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综合期刊评价与自我定位

2020-02-25 12:10:45王泽龙
关键词:社科刊物人文

王泽龙

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密切相关,但是,期刊评价并不等于学术评价。期刊有不同类型,不能用一种标准评价所有期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人文社科综合期刊怎么办、怎样评价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问题。下面从学术生态、人文社科期刊特点、办刊主体自我定位三个方面,谈谈对办人文社科综合期刊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学术生态,为刊物确定正确的办刊理念

学术期刊是一个在特定管理制度规约下,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的公共学术平台,信息化时代它的公共性被大大强化了。我们的刊物必须研究刊物的社会性、刊物的公共性,不可能闭门造车,关门办刊。作为人文社科刊物,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一个重要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首要属性。这个属性不分东方、西方,不论中国、外国,人文社会学科都是具有不同程度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属性的。我们的刊物要承担人文学者的使命,要关注社会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推进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提供优秀的学术资源。在如今这个风云际会、矛盾百结的大时代,更加需要学者与人文社科期刊的这种历史担当与人文情怀,如果讲政治,我认为这是我们人文社科期刊、人文学者的政治。在我们面对社会问题,讲真理、讲真话的时候,我们要信守正确的价值立场,应用我们人文学者的智慧,有理有节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在守正中创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我们的期刊编辑要为学术创新提供理性的学术引擎与动力。

我们生活在制度化的刊物管理、等级化的学术评价、项目化的学术机制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中。生存是第一要义,只有生存才能发展。我们要熟悉各种制度与评价体系,要研究各种制度与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不能与现有的制度与评价体系对着干。现有的既定规则不完全是合理的,但它是通行的、管用的,我们就得正视它,看到它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合理的规则,又不完全为规则限制,尊重自己的兴趣,发挥自我的优势,做到有所适应、有所超越。比如刊物的量化评价,我认为它是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形成的评价系统,比起同行评价,多一些客观性,少一些主观性,基本是适合目前我们这样一个缺少法制保障、公正规范评价尚未完善的学术生态环境的。量化评价可以改进,但不可以废弃,同行评价不能代替量化评价。项目化学术机制,如果能与学术的主体自选项目相结合,对人文社科研究也是有推进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学术完全在现有规定中失去自己的学术方向,这一种跟风研究、被规划的研究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学术生态的某一些问题与学术的功利主义是互为因果的。学术创新主要是创新知识,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如果知识分子只把知识用来换钱,单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就只能算一个技术知识者(知识可以制毒、造假、害人),人文知识分子要有谋道精神,做有价值选择与道德担当的知识分子。没有为大众立言、为民生谋福祉、创新知识、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知识分子,就是一个知识掮客。当前要力戒假大空的伪学术、应景学术、遵命学术,我们的学术评价要营造优异人文氛围与学术正义,鼓励学者在价值贡献与学术创新中获得利益与肯定。

二、科学认识综合人文社科研究特性,为刊物确定学术评价标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要尊重人文社科规律与特性。人文科学类研究与社会科学类研究不完全一样,像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一类学科,不少问题是形而上的,是知识性的,是作用于精神层面的,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不贡献GDP,在物质层面说,说他们是“没用”的学问,是“好玩”的学问。但是,这一类代表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学问,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学术制度与学术评价太讲究有用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传统根深蒂固,如果我们能多讲一点“无用”的东西,我们的青年人中多一些人喜欢读康德、黑格尔,爱上文史哲,我们这个民族就会更有希望了。

人文学科研究重在学术积累、知识创新,学术积累与人文知识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需要沉静的心态、坚实的基础、较长的时间过程,像司马迁用14年时间完成一部《史记》。一篇人文经典常常得不到短期认可或同时代的关注,像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苏东坡都是在一二百年之后被后来人发现、阐释而彰显的。人文学科经典论文是一个综合性人文社科刊物的学术基石,是否有分量的文史哲文章,是衡量一个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砝码。这一类文章不一定有即年的及时的影响因子,它们的学术影响是长时段的,对刊物的学术意义是历史化的记忆与贡献。

当然,我们综合人文社科期刊也要关注社会热点,讨论社会前沿问题,这一类问题是刊物对国计民生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是我们人文社科刊物的责任,为社会改革提供思想资源与对策,这也是《新华文摘》所关注、所需要的文章,是当前刊物评价的重要依据。热点问题、社会前沿话题的策划与组稿、选稿,更加考验编辑的学术眼光与办刊能力。总之,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两个翅膀齐飞,既要关注人文学术,又要立足热门社会问题,做到社科文章即时效应与人文学术长期效应的叠加与互补。

三、全面认识办刊主体,为刊物建构最合适的个性化平台

在人文性社科综合期刊的共性中,如何突显个性,办出特色,是我们刊物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综合性师范高校,有自己的人文社科特长与学术资源,这是我们要利用好的学术资源优势,是我们学术生态的近环境。有一定历史的学校,是有一定人文底蕴与学术积淀的。我们的刊物要积极利用好这样的资源,打造学术平台。刊物的学术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但是这个平台的基础却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学校的学术团队、优势学科是聚合社会学术资源的焦点。学报利用学科优势吸纳优质稿件,学科借助学报平台扩展学术影响,形成良性互动互补,优势学科栏目要成为刊物亮点和特色。刊物的学术平台不能搞小而全,要搞高大上、少而精,形成品牌、名牌。

学报的栏目设置要避免因人定位、因编辑专业特长设置栏目。编辑要成为优势学科的资源组织者、栏目建设的策划者、跟踪学术前沿知识的学习者,尽快成为特色专业的内行或学者。当代学术评价的信息化特征,更加要求编辑人员更新知识与转换能力。编辑要适应学科发展、刊物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刊物的活力与水平。学报主编的意识、知识、能力、眼界、权力是刊物水平、格局的最基本保证,学校要为主编的责权利提供制度性保障,给编辑、刊物创造良好环境,像建设重点学科一样对待学报建设。这样,我们的刊物一定是有美好前景的。

猜你喜欢
社科刊物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社科成功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刊物贺词
飞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系列刊物介绍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我最喜欢的刊物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