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红色文化教育

2020-02-25 07:31:30韩世姣钱玉婷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红色素养语言

韩世姣,钱玉婷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不仅具有德育的意义,而且它在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同样不可低估,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基于此,课题组在赣东北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开展了 “红色资源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相关调研,并就如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红色文化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红色文化教育与语文核心素养二者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使受教育者了解红色文化,培养坚定信念、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等精神品质,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以实现受教育者文化、精神、品格的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核心素养教育不仅立足当下,还着眼于未来。”[1]由此可见,二者追求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其次,红色文化教育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深层的素质和涵养,它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品格、语言形式、审美向度、浸润功能,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十分丰富且种类多样的教育资源。一方面,语言文字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呈现方式,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也即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同时思维以语言为载体,红色文化的学习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思想的提升。另一方面,红色资源本身具有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可以说,红色文化教育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红色文化教育助推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

(一)把握课堂,讲好红色课文

1.解读红色名句,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依托具体的语言载体和良好的语用环境。课文中存在大量精练隽永的句子,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提供了材料。教师据此展开分析、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无疑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可以根据诗歌适合朗读的特点,采取如听读、整体读、个人读等方式朗读课文,尤其在朗读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要饱含挚爱与深情。一遍遍地深情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其语感也随之得到提升。之后,教师分析文章 “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这一主题,并要求学生仿造该句以 “为什么,因为”的格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在全班进行朗诵交流。有了情感铺垫,学生创作快,朗诵到位,精彩句子层出不穷,课堂气氛活跃,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2.分析红色人物,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教材的红色经典篇目中塑造了大量的红色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大都鲜明饱满、具有深度。分析红色人物,需要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探讨,这无疑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的。

比如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课文时可以作这样的安排:在学生把握了课文整体内容后,教师提问:“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这是否矛盾?”并引导学生从闻一多前后的 “变”与 “不变”进行思考。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可以发现,闻一多先生前后变的是身份——学者和革命家。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归纳闻一多在不同身份下所做的事情。学生在整理之后明确,闻一多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不变的是爱国情和使命感。通过对比、分析和综合,学生对闻一多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一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思维能力与品质也在对闻一多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得到了训练和提升,语文素养得到了发展。

3.美读红色诗词,推动审美鉴赏与创造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总结自身语文教学经验时说,要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2]。既要让学生老实读书,也要美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艺术性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章美感的基础上丰富情感体验、领悟人生哲理。红色诗词是语文教材中收录的红色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良好材料。

比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后,教师可以安排播放名家朗诵。在深情的朗诵和音乐的感染下,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诗词朗读节奏,根据《沁园春·雪》气势宏大、热烈奔放的特点讲解朗读要点,并要求学生进行齐声朗读和自由朗读。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学生切实感受到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诗词中洋溢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决心也悄然走进学生心中。最后,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再次深化学生美的情感体验[3]。

4.感悟红色主旨,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红色诗歌、人物、故事,都闪烁着革命精神的光辉。感悟红色精神,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熏陶,养成优秀品质,并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教师在讲授该文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从少年周恩来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但大多都会谈到要热爱国家、报效国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21世纪的学生该如何报效国家。经过讨论,学生们会认识到,要像周恩来一样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应以少年周恩来的故事为桥梁,将爱国主义深植学生内心,促使学生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二)抓住课外,美读红色书籍

1.立足知识积累,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

知识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外化形式,长期的知识积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红色书籍知识丰富、语言凝练,为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提供了材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毛泽东表现革命豪情的其他诗词,并将其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学生找到了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句子时,教师要据此进行简要分析,并让学生在班级交流选择这些句子的原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摘抄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提升。

2.创新阅读角度,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才能使思维火花闪现、思想之树长青。红色书籍中所记叙的红色人物、红色事迹有其先进性,但人物也并非 “高大全”,这为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以红色经典书籍《青春之歌》为例,学生们在分析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时,大多会谈到敢于反抗、坚强隐忍、革命知识分子等,教师可适时以问题引导:作为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林道静是十全十美的吗? 学生们受到启发,以批判的眼光再次分析人物时很快会得出结论:前期的林道静还存在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经过批判分析,主人公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饱满鲜活,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也在悄然提高。

3.品味语言情韵,推动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言是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红色文化作品以深刻隽永的语言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该句子的特别之处。该句运用了两个比喻,展现了青山之壮阔、残阳之热烈,给人以壮阔之感;“苍”“血”二字色彩鲜明,给人以画卷之美。这种大写意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的一类。在具体语言的鉴赏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将审美体验内化为自身的独特感受,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4.研讨经典意蕴,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红色经典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研讨红色经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促使学生成为自觉的红色文化传承者。

教师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正值青春的你们,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呢? 经过讨论,学生会明白,只有将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也才会真正拥有美丽的青春。据此深入文本,学生对爱国主义必然会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置身于时代洪流之中感同身受,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三)依托本土,开展红色实践

1.结合语文活动,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将本土红色资源与语文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2.融入校本教材,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本土红色资源于学生而言更具亲近感。另外,距离近,便于学校开展活动,又具有地域上的优势。学校因势利导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校本教材建设,引导学生在阅读茅家岭红色故事、了解英雄事迹、诵读名人名言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洗礼,将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深入思考,获得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组织红色实践,推动审美鉴赏与创造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依托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置身红色情境,调动直觉感受,唤起内心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效果。

4.参观红色基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红色资源,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红色文化内涵,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在其中得以实现。

三、运用红色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红色文化是一座富矿,有很多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赣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有地缘优势,安全便捷,利于活动的开展。在研究如何运用红色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大语文观

根据语文课程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特点,将红色文化教育与语文实践有机融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不能生硬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好密切结合。

2.发挥学生主体性

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发展智力,健全人格,从体验中汲取红色文化的智慧。

3.实践创新能力

语文实践机动灵活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体验、不断反思、不断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创造的喜悦。

猜你喜欢
红色素养语言
红色是什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红色在哪里?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