名著,诸如对作者创作思想的评价、对作品艺术特色的赏析、对同类作品的优劣比较等关键之处加以总结提升,才能高屋建瓴,带领学生感悟经典作品的魅力。[4]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巧妙设置问题,合理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创意问题总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每个学生因阅历学情不同,提交的答案也是异彩纷呈,这样阅读的效果也就有了保证。
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的时长往往比较久,如果一味放任自流,自制力弱的学生会因为没有教师的督促而半途而废,也有一些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悬而未决。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更见成效,在学生自我阅读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以及学生的阅读任务全部结束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来交流互动、检查反馈,以便让学生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感悟或困惑,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不同的观点,激发崭新的思考,求同存异,提高阅读质量。
交流分享的形式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召开班级读书汇报会或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读书籍的内容和感受,也可以对书中的人物或写法进行评论;开展读写结合展示活动,举行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征文比赛或知识竞赛等。有表演才艺的学生还可以把读过的作品改编成小品、话剧等形式进行表演。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期间,笔者曾尝试推行“课堂精彩五分钟”,即在每节语文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座号轮流上讲台进行阅读成果的自我展示,学生按照文本的章节讲述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形成固定的每日语文课堂活动内容。此项活动不仅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落实了学生每日的阅读任务,深受学生欢迎。
除了定期交流之外,还要构建多维度阅读评价体系,多方合力共赢。对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征文,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优胜者,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并颁发奖状;对家庭,可以通过照片展示,评选阅读氛围浓厚、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家庭为“书香家庭”,给予授牌表彰。比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完毕,笔者在班级组织举办《红楼梦》读后感征文活动,先让学生根据研究对象来组合,比如研究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贾府里的男性、红楼梦里的诗词等,大致划分为八个专题,形成八个小组,然后进行写作并选出推荐本组的优秀文章两篇,再把各组入围的文章放置班级QQ群,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这些好文章,并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投票,最后按票数的高低评奖,并分别给予红包奖励。这些有趣又有意义的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把阅读当作苦差事,而是喜欢阅读、愿意阅读。
定期交流和多维评价都是整本书阅读指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得到展示自我阅读成果的机会,并充分体验到进步、收获的喜悦。这些方法和策略既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深化理解书籍,又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激励学生更主动、持续地进行课外阅读,形成多米诺骨牌似的良性效应,从而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