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通往“真正的共同体”之路

2020-02-25 11:1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命运共同体

王 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总结人类发展历史、研判人类发展现实、把握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重大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福祉的现实关切,也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责任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内涵与关系,才能找到人类未来的出路,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民福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面对当前人类遇到的各种挑战,全球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只有携手,才能共同应对。习近平在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2]据此可以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就是“共谋、共治、共享、共在”。

“共谋”就是世界各国要包容并蓄、互学互鉴,共同谋划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孙利天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最低限度的社会共识和普世伦理是人们和平相处的基本条件。按照我们的思路,从一种机能性的先验形而上学出发,理论地预设人同作为人的自然统一性,这是形成普世伦理的先验前提[3]。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必须以社会共识和普遍伦理为基石,必须承认人性的同质性。也就是说,虽然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人具有自然统一性,在人性统一基础上“合异”才能为人类的和平共处创造基本前提。人类发展大业,不应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仅仅依赖某一国意志,而是需要世界各国贡献智慧、方案和力量,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文明的差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同文明只有互相尊重,交流互鉴,求同存异,才能为人类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提供精神引领和支撑。

“共治”就是世界各国要互相尊重、主权平等,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是地球上的一个个“单子”,不论疆域大小、经济发展快慢、人口多少,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和义务。二战之后建立的从以美国为中心到以G7为中心的西方治理体系,均将发展中国家排挤到国际事务的边缘和外围,而且个别国家还利用其霸权地位肆意对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外交进行干预,严重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和利益。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警示人类必须制定符合各国利益的国际规则,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否则战争不可避免。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的背景下,跨越 “修昔底德陷阱”,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必须以诚相待、坚持沟通,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此外,随着国际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世界的安全实现自身的安全,各国只有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与矛盾,才能为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

“共享”是指各国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陈宝等认为,人类要想达到“共命运”的目的,就必须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像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普遍样式那样,国家间贫富差距呈现越拉越大的趋势[4]。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加强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做好,世界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只是改变了利益的分配,世界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和霸权地位变得更加富裕,而非发达国家处于被压迫地位长期贫穷落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以贫富失衡为基础,各国只有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关切他国发展,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人类才能一同走向繁荣,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正如中国人常言: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共在”是指各国要引领绿色发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并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承受力的降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不爱护地球,人类就是自掘坟墓,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我们的那样:一旦我们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大自然总会对我们进行无情的报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各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大气污染、新冠病毒流行侵蚀着无数人的身心健康,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陷入停滞,这些无一不是自然界对人类的警示。在后工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共在”理应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基本主题,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应成为人类发展的基本原则。各国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自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共同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共同体”的本真意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他们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5]199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立足于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对共同体进行划分,指出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人的本质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并没有得到和解,尤其在虚幻共同体之下,人受异化力量控制,形成了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桎梏。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的未来。

“真正的共同体”的社会预期是共产主义。人类形成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物质资料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的人类社会。根据这一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从人本质复归的角度看到异化将被扬弃的必然性,并且认为共产主义是异化扬弃后的必然结果。此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是基于人本主义并在逻辑上完成了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进一步论述。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实现要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联系为前提,并且不能是地域性的存在,必须是世界性的存在,这样共产主义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有了深入的研究后,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社会做了阶段的划分,即将之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因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分工消失了,任何人都没有了特殊的活动范围,不再受异己的、外在的物质力量支配,劳动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自我确证的体现,是真正自由的劳动,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实现了劳动、自由、发展的统一。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增加,“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365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可见,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真正的共同体”的开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的价值归宿。

“真正的共同体”的目标指向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虚幻的共同体”下,工人的劳动使得工人脱离了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恰恰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6]394。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虚幻的共同体”之下,人无法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人为了生存而隶属于“虚幻的共同体”,却没有分享共同利益的现实,在高度的物化、异化状态中“再度丧失了自己”[7],被外在于自身的社会力量所统治、奴役,他们只能作为阶级的成员,而非作为个人在共同体中存在。“虚幻的共同体”无法体现主体的个性与共同体的社会性统一,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域中,共同体是与人的本质相关联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6]39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真正的共同体”就应该体现为现实的个人联合,通过联合,人可以解决与自然的对抗、与人的对立,消除统治人、控制人、驾驭人的社会力量,从而为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写的那样:“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5]199因此,“真正的共同体”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期冀,其目标直接指向如下所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根本价值追求。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占有自己的本质,都可以按着自己的兴趣从事各种活动,“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5]16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根据人的存在方式的不同,对社会进行了三大形态的划分,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是第三个阶段。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根本前提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个体性和共体性的一致与融洽,“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人的自由个性与联合体的共性两者和谐的另一种表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创造契机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这四大赤字成为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当前关乎人类命运问题的积极回应,是被压迫阶级和民族、广大发展中国家、世界进步人士对人类新型共同体的憧憬。“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6]373,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构建的世界还不是社会主义的,但这是人类社会摆脱金融垄断资本和帝国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9]。

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普遍利益,倡导联合意识,为“真正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思想条件。吉林大学高清海晚年曾提出“类哲学”的理念,他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一重是“种生命”,即人的有形生命,先天形成;一重是“类生命”,即人的无形生命,后天习得。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类生命”,它超越于“种生命”。因此,作为人而言就需要将人的个体意识和“类意识”相结合,实现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良性互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5]419。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指出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平与发展仍旧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穷兵黩武、霸权主义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只有加强合作,团结起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追求本国利益又兼顾他国利益,既谋求本国发展又促进他国发展,这样才能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各国人民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人类已经从封闭、狭隘的地域化发展到今天开放的全球一体化,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资本的联合,而不是人类的联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反对资本的联合,但更强调人类的联合,倡导为实现人类的更大福祉、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联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具体践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真正共同体”的实现创造经济条件。2013年秋天,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国际环境下,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是成果惠及参与的各国。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2019年7月,中国已累计同136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遍布全球。六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进出口总额超6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造福了沿线人民,为世界的经济繁荣开辟了新动力,也为各国的经济增长挖掘了新潜能。“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平台,在最初的六年已经向我们彰显了人类渴望共谋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要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联系为前提,而且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发生的行动才是可能的。在“一带一路”的铺设下,参与的各国人民正为人类未来的发展编织着更加密集的交往关系,创造着更大的生产力,在“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互联互通基础上,为人类的联合创造着更多的物质前提。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视以文化人,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为“真正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文化条件。“真正的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全面发展的实现表现为构成人素质的基本方面得以提升,其中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以历史文化的方式存在,没有文化的滋养,人将形于野兽。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首先尊重自己的文明,文明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丢掉这个魂,就丧失了立足的根基。我们要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要学习借鉴其他的文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自身文明的张力。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国,从2013年至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184个孔子课堂、173个孔子学院。在2019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提出未来5年,将邀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的政党、智库、民间组织等1万名代表来华交流。中国还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数量更多的学历学位教育名额、政府奖学金名额、访华研修名额、职业技术培训名额等。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中,参与各国都表示将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以增强本国人民适应未来的能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未来会有更多国家为世界人民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以使各国“有教养的人”越来越多。

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人的发展,维护人权,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创造个人条件。“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5]55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人的发展,首先就是关心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征服自然,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不和谐,人的自由个性就无法真正得到呈现。“真正的共同体”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0]。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的方式对待自然是“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建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各国要积极采取行动、共同承担责任。在当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际,爱护自然、保护动物、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真正的共同体”之下的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发展,就得先生存。当前,世界上还有八亿人仍然在挨饿,消除贫困依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全球减贫问题,致力于建设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借助于“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减贫项目、农业合作项目等,使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享有劳动的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倡议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跨境高速光缆,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延长人的自然身体,一方面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发展“互联网+”的各项业务,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两次被写入联合国宪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共识。但是,当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资本对全球“奴役”,固守霸权主义的逻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排斥甚至损害他国利益、人类普遍利益。因此,在当前建立起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全世界携手努力。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11]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会实现,而它的终极目标“真正的共同体”也会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开启人类新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命运共同体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