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智,王海青,杨水平
(惠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基础.目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滑,培养环节存在某些共性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够了解,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亟待加强;师范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学基本技能不强等[1-6].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核心与关键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综合改革方案.当前,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途径,有不少关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与成果[7-17]值得同行借鉴学习.
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点专业建设点、省特色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自2013年起在“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班”着手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初步建构了数学教师教育U-G-S(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较为综合的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学生教育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不断加强,为整个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样例.相关成果曾获得惠州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于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需要与广东省“新师范”建设的背景,结合所在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逐渐构建形成了一个在实践中初见成效的卓越数学教师培养体系,该体系涵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制机制、师资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对卓越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师范专业积极主动与所在市及县(区)教育局的数学教研员、中小学名校长、数学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建立紧密联系,协同育人,形成数学教师教育校地发展共同体.通过几年的努力,数学师范专业与地方教研员、中小学校实现了常态化的合作交流,在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建队伍、共育成果等方面通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数学师范专业借助学校的“中学名师进大学课堂”系列活动,力邀市及各县(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教育局数学教研员等指导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并聘请他们为校外指导教师.邀请他们走进大学课堂,以“嵌入式教学”的方式与高校教师共同完成相应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依托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利用优质的培训师资,让数学师范生参与和观摩整个培训学习过程,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校挂职锻炼、担任教育顾问或名教师工作室高校指导专家,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教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活动,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强化数学师范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培养.
以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认知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将卓越数学教师培养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叠加,并构建形成“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养成体系.
一是为实现学生教育情怀深厚的培养要求,除开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班主任工作与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师范教育类课程外,还给卓越班学生精心选聘校内外指导教师或专业成长导师,开设卓越教师大讲堂系列励志讲座,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支教或义教活动等.
二是为实现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的培养要求,除开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数学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教育类课程,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数学教育类课程及高等代数选讲、数学分析选讲等考研升学课程外,还可开设数学教育期刊论文选读,举办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文化讲座及一系列以学术感召、精神引领为主题的数学名家、教育名家进大学校园学术讲座.
三是为实现学生勇于创新教学的培养要求,除开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微格教学等课程,还可以构建大一至大四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开展一系列强化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活动,举办一系列的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及信息化技术比赛(含讲课、三笔字、演讲、说题、说课,辩论赛、微课、创课、课件比赛等),举行一系列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辅导讲座,开展一系列结构化模拟面试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各类教育研习、见习、实习活动,力邀大量的市县区教育局教研员、省市名教师工作室团队成员等协同培养.
四是为实现学生善于综合育人的培养要求,除开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师范教育类课程、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还开设一系列教育名家教育教学及心理讲座,邀请中小学名校长、省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团队成员等进行嵌入式教学,组织学生前往中小学校观摩学习主题班会课或校园开放日活动,提升班级管理能力等.
五是为实现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培养要求,除开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建模课程,中小学数学说题、说课技巧,还精心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及科创项目等)来培养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数学教育期刊论文选读等课程,邀请高校或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开设教科研专题讲座来提升学生的教科研能力,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学院所承接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省级研修培训以此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校地联盟”共育平台的高效运行和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撑.为此,数学师范专业精心打造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各层次名师为引领,注重科研服务教学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共建中小学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等途径,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大力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积极探索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数学师范专业坚持与地市教研员、中小学校在协同合作中实现部分教师教育课程共建共教.例如,开设的《课堂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数学教育学》《初等数学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就由大学教师与一线名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通过“中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嵌入式教学”等方式让中小学数学名师参与大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通,保证了师范生培养的质量.
教学以学生成果为导向,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嵌入式、探究式、项目化、模块化等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同时建立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提升自身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至少参与一次学科竞赛、一次教学技能竞赛、一项科创项目”.
学校与学院专门针对卓越教师培养成立了“卓越教师培养培养工作小组”“卓越教师培养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卓越班学生的选拔和管理制度、校内外指导教师选聘制度.并出台系列文件,在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支持.同时在实践中完善基于证据的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于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促进卓越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校地联盟”共同体协同育人方面,以高校为主导,积极联动地方教育局、中小学校,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进与市县区教育局、中小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长效机制.
首先,要求三方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与市教育局、市(区)中小学校协同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等.其次,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与所在市及各县区教育局、中小学校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包括:定期召开校地数学教师教育联盟(U-G-S)研讨会;与协同基地学校签订“协同培养合作协议”;提供制度保障,激励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联合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为参与师范生培养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种平台,促进其专业能力提升等.
近年来,基于“校地联盟”模式培养数学专业卓越教师,成效较为显著.惠州学院数学专业卓越班学员在学科竞赛、教学技能竞赛、科创项目、论文发表、升学考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一期(2016届)卓越班28名学生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34人次,均主持或参与过各级别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发表论文5篇次,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4人考入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
第二期(2017届)卓越班31名学员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39人次,均主持或参与各级别科创项目(国家级4人次,省级8人次),发表论文5篇次,出版课程论文集1本,1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人考入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
第三期(2018届)卓越班42名学员获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50人次,均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各级别科创项目研究(国家级3人,省级科13人),发表论文7篇次,6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30多人考入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
第四期(2019届)45名卓越班学员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120多人次,均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各级别科创项目研究(国家级4人,省级18人次),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次,20人考研硕士研究生,10多人考取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
第五期(2020届)45名卓越班学员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近100人次,其中获“华文杯”全国数学创课比赛特等、一二等奖10多人次,20多人次已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各级别科创项目研究(国家级3人,省级10人次),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次,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超过90%,有20多人考研成绩高于国家分数线.
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校地联盟数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平台,依托平台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院校特点的卓越数学教师“U-G-S”培养模式.它以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为目标,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以构建校地数学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为支撑,以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抓手,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保体系为保障.该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成效与做法也在校内外多个师范专业进行了经验介绍与成果推广.当然,卓越教师培养策略与途径的有效性有时也会受所在地区、学校或专业的影响,这都有待各个师范专业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