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民本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

2020-02-25 11:10赵国付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本资产阶级淮安

赵国付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1]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周恩来的民本品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周恩来的民本思想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因为周恩来民本思想与其民本品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周恩来的民本思想之形成是他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的精髓,受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滋养和融汇了资产阶级近代民主文化的结果。周恩来的民本思想有其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为魂

中共中央党校彭劲松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文化成果。”[2]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同时又具有先进的文化功能和价值。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于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实现由关注物质世界的本真性向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之转换。马克思主义是新唯物主义,彰显出对人的自身的关怀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同时又强调:“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主义哲学。波兰哲学家沙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5]“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理解的思想观点和核心,是认为‘人是最高价值’,‘人是目的’,或‘一切为了人’”[6]27。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明显的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彰显了其政治文化之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是周恩来民本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周恩来民本思想之魂。周恩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推求比较”,他便坚定“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此后他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的学习,积极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升华,并把这种民本思想外化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

周恩来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中学时代,周恩来就有了“人民国家之主人”的理念。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坚信人民的觉醒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认为失掉民众是万劫不复的,并坚信“敌人愈摧残,群众将愈觉醒起来”,所以要“宣传民众,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起来,……发动民众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斗争”[7]169。周恩来反复强调一切力量的源泉在于人民,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8]279;强调永远要相信人民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党是人民的先锋队,看得远,但先锋队不能脱离群众,要尊重群众的意见”[8]273。所以,周恩来说:“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8]125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和工作方法,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得到人民的认可。

周恩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民本观的价值体现。周恩来坚信“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共产党人要时刻为人民着想。周恩来时刻心系人民,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随时准备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8]142同时,周恩来还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先当好学生后当好先生,他特别反对那种“包办代替,站在群众头上瞎指挥”的官老爷的行为。不难理解,周恩来把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看出,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吸收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精髓,并把这种文化精髓转化为自己的民本思想,展现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之中,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

二、中国传统民本文化为基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本文化内容,古代圣贤非常注重探讨“人”的学问,思考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周恩来出生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他读过私塾,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民本文化是周恩来民本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中国民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共同推崇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之追求。“天下为公”“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观点是中国古代民本政治文化思想的高度概括。孔孟的“爱人为大”“节用爱民”政治意识体现出对人民主体价值的尊重,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彰显出人在宇宙间的主体意义。墨家提出兼爱和非攻的民本学说表明了爱民政治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固然,古代的“以民为本”与今天的“以民为本”在内涵上不完全一致,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文化观念定然是我们今天的民本思想逻辑演绎的前提。

周恩来以传统民本文化涵养民本思想。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崇尚古人的浩然之正气和大同理想,主动针砭社会之弊,撰写了《尚志论》《国民宜有高尚思想说》等多篇优秀文章,阐述了自己的民本主张,展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周恩来认为,个人真正成功之秘诀在于有为民谋福之志,个人的事业要与人民利益结合在一起方有意义。所以,周恩来说:“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7]913这是周恩来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体现出他高尚的为民情怀、朴实的民本思想,正是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实体现。

周恩来的民本思想体现在服务人民方面。周恩来在《我的人格论》一文中指出:人格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人格“现” 则“世界承平,家国齐治,社会安良,亿兆之幸也”[9]36;人格“隐”,“则奸宄立朝,盗贼蜂起,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息,水旱频仍,群黎之祸也”[9]36。在周恩来看来,民本在于服务人民,他说:“我们认为只有在属于人民并且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才有健全的基础和广阔的前途,为劳动人民服务乃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10]62也就是说,民本思想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三、淮安乡土文化为养

周恩来的民本思想之形成受到了淮安乡土文化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周恩来曾说:“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11]19淮安是周恩来的故乡,淮安的乡土文化浓厚,有积极的部分,亦有消极的部分(现在那些消极部分日渐式微),两者对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淮安地域的封建社会奢靡之陋习使得周恩来引以为戒,这对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淮安是府衙和漕运总督驻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随着l831年陶澍的“纲盐改票”政策推行,20年后黄河北徙和漕粮大部由海北运后,淮安和清江浦的河、漕、盐、驿的中枢地位逐渐丧失,往昔繁荣昌盛景象逐渐消失。然而,长期形成的奢靡之风并没有因淮安中枢地位的逐渐丧失而消减下来,反而在旧中国得以延续。周恩来出生时,周家已经开始败落。周恩来记忆犹新:那时家里破产到什么程度呢?拿东西去典当,靠借债过日子。周恩来母亲去世时,万家为了不失面子,逼迫周家举债大办丧事。到后来,周家不仅借钱无门,还要面对络绎不绝的要债人。可以说,周家深受奢华陋习之害,这对少年周恩来的思想影响很大。周恩来一生俭朴,关爱百姓疾苦,反对浮华奢侈的思想品格与他对淮安奢靡风气之害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当然,淮安人的“平等”“豪气”“好客”等人文精神对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养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淮安是“南船北马”的交通要道和“兵马走廊”,商客云集,人口流动大,形成了淮安兼收并蓄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优点。南北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员的杂居状况,使淮安人的个性中既具有北方人的豪爽耿直,又具有南方人的精细精明与理性,这在周恩来的待人接物中都有体现。所以,周恩来在人民面前没有官架子,从不以势压人,以权压人,对广大人民群众给予深沉的热爱和尊重。

淮安名人事迹影响了周恩来。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诞生了许多名人,如:汉初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年少时的周恩来聆听过他们的感人事迹,敬佩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为民情怀。可以说,当地名人的故事和事迹促进了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

四、家庭人文文化为熏

周万两家(即指周恩来家族和外祖父万清选家族)都是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影响。周恩来虽然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但他的祖父、外祖父、父亲和叔父等却是充满人情味,特别重情重义。周万两家的氛围温馨,儒家强调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富有情感的血亲之爱,在周万两家后代都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周恩来6岁随亲生父母和嗣母到清江浦外公家居住,并在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周恩来外祖父家有着丰富的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条件阅读大量的古代典籍。周恩来了解到儒家的德治、仁政、孝悌和中庸等道德观念,学习了道家尚柔重俭、无私寡欲等思想,促进了他敦厚谦和、仁慈重德、善与人处、热爱人民等民本精神的养成。所以,周恩来说:“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8]62

周恩来外祖父万清选仁爱宽厚、勤政廉洁、爱民亲民,这对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万清选在淮安府辖区内做了30年知县,他关注民生,为民做实事,深得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外祖父的事迹自然是周恩来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故事,外祖父既是儿时周恩来的骄傲,更是他的学习榜样。外祖父的爱民亲民事迹增强了周恩来对爱民、敬民和服务人民的感性认识,促进了他的民本思想的养成。

周恩来的生母、嗣母和乳母的嘉言懿行对他有着巨大的影响。生母万氏文化水平虽不高,但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善于调解家庭纠纷,很有办事能力,其一言一行对周恩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嗣母陈氏,出生于读书人家,才学出众,22岁守寡在家,把全部感情、希望寄托于周恩来身上,经常对他进行爱国主义和道德节操的情感教育。乳母蒋氏,出生于农民家庭,善良勤朴。周恩来曾说过:“我的奶妈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无私。”[12]乳母的勤劳、朴实和无私的品格对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1907年一年内周恩来的两位母亲(生母和嗣母)先后病故,父亲既没有养活几个儿子的能力又胆小怕事,经人介绍赴湖北谋事。10岁的周恩来带着分别只有9岁和4岁的两个弟弟回到了淮安那个残破的老家。由于父亲和伯父在外谋生,叔父又偏瘫在床,10岁的周恩来成了当家的男子汉。艰难的生活、难堪的困境和凄凉的人生经历,从小就磨炼了周恩来忍受苦难的坚强意志力和果敢而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也使他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艰辛的境况。在这种境遇下,周恩来一方面与寒门子弟为友,同情底层劳苦大众的遭遇;另一方面,也开始对剥削者和压迫者充满仇恨。

总之,周万两家在淮安是名流,两家是崇文重道之典范,周恩来的祖辈拥有着深厚的爱民情怀,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这对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

五、资产阶级民主文化为鉴

周恩来曾说:“中国人民是尊重和爱好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文化的。”[10]62周恩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特别是欧美的民主文化(这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只是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就一无可取之处,而是认为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周恩来看来,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地方,所以“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8]441。也可以说,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是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影响的。

周恩来去东北求学,已经开始接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十二岁那年,周恩来离家远赴东北求学,开始接受西方“新学”教育,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可以说,去东北求学为周恩来较早地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创造了条件,对此周恩来后来也颇有感慨。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他在进步老师的影响下,阅读了《民约论》《法意》《天演论》等名著,深受西方“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1915年他的一篇作文《共和政体,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反映了周恩来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认识,他看到“今日民主共和之潮流日益汹涌”,感悟到“立宪政体之人民”“人民国家之主人”“共和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13]的进步意义。1919年7月,他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刊名下用英文写道:“民主: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们的箴言。”[14]232这里,周恩来看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等民主思想文化相对于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文化的巨大优越性和进步性。

日本求学和欧洲留学期间,周恩来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新中会演说时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全是因为不能图新,又不能保旧,又不能改良”[11]26的缘故,“来到外洋求真学问,就应该造成一种泰东西的民族样子去主宰我们自己的民族”[11]26。周恩来在日本不仅阅读了社会主义的书籍或刊物,也进一步了解到资产阶级民主文化,那时他深感“泰东西的文化比较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新的太多”[11]26。1920年周恩来远赴欧洲留学,在欧洲他更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周恩来在研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的同时,了解到大量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关于民主和人权的论述,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恩来在看到资产阶级“民主”虚伪本质的同时,也看到它们形式上的可借鉴性。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周恩来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的认识不断升华。周恩来认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其所以能够存在,总有它一些长处。尽管以往的社会制度一再改变,但人民是永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民总是有自己的优秀的东西。”[8]197资产阶级民主也有“人民”这个因子,也在某种程度上思考了“人民群众”这个大多数的需求,如周恩来所说:“凡是一件与国家民族和人民有关的事,能够公诸于众,能够得到公意,就能得到解决的标准。”“任何问题公之于众总是有好处的。”[8]345在周恩来看来,即使资产阶级民主文化也有“超出国界、超出民族的畛域、超出阶级的局限”[14]72的人类共同的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周恩来主张批判式的吸纳。“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但是也不能排外,闭关自守,如果那样就是复古主义了。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溶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我们的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8]343他认为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批判又吸纳,以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周恩来民本思想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文化中一些积极因素的影响的。

六、结语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恩来的民本思想的文化基础包含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中国传统民本文化、淮安乡土文化、家庭人文文化、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等五个主要方面。这五个主要方面,成就了周恩来民本思想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科学性与人民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体现出周恩来民本思想的科学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双重韵味。不难看出,周恩来民本思想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人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二是共产党人要积极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5]周恩来的民本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的主旨是高度一致的,体现出周恩来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民本资产阶级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兜底治疫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