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刘芳芳 赵金圆
(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保护和继承地区民族艺术对于民族延续和发展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民族艺术消失,该民族就会丧失自己的精神支柱,丧失自身的生命力、凝聚力、品格与灵魂。那么该民族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教育是借助传授文化知识,使人类更科学合理的利用与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继承与发展地区民族艺术的知识体系,宣传地区民族艺术,是民族地区教育重要的使命和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如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正确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根本,用正确的传承方式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民族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地方民族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其本质是生活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族艺术是评价一个民族、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保护地方民族艺术,能够有效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认同感。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因为生活方式出现很大变化,导致一些地方民族艺术成为老一辈心中的回忆或可有可无的“他者”,在传统生活环境中,很多民族传统艺术拥有独具特色的生存空间,此独立性和封闭能够为地方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因为拥有简单的生活方式,民族节日习俗、民族歌舞成为了民族成员交往和娱乐的载体和方法。各民族儿童从小接受地方民族艺术的感染与熏陶,这些民族艺术是他们所见所闻。所以,此情况下传统文化、地方民族艺术借助社会生活获得传承。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脑、电视等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媒介,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科技情境与传统生活方式有明显的区别,就连犹如世外桃源的遥远乡村,也不能无视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现代人很少还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本民族艺术是父辈回忆或已成为“他者”。
(二)思想意识的变化。在时代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被外来文化或主流文化所冲击和包围,在各种选择前,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更喜欢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益处的文化。而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地方民族艺术是“无用的”、“过时的”,一些民族语言不断衰微、渐渐消失就说明了一切。当我们通过市场标准衡量一种文化“有用”还是“无用”时,并没有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没有重视其隐藏在创造经济价值表面下的深刻内涵。因为地方民族艺术传承方面教育的缺失,没有帮助人们在思想中确立地方民族艺术的实际价值,进而无法指导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传承地方民族艺术。一些时候,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被视为边缘文化,点缀与装饰主流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在部分人心目中,我国主流文化比外国文化弱,造成其一味盲目的追捧外来文化。现在,在追求现代化的思想干预下,地方民族艺术危机四伏,已经对其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
(一)深刻了解和正确对待地方民族艺术。首先,要基于保护地区民族艺术的高度来认识、审视民族艺术体现出民族价值取向,是现实生活中延续民族生命的重要标识。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民族都沉淀、积累了不同的文化遗产,如各民族的神话、戏剧、美术、音乐等。地区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在民众平时生活中,既是民族提升凝聚力、获得延续发展的桥梁,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文明的多样性。
其次,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地区民族艺术中的原生态元素。原生态文化是一个族群或民族从一个地方迁徙另一个地区后,通过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逐步建立起的文化,特指“保持原始的民风活习俗或者本地人民的生活较少受到现代文明冲击而延续的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体现出特殊的魅力,尤其是目前在满足物质欲望后出现困惑时,人们进行深入的反思,将质朴、自然的艺术作为新享受、新追求,让原生态文化发展与重生提供了特别好的机遇。
(二)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族艺术的新方法。首先,重视建设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增加对地方民族艺术建设的投资。各地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为地方民族艺术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设置专项资金,为发展地方民族艺术给予资金支持。
其次,重视建设优质人才队伍是传承和保护地区民族艺术的重点。在地区民族艺术发展上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政府可以为其颁发固定津贴。对于部分濒临灭迹的艺术形式,政府为其提供经济补助、赋予荣誉,鼓励和引导通过师徒、父子传承的方式,建立起传承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应该培养组建复合型、善于管理、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队伍,更好的收集、研究、整理、传播民族文化素材。
再次,重视宣传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例如云南思南花灯,其组织花灯艺术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举措,有效增加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视宣传,让人们了解民族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建立起人人保护的环境。
最后,建设民族文化图书馆。整合经过整理与加工的地区民族艺术资料,建设民族艺术图书馆。此举既能更好的管理文化资料,也能促进宣传教育的开展,让民族艺术图书馆逐步成为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交流与学习的良好场所。
(三)通过网络平台传承地方民族文化。首先,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兴趣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大数据可以搜索到对地区民族艺术喜欢或感兴趣的群体,为地区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契机。此过程中要搜集、整理、分析大数据,通过兴趣让不同用户形成统一群体。借助媒体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汇聚在相应平台上,如建立微信群、论坛等。随着群体成员的进一步扩展,成员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渠道分享民族艺术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民族艺术,为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
其次,将网络群体聚集逐步转变成线下活动。社会化媒体能够快速连通服务平台,减少大众从心动到行动的过程与时间,能够促进行动的实施。对于地区民族文化而言,静态保护方式只是简单保护,如果封存地区民族文化则难以体现其魅力与价值。借助相关活动让民族文化活动进入大众日常生活,让其更方便、更主动地了解与接触地区民族艺术,才是更好的传承地区民族艺术。借助网络媒体构建兴趣群体,经常组织网络群体开展线下活动,帮助人们通过活动更全面、更立体的了解地区民族艺术内容。在线下活动中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将静态的地区民族艺术传承逐步向动态转变,让其与人们平常生活息息相关,让保护与传承地区民族艺术转变成大众的自觉行动。
地方民族艺术是集中、全面体现出民族文化成果,汇聚着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优秀文明的一部分。面对国际、国内各种文化信息的影响和冲击,怎样传承与保护地区民族文化,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责无旁贷的本分与义务。要深刻了解和正确对待地方民族艺术,制定法规、培养人才、重视宣传,增强地方民族艺术的影响力,同时可能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将民族艺术的多样性与原创性传递给兴趣群体,通过线下动态活动,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地区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