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论纲

2020-02-25 10:26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时代

庞 申 伟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担负着对“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培根育魂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近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阐述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目标论、方法策略论和战略方向论三个论域,这些丰富严密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根本目标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什么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课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将“育新人”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并强调将“以文化人”作为“育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作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1]

(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出发点,是进行宣传思想工作、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式,在其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塑造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时代新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好青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四有”青年、“四个新一代”等。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新人”概念的最新表述。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时代坐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方位。时代新人是我国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的新主体与新力量,作为新时代话语中全新的育人范式。时代新人身处于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承担新使命、新要求,从话语逻辑判断这一表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作为“时代新人”的定语,意味着“民族复兴大任”是时代新人培养的中心问题。换言之,能否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就成为考核与评价时代新人培养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由此观之,时代新人的培塑要求,跳脱出了硬性指标的桎梏,已经超越素质层面的具体要求,如具备哪些道德素养、思想素养、能力素养等,而是上升到一种精神维度,成为一种状态性的要求。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当代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因此,培塑当代青少年学生,不能囿于培育成为“哪一种人”抑或塑造成为“哪一类人”,而是要着眼“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根本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化人功能,使青年学生将自身成长成才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自觉结合起来。因此,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知识灌输和思想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观照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引导、责任观养成和进取观培育,以习近平“我将无我,无愧人民”的担当精神和人生境界为楷模,引导和激励他们争当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畸形和异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揭露旧制度和旧教育割裂人性,束缚人的沉疴旧疾,提出“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育人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最早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要求。可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以贯之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育人标准,是党和国家培养人与塑造人的根本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对伦理素养和能力素质的诉求,是对人“单向度”发展的规避,围绕“德智体美劳”的逻辑顺序,针对人发展的“全面性”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作为政治立场和信仰归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目的与归宿,标定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2018年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育的六个方面重点任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内涵的具体阐释,深刻揭示了“时代新人”的政治内秉和现实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本素质基础,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夯实本领要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定位,则厘定时代新人的培养方向,明确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为旨归,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方向,并以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指向,从而使培养“时代新人”拥有着力点和生长点。可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将这两个表述共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什么人”的基本遵循和实践方向,体现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阶段性与长久性、抽象性与具象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二、方法策略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培养人”

“怎么培养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也是如何开展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论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遵循和队伍等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培养人”指明方向与路径。

(一)核心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立德树人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中心目标,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遵循的核心理念。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涵德化人的基础课程,集培塑信念、涵养品德、传授知识、健全人格于一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和核心指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育才之责,更肩负树人之任。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就要回归“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教育“初心”,在知识讲授中不断引导学生铸理想信念之魂,立道德高尚之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将“传道”与“立志”结合,将“解惑”与“培德”相彰,将“授业”与“修身”统一。

立德树人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的根本标准。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道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习近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高度来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培养,多次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指出德育在培养人和塑造人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表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青年学生的立身之本和立业之基。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明确教师德育职责,创设品德考评制度,单列学生德行评分,将立德树人的实施情况和最终效果作为考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指标和根本依据。

(二)根本遵循:“八个相统一”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紧密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直面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症结,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育人中贯穿“八个统一”的主线。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偏、走岔、走歪,把政治引导摆在课程突出位置。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理论思维和语言阐明、诠释政治观点,既要理直气壮也能鞭辟入里地讲政治。善于用深邃的理论教化人,用严谨的逻辑说服人、教育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深植于丰沃的学理土壤之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性原则,在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认知提升、真理探究与意识形态构建有机融合起来。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更需要理直气壮批判谬误,向学生揭露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本质及其危害,在破与立中实现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使学生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地生根,与火热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鲜活、生动和具体的实践资源,方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生共长。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任务,需要有统一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组织安排和教育规范,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在课堂设计、教学方式和教授方式上又要不拘一格,注重多元多变,善于取百家之长,将多样性寓于统一性之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能力素质和道德层次上的高站位、严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之扣,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首先需要将课程的基本思想、内容、立场“输送”给学生,实现认知达成,其次就是充分调动和启发学生,引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从“认知—认同—实践”的提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性建立在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知识灌输基础之上,提升学生获得感与自觉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有时的,也是无时的,离不开课内的知识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行为熏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传道”也要让学生“明道”,教师不仅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向构建。

(三)重要保障:塑造“六要”思政课教师,培育“三可三为” 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勉励广大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争当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进一步对新时代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要求。从“六要”教师养成标准到“三可三为”队伍建设要求,体现出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要”新标准,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功能的重要基础。一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决不能在政治原则立场上含糊、摇摆;二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怀揣赤子之情,始终心系祖国、心怀人民,自觉将教育教学贴近火热的生活实际,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联系起来,在观照和回应时代和时代关切中,涵养厚重的爱国爱民之情;三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对待课程,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做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善于运用和融通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成果,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四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着眼国际和国内两个视域,立足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积极扩展自身的生活、教学及学术视野,从实践的宽度、历史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五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切实做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课内课外一致,网上网下如一,校内校外一样;六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严刻的律己要求,严谨的治学理念,严格的教学态度,严肃的教师形象,用堂堂正正的人格赢得学生,用颠扑不破的真理感召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三可三为”的新标准,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化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可信、可敬、可靠的标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道德素质和能力素养的新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只有教师自身切实对科学真理做到真学、真用、真懂、真信,方能用真理的力量征服人,用理论的魅力召唤人。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学高而身正,始终德行高尚,情趣高雅,洁身自好,为学生树立德能勤廉方面的榜样,成为学生心中可敬可靠的好老师。乐为、敢为、有为的标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职业境界和责任担当的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身份,不仅具有安身立命的职业属性,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业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攻其事”,还要“乐其行”,从职业实践中获得满足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以激发其源源不断的教书育人动力。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自觉守护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立场,理直气壮发声,自觉主动亮剑,旗帜鲜明抵制不良思潮,切实履行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战略方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明确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回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契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及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新形势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了方向与路径,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围绕为民服务为中心恪守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取向

“为谁培养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涉立足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为哪个阶级服务、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育人等问题,旗帜鲜明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导向。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设和发展的,是由我国国情状况和教育制度的性质、目标要求所决定的,必须集中体现党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为人民服务,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人的实际,关注人的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课”,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玄学课”,而是源于生活出自实践的课程,只有“接地气”才能“入人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该深入生活、深入学生,真正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为他们的成长答疑解惑,用高屋建瓴而又质朴真挚的方式育人树人。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反映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片面的、单向度的发展容易导致人的异化。育才的要义在于知识传授,而育人的根本在于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立足人的多元化需求,以德育促智育,以美育促体育,善于运用思政课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资源,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提升人的境界,实现价值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引导“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扣好人生扣子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价值基础和道德基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谋定思政理论课的建构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深刻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党的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系统性重要举措,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新征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关键一环,是讲清中国历史、讲好中国大势、讲透中国逻辑的重要课程,是阐释和宣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教育使命,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将治国理政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环节与全过程。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宣讲好党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完整而准确地讲清楚党的主张、原则和要求,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及时传达给青少年学生,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及其实现路径,从而实现青少年学生对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的基本认知。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和全局意识三重维度,引导青少年学生以社会发展问题为路径来把握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而深化理解党治国理政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进一步理解党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要求的逻辑性和真理性,使青年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其对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从认知到认同的提升。三是对与治国理政思想相对立的观念进行揭露和批判,在事关大局、事关旗帜和事关未来的问题上,不能动摇分离,不能迷糊犹豫,必须旗帜鲜明拥护党的治国理政,培养青少年学生辨别是非的素养,批驳错误的能力,用“四个自信”培塑其精神气质,铸牢其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精神基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青年学生的“四个意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厘定发展方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立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之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是由我国教育制度的性质和育人目标的要求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决定的,必须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社会主义性质大学里开设的课程,肩负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责任,不能丢掉自身的制度本色。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相关课程,如小学《历史》、中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及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巩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与认同。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九十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社会发展和革命探索的视角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产生的历史图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系统讲授的形式,如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思想政治》及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梳理,厘清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的关系,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制度构成,是一整套相互协同、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解决“为什么”和“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国情世情,理性看待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搭建平台。习近平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教书育人的实践平台,也是理论创新的研究平台,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结合思政课的实践关切,围绕课程实际需求,紧密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通过课题、论文、著作等方式,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术思考和理论探讨,以理论创新促进和带动制度创新,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足时代诉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格局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两者相辅相成、互促互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要路径和有力支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坚持教书育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着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资源和理论支撑,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境界与格局。

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与本质特征,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落脚点在于不断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智力资源,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育才”更要“育人”,实现“德智双育、体美双修”,需要高站位、大格局和宽视角来进行审视。一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统一。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其他各类课程也担负着育人化人的职责,梳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以回应新时代对综合性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坚持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向人传道之责,更有助人践行之义,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使科学理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其次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依托实践教学开展,引领学生融入当代改革开放实践之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形成实践报国的志向,增强认识世界的素养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立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