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行经的寺庙及其遗址实地考察述略

2020-02-25 10:27
关键词:秦州空灵石窟

左 汉 林

(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1)

唐代佛教非常发达,杜甫一生曾经游览的寺庙也很多。有一些寺庙,推测杜甫曾游,但在杜诗中没有记载。如杜甫出生的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有“巩县石窟”,其地原为唐代的净土寺。杜甫漫游吴越时曾游览苏州虎丘,其地有东晋所建的虎丘山寺,唐代称武丘报恩寺。杜甫过新昌,这里有建于东晋时期的南朝古刹大佛寺。杜甫漫游齐赵期间曾到石门山游览,这里的石门寺是曲阜一带唯一的寺院。杜甫游览的蓝田崔氏庄有鹿苑寺,邠州(今陕西彬县)则有应福寺。[1]107杜甫北征途中曾游览宜君县玉华宫,此处有玄奘译经的玉华寺。他经过的剑门关,山下有志公寺,山上有梁山寺,广元则有皇泽寺。杜甫去蜀经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其地有凌云寺。杜甫可能游览过这些寺庙,但在其诗中没有记载。还有一些寺庙杜甫确实游览过,但已遗址无存,如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曾游览的牛头寺、涪城县香积寺,杜甫永泰元年(765)秋曾暂住的忠州龙兴寺,以及其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曾游览的道林寺和麓山寺等。但是,现在仍然有一些杜甫曾经游览的寺庙或其遗址存世。现据实地考察所见,对杜甫曾游览的寺庙或其遗址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述。

杜甫在洛阳期间,曾游览龙门奉先寺,并作《游龙门奉先寺》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2]1可见杜甫不仅游览了奉先寺,还曾在寺中夜宿。洛阳是唐代的重要都市,葛景春先生指出:“在古代的中国,中原地区地处中国的中心,河洛地区又是中原地区的中心,而洛阳正居于河洛地区的中心。”[3]15在唐代,洛阳的地位非常重要。这里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西驰崤渑,自古就被认为是“天下之中”。[4]133这里是大唐的东都,武则天称帝时期还是武周的首都,人口众多,文化昌明,商业发达。杜甫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杜甫的母亲是清河崔氏,早亡,其父继娶卢氏。此后,年幼的杜甫便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在这里,杜甫七岁开始写诗,九岁开始学习书法。到十四五岁,他已在洛阳崭露头角,成为文坛新秀,并与郑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启心等交游,还在岐王李范、殿中监崔涤家中多次听到过著名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唱。

杜甫曾经游览的奉先寺在今龙门石窟一带,位于洛阳城南6公里处,这里在南北约1公里的石壁上有窟龛2300余座,造像10万余尊。石窟中有碑刻2800余块,其中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作。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开始开凿,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皆有续造。北魏时期和唐代是石窟营造的高峰,唐代开凿的洞窟占全部石窟的2/3左右。

在龙门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卢舍那大佛。这座大佛高达17米多,头高4米,体型巨大,体态优美,端庄安详,睿智圣洁,眉如弯月,略带笑意,慈祥而威严,是唐代造像艺术的代表。“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传说这尊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卢舍那大佛所在地,正是杜甫游览的奉先寺遗址。龙门奉先寺始建于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二万贯”资助修建。奉先寺原在龙门西山南200米的魏湾村附近,卢舍那大佛是奉先寺的一部分。

从开元十九年(731)开始,杜甫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漫游吴越一带,先后游历了南京、苏州、杭州、绍兴等地。杜甫漫游吴越期间,曾游览南京的瓦官寺,此在其《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一诗中曾经提及。[2]455灰瓦黄墙、幽静肃穆的南京古瓦官寺,坐落在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内的西花露北岗,这里原称小长干。开元十九年(731),杜甫从洛阳乘船走水路来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在这里,杜甫到瓦官寺游览,并结识了许登和旻上人。

瓦官寺也称瓦棺寺,始建于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364),开山祖师为慧力法师。宋开玉先生考证,认为其地本为晋元帝时官营陶器作坊,故名瓦官寺。[5]138在慧力法师之后,又有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等著名高僧在此传法。所以,瓦官寺不仅是当地名胜,也是天台宗的发源地。

现在的瓦官寺规模不大,分前后三进。第一进,进山门为弥陀殿,供奉“智者大师”(即智顗)坐像。弥陀殿西侧为念佛堂。弥陀殿之北为第二进,称五方佛殿,供奉香樟木雕成的五方佛坐像。五方佛殿的西侧是斋堂。五方佛殿之北为第三进,即玉佛殿,供奉白玉释迦牟尼卧佛像。玉佛殿的西侧是智者大师纪念堂和花圃。在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的天井中,安放着一座十多米高的六层万年宝鼎。

瓦官寺在历史上曾藏有多种珍宝。这里原有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示疾图》,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东晋时期进献的玉佛,还有东晋雕塑家戴逵塑造的五方佛像,号称“三绝”。此寺历史上还曾藏有陈后主羊车一轮、武则天罗裙与佛幡、王羲之手书告誓文真迹、宋仁宗所赐宝珠等物,如今这些珍宝都已不知所踪。

但杜甫游览瓦官寺时,顾恺之的壁画还在。杜甫不仅参观了顾恺之的壁画,还从许八那儿要了一幅壁画的摹本。杜甫说:“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2]455指的就是这件事。瓦官寺附近,曾建有金粟庵,传为顾恺之作画起草之地,故杜甫诗云:“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2]455“虎头”指顾恺之,“金粟”则指金粟庵。

瓦官寺建成后,到南朝宋元嘉年间,曾有异鸟数只飞集此地,朝廷以为祥瑞,故于此处置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6]986所指就是这座凤凰台,可见李白也曾到瓦官寺游览。

唐代之后,瓦官寺屡有兴废。五代时此寺曾更名为升元寺。北宋初年,寺毁于兵火,后得以复建。明代万历年间,该寺分建为上下两所,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所述,上瓦官寺在凤凰台,可以登临游赏,也被称作凤游寺;下瓦官寺在杏花村,林木幽深。瓦官寺在清代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复建,在上瓦官寺的基址上又修建了妙悟庵。1959年,妙悟庵庙产被征用,建为南京绝缘材料厂。到2002年工厂迁走,次年“古瓦官寺”才在妙悟庵原址复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7]5964瓦官寺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著名的一所,当年不知有多少高僧在这里驻锡说法,亦当有丰富的佛教音乐在这里奏响,[8]72大诗人杜甫和李白也都曾到此游览。如今,这座曾经见证历史的小寺,静静地偏安于窄窄的小巷里,但人们仿佛还能看到它昔日的荣光。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七月辞官,带领全家翻越陇坂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地处偏僻,远离政治中心,诗人从而也远离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9]239杜甫流寓秦州期间,曾游览当地的南郭寺。其《秦州杂诗》云:“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2]582南郭寺创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位于今天水市城南两公里的慧音山上。

因为南郭寺高居山顶,要走一大段山路,再爬很多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门。山门外有一巨石,上书“陇上古刹”四字。又有古树两株,枝繁叶茂。走进山门,迎面有天王殿,上有“第一山”匾额,为米芾所书。寺内有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和西禅院等建筑,殿宇宏丽,古柏参天。

在南郭寺,可以看到杜诗中提到的“老树”和“北流泉”。“老树”就是南郭寺中的古柏。这棵古柏也称为“南山古柏”,它向北斜卧,树高20米,已有2500多年树龄。古柏和一棵有200年树龄的黑弹树(又名小叶朴)盘根错节生长在一起,形成树中有树的奇观。天水多古树,南郭寺中的古柏非常有名,“南山古柏”是秦州八景之一。南郭寺东院有一眼水井,就是杜诗中的“北流泉”。“北流泉”水质清冽,四时不竭,有“南山灵湫”的美誉。古人常到此处祈雨,据称极为灵验。现在井上加装了井盖,井水已不容易看到。为保护水井,还建了一座井亭,井亭的匾额上有“北流泉”三个大字。小亭不远处有杜甫像,为雕塑家何鄂创作,只见杜甫倚石而坐,神态安闲。

因为杜甫曾游,南郭寺内建有杜少陵祠,又称杜公祠。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本为南郭寺东禅院。这是一座古朴的小院,坐东朝西。大门有“杜少陵祠”匾额,为清代秦州知州张珩题写。大门对联云:“晚景卧钟边,柳色未饶秦地绿;诗名满天下,文章惟许谪仙俦。”大门背后上方悬挂一匾,上有“满腔孤愤”四个墨迹大字,书于清光绪年间。祠堂有正堂三间,供奉杜甫及宗文、宗武像,杜甫居中坐,宗文、宗武两边侍立。正堂大门的南侧镶嵌一碑,为“改建南郭寺东禅院为杜工部祠记”,立于清代,叙述南郭寺及杜公祠由来。祠内有“诗史堂”,匾额为霍松林先生所书。廊柱上有对联云:“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此为清代诗人谢威凤所撰。这里是陇右纪念杜甫的主要场所,天水市的杜甫学会就设在院内。

南郭寺内的“二妙轩碑”非常著名。最初的“二妙轩碑”刻于清代,也称“二绝碑”。清顺治十三年(1656),在清初诗人宋琬主持下,集兰州《淳化阁帖》中的“二王”字迹,录杜甫陇右诗,以诗妙、书妙,故称“二妙轩碑”。主持刊刻该碑的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顺治十年(1653),由户部郎中赴秦州任陕西分巡陇右道佥事。宋琬喜爱杜诗,其诗也颇有杜诗神韵,当时有“南施北宋”之说。“二妙轩碑”原镶嵌在玉泉观李杜祠壁,长15.16米,高0.24米。康熙年间毁坏,仅有拓本流传。乾隆四十八年(1783),秦州知州王宽发现了“二妙轩碑”残石,仅得四首一百六十字。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时任青海省秘书长的冯国瑞先生省亲天水,得观《二妙轩碑帖》拓本,曾作《秦州杜诗石刻记》。1998年,天水市根据《二妙轩碑帖》放大重刻了《二妙轩碑》,碑廊就建在南郭寺内,长35米,刻杜诗60首,颇为壮观。

南郭寺内的“老杜秦州杂诗碑”也很重要。该诗碑由秦州知府傅鼎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主持重刻,2002年出土于天水文庙。碑高2.25米,宽1.05米,上刻杜甫秦州诗50首及古今题咏。此碑已有破损,部分字迹漫漶,现已加装玻璃罩予以保护。

南郭寺内非常幽静,因为有了老树、清泉、杜少陵祠、二妙轩碑和秦州杂诗碑,这座西北地区的著名佛寺多了文化氛围而少了一些香火气,仿佛是一座杜甫纪念馆。

杜甫流寓秦州期间,亦曾到当地的太平寺游览,并作有《太平寺泉眼》一诗,诗云:“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2]599可见,杜甫当年深为太平寺的泉水所吸引。

太平寺在天水西枝村附近,从西枝村沿444县道往西北方向行走4.5公里,就可到达太平寺。寺很小,不知建于何年。寺中原有泉名春晓泉,旱不竭,冬不冻,水量丰富,当地人用以灌田,因此这座寺庙又称甘泉寺。据杜甫《太平寺泉眼》,杜甫亲眼见到过这眼甘泉。“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2]599他想在甘泉的下游结庐而居,甚至想用甘泉灌溉药材。

太平寺内有两株高大的玉兰,并建有“双玉兰堂”,匾额为齐白石所书。玉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而太平寺的两株玉兰树竟高达25米,蔚为奇观。玉兰树下有石碑,上刻邓宝珊1959年所作诗一首,其中有“林泉绚丽新歌颂,双玉兰开到处春”之句。碑后刻杜甫《太平寺泉眼》诗。寺内有光绪二年(1876)“重建甘泉寺募化施银碑”,又有古柏两株,苍劲挺拔。

杜甫流寓秦州期间,还曾到一座“山寺”游览,此“山寺”就在麦积山。秦州在唐代是胡汉杂居的地区,多种文化交融,佛教也很流行。这里现有石窟10处,其中以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杜甫在秦州曾作《山寺》一诗。刘雁翔先生发现,在今麦积山第5号崖阁中龛之龛口左侧下部,有北宋陕西转运副使蒋之奇元丰四年(1081)三月二十六日行书题记一条,云:“蒋之奇登麦积山,观悬崖置屋之处,知杜诗为不诬矣。”结合麦积山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刘雁翔先生认为,杜甫《山寺》所咏,只能是麦积山石窟。

从天水出发,向东南行45公里,就到达麦积山。此山山形状如麦垛,呈圆锥状,一层层的石窟排列在麦积山南侧的悬崖上,用栈道相互连接。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现有石窟近200个,造像7000余尊,壁画1000多平米。石窟以泥塑为主,多表现世俗化的佛教故事,雕塑技艺精湛。

麦积山是红色沙砾岩,适合开凿石窟。在十六国时期,这里属鲜卑族政权管辖,已有佛寺存在,也可能已经开始开凿石窟。西魏时期曾“大修崖阁”,估计那时石窟已有很多。此后的北周、隋、唐、五代时期,均曾开凿和修缮石窟。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这里曾发生强烈地震,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崖面部分损毁。但在杜甫来到麦积山时,石窟可能依旧保持了较大的规模。

沿着栈道可逐渐登到麦积山高处,只见远处山峦起伏,林海绵延,风景如画。杜甫在《山寺》中说:“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2]603在此登高所见,也许正是杜甫曾经看到过的风光。

因得到同谷(今甘肃成县)某位“佳主人”的邀请,杜甫一家于乾元二年(759)十月离开秦州,奔往同谷。同谷在秦州以南约130公里处,根据杜甫的纪行诗,杜甫在去往同谷的路上先后经过了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公山等地。杜甫游览法镜寺,并作《法镜寺》诗云:“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婵娟碧鲜净,萧摵寒箨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2]682可见杜甫在这里盘桓了半日。

法镜寺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北的石堡村。法镜寺也称“法禁寺”或“法进寺”,可能建于南北朝时期。该寺在明代曾毁于战火,后又屡建屡毁。杜甫当年来到法镜寺时,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他看到山上长满古松,云雾环绕。山脚下泉水流淌,苔藓洁净。寺院的梁柱映着霞光,门窗清晰可数。这是杜甫去往同谷途中经过的第一座寺庙,当时还有佛事活动。

法镜寺原在今石堡村附近的五台山下,现在五台山的山崖上还有一些石窟,是法镜寺的遗存。石窟离公路不远,去往石窟的小路窄不盈尺,崎岖难行。踩着山石,抓住小树和杂草,沿着小路可来到石窟附近。法镜寺石窟规模很小,分为东西两处,高低错落地排列在陡峭的山崖上。大小洞窟共计24个,造像10余个。石窟最大的高8米,小的高尺余。造像多为石胎泥塑,现泥塑剥离,仅剩石胎。

法镜寺一带的山石为沉积岩,石质松软,故其造像多造型古拙,简洁粗犷,技法相对简单。造像的头部和躯干略呈长方形,有氐羌风格,也具有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一些特征。这些石窟的开凿年代大约在北魏中晚期。就考察所见,这里有些洞窟中没有造像,有些洞窟中的造像已面目模糊。还有一些洞窟中有当地人新做的塑像,这些塑像巨耳垂肩,长眉细目,神情滑稽。

杜甫自秦州赴同谷,亦从石龛经过,这里原称吉祥寺。杜甫《石龛》诗云:“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2]687在杜甫发秦州的纪行诗中,这首诗写得最为惊悚。这首诗中的石龛,就是今“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于西和县石峡镇西面的八峰山上。从石峡镇到八峰崖石窟并不远,但都是山路,崎岖难行。沿着狭窄的乡间公路在山间盘旋,只见层峦高耸,群山起伏。山脚下偶尔出现一两个很小的村庄,山上是一层层的梯田。来到八峰山山顶,有一座大山出现在远处,那就是著名的仇池山。八峰山八峰相连,非常陡峭。走上一条很窄的土石路,这条路绕山而行,忽上忽下,越走越窄。不久,小路左侧出现高耸的峭壁,右侧则是万丈深谷。转过一座小山,就来到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开凿在接近山顶的峭壁上,共有14个洞窟,内有造像90余尊,损毁严重。这里原有吉祥寺,现已不存,但现在附近有一座很小的道观。石窟大门上贴有符咒,想必就是道士所为。八峰崖石窟的开凿与仇池古国关系密切。仇池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也信奉佛教和道教,八峰崖石窟可能是仇池国王室的礼佛之所。但现在的八峰崖石窟已非原貌,早期造像尽毁。

八峰崖一带,道路艰险难行,所以杜甫才会写出惊悚的诗句。杜甫说“驱车石龛下”,说明他可能没有登到崖顶,也没有看到石窟,而只是从八峰崖下经过。

在成都期间,杜甫曾两次去往蜀州(今四川崇州)新津县(今四川新津县)。乾元三年(760)秋,杜甫到新津县拜会裴迪,二人同游新津诸寺,裴迪作《登新津寺》,杜甫作《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与之唱和,诗云:“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2]764可见,杜甫不仅游览了新津的寺院,还曾在寺中借宿。杜甫诗中的王侍郎指的是蜀州刺史王缙,他在此前曾任宪部侍郎。

到次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又重游新津县,作有《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题新津北桥楼得郊字》《游修觉寺》《后游》等诗。此次在新津,杜甫登上了四安寺钟楼,他看到一位僧人在寺中敲钟,钟声在四安寺中回响。他还与新津县令在新津北桥楼宴饮,当时楼外白花朵朵,杨柳青青。杜甫还两次游览了修觉寺,并写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佳句。[2]787

新津县在成都市南偏西50公里处。在新津县城南的修觉山,有修觉寺遗址。修觉山下矗立着一块石碑,由九块暗红色枕形巨石堆叠而成,上书“修觉山”三个大字。据称修觉山为神秀结庐之处,唐玄宗曾在此驻跸,并题“修觉寺”三字。但现在这块石碑上的“修觉寺”三字,似非玄宗所题。

石碑左侧有上山的石阶,石阶旁有水泥护栏。修觉山不高,山上绿树成荫,翠竹成林。沿着石阶上山,不久就来到山腰的一个平台,平台约百米见方,上铺红色地砖。修觉山上原有一所五津中学,后中学迁往他处,这个平台可能就是五津中学旧址。穿过平台,再沿石阶往上,就来到另一个平台。此平台面积稍小,附近有一座新修的仿古建筑,该建筑面阔三间,白墙灰瓦,不知有何用途。

继续沿台阶上行,在台阶旁出现一大一小两块石碑。大碑为“杜甫诗碑”,约1米高,半米宽。因露天雨水冲刷,石碑呈灰黑色。石碑自上而下刻杜甫在新津创作的诗歌三首,第一首为《游修觉寺》,第二首为《后游》,第三首为《题新津北桥楼》。落款可辨认的文字为:“金华县进士徐荛书,一九八六年□□□□重立。”徐荛曾在清乾隆年间任新津知县,此碑虽是重立之碑,但已相当古旧,有的地方已经破损。旁边的小碑一尺见方,上书“新津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诗碑”等字,为新津县政府2013年立。修觉山在宋代就有杜甫诗碑,宋祁《题蜀州修觉寺》云:“蜀嶂纷重沓,祗园隐寂寥。花供法界雨,江助梵音朝。海水闻钟下,天风引磬遥。少陵佳句后,物色付吾僚。”[10]卷八自注云:“杜子美诗刻今在。”可见“杜甫石碑”可能已经重刻了多次。

从石碑旁的台阶继续前行,不久就来到修觉山顶。“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2]786从地形看,这里当是唐代修觉寺或四安寺遗址。现在这里长满野草,沿着草间小径前行,有一个木质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眺望修觉山前的蒲江河和新津县城。

杜甫漂泊湘江,曾游览位于空灵岸的空灵寺,并作《次空灵岸》云:“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2]1964空灵岸在今湖南省株洲县雷打石镇盘石村附近的九狮山下,这里是湘江西岸,山崖矗立,绵延数里。山崖上有一座寺庙称“空灵寺”,又名“观音岩”。

空灵寺的山门为白色,非常古朴。山门旁边的墙上写着《空灵寺史摘记》及《空灵岸碑记》。据寺门口的《空灵寺史摘记》,空灵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当时依江畔石洞建寺,供奉观世音像,故又称“观音岩”。在唐代,杜甫和刘长卿均曾到此游览。宋代书法家米芾在此题“怀杜岩”三个大字,朱熹也曾到寺内参观。清嘉庆年间在寺中建杜公亭,道光年间左宗棠为空灵寺题“百宝胜光”四个大字。民国时期,曾重修杜公亭。文革中寺院被毁,1987年旅美华侨捐资重建空灵寺,后又多次扩建。

现在的空灵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佛寺,而是散落在湘江岸边山崖上的一组建筑,建筑之间用栈道连接。进入山门(北门),第一座建筑为万佛殿,附近有空灵泉。万佛殿后是一条在江边山崖上开凿的栈道,栈道左依湘江,右靠山崖,但并不险峻。栈道边有摩崖石刻若干,多是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山崖呈暗红色,故杜甫有“空灵霞石峻”之语。

再往前走,依次有药师殿、斋堂、居士楼、地藏阁、财神殿和观音洞。地藏阁供奉地藏菩萨,门口有对联云:“地狱救慈母,藏经渡众生。”观音洞内供奉观音菩萨像,洞壁挂满锦旗,上写“有求必应”等语。再往前走就是三圣殿和罗汉堂。罗汉堂内有数百罗汉像,神态各异,排成几列。再往前走,山路上出现一座大门,上有“空灵岸”三个大字,为方毅所题。门旁对联云:“空寺凌湘水,灵岩托楚山。”穿过此门,即是该寺最后的建筑大雄宝殿。

经过空灵岸时,杜甫曾停船上岸参观。看到这里的山丘上长满了枫林和栝木,幽深空寂,杜甫甚至觉得可以在此终老。在登船离开之际,杜甫还不断回看这片美丽的山崖。

杜甫一生行经游历之处甚多,有一些杜甫曾经游览的寺庙或其遗址依然存在,成为重要的文学景观,成为“刻写在大地上的文学”。[11]229笔者曾用时五年,重走杜甫之路,[12]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见,对杜甫曾行经游览的洛阳龙门奉先寺、南京瓦官寺、秦州南郭寺、秦州太平寺、麦积山“山寺”、西和县法镜寺、西和县石龛、新津县修觉寺、株洲空灵寺等寺庙或寺庙遗址情况进行了考述,以见杜甫寺庙游览之概况。

猜你喜欢
秦州空灵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明代秦州卫考略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