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龙,邹俊滔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2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成效明显。根据我们对15省82所民办高校的调查,民办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成功探索与面临的问题让我们感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首要措施就是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改变思政课教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观、学生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动起来、活起来。如武昌职业学院提出了“推进三个创新,实现三个转变”的教学改革思路,由“满堂灌”到案例导入、问题导向、情景创设、师生互动,实现了从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转变。西安翻译学院实施“线上+线下+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的思政课采取小班教学,每个课堂只有40到60人,这在调查的民办高校中是唯一的。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实施“知行结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微课化、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课时化,解决理论与现实脱节、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的问题。前者就是按照教材的逻辑主线,合理设计教学专题,以微课形式组织专题教学,使各章的问题与目标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精细、紧凑。后者就是将实践内容分解成配合理论教学开展的项目实践,每个项目折算成课时,并与学生的日常管理连为一体,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利用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新媒体融合,把教材内容转换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微课以及网络传播的电子资料,以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云南工商学院的思政课采用OTO教学模式,把名师讲授优质教学视频引入课堂,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线下讲解与补充,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教学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较好。广州大学华软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广东科技学院开发了云课堂,构建了以学生学习自主型、教学管理移动网络化、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思政课“移动课堂”,不少教师还运用微信与学生互动,使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教学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传统课堂与网络微课程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了传统课堂以外的另一种资源和服务。
在教学方法上,广东培正学院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念好“高、新、实、活”四字经,主张有“高”的站位,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紧扣现实问题,力求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更多的学校是将“对分课堂”教学法与“翻转课堂”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则总结了“四准”教学法,强调思政课要通过“抓准症结、把准思路、找准切入、用准方法 ”四个环节来解决针对性与解惑性结合的问题。[1]上述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课后有时间自主学习,以便消化吸收。
目前,民办高校独立开设思政课实践课的不多,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不仅是独立开课较早的高校,还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与大纲。该校的特点是以项目化实践教学为抓手,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城乡社区、走向创新创业的实践主战场。实践教学活动既有与思政课理论教学配套实施的课内实践活动,又有与学生平时表现挂钩的养成实践,还有走向社会的校园参观考察与调研活动。该校思政部还以调研项目为依托,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挂钩,先后承担了政府及相关企业下达的多个调研项目,提交了多份社会服务咨询报告,还指导本校学生完成多项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发表论文多篇,相关成果得到政府领导与企业的充分肯定。
广东私立华联大学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组织一次社会实践周,主要开展素质拓展与参观活动,已连续组织了108期实践周,每期300学生参加。广州工商学院秉承“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坚持“正德厚生,励志修能”的校训精神,引导学生践行“五进”活动(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广东碧桂园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跟进十个学生日常的学习思想动态,一直到学生毕业。每周一下午是师生见面会,教师会针对一个主题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探讨,帮助不够自信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坚强、乐观、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学业和人生。
多数民办高校的做法是加强思政课的校内实践。这在理论上突破了“走出校园参观考察或调研才是实践教学”的传统观念,在实践上则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难的课题。主要做法有: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自学、讨论,展示音像、文字材料,开展专题演讲以及情景体验、模拟法庭等。如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模拟法庭就很有特色。
共同的做法是: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爱马信马”教育,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如河南省的黄河科技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涌现出6名校级教学科研标兵。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推出了思政课教师“团队工作四字法”,强调政治建设与团队管理两手抓,通过“聚、激、导、督”的方法来调动思政课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聚,就是集聚人心,增强“爱马信马”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努力形成团结干事的团队氛围。激,就是运用激励手段激发青年教师挖掘自己的潜能。关键点是激发教师的自信心,消除自卑畏难心理。导,就是结合教学科研实践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具体的思想政治、师德素养和教学科研业务的指导。督,就是抓住关键时机督助教师发展。关键点是增强教师的主动性,消除教师的惰性心理。重点是引导教师认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让教师感到集体在关注他,领导在关注他。“团队工作四字法”造就了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与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五年前,该校的科研项目、课程建设、论文发表以及教学参赛和教师结构几乎从“零”起步,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实现了五个零的突破。
借鉴“学习强国”的办法,将信息化考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上来也是近年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改的新探索。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从2016年起连续多年采用超星平台,先后开展微课、蓝墨云班课教学,研发使用“思政学堂”APP辅助教学,并于2017年开始探索使用手机微信考试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等。从两年多的实践看,手机微信考试与传统纸质考试和电脑端考试相比,优势明显。首先是微信以手机APP为平台,是与时代同步的考试平台。其次是环保,不仅节约纸张、笔墨,又节约了相关的考务费开支。三是随机性强,题量多且考试题目不重复,使得考试内容更加科学合理,考试环境更加公开公正。四是手机端集移动性、便捷性和稳定性于一体,便于学生操作,因而广受学生欢迎。[2]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民办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正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3]这些问题在民办高校同样存在,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障碍。
“学马懂马,爱马信马”,这是党和政府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根据我们对全国82所民办高校的调查,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他们热心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热心传播正能量,严守政治纪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因而在课堂上传播负面信息的教师极少。这说明,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绝大多数在政治上是合格的。但政治合格并不意味着思想上的清醒。调查也发现,有的年轻老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思想上存在一些糊涂的认识与困惑。有一些理论难点不少教师自己也弄不明白,不但不能给学生讲清楚,还导致自己的底气不硬,有的甚至产生信念动摇。
从民办高校7000多学生问卷调查的评价看,对思政课教学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78.3%,认为一般的占20.5%,不满意的只有1.2%。从现场80多次的听课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大部分为良好状态,讲得差的很少,但真正讲得好让人信服的也不多。这一方面说明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可以,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所在。总体看,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多年的以“教师、教室、讲授”为中心的满堂灌模式,上课基本上在教室,教师也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更不善于组织室外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则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参与少。听课现场也发现,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搞活课堂,搞活学生,但吃透教材的能力弱。所以,不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虽然尽自己所能,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本领,尽可能做到幽默、风趣,但学生中的“低头族”依然存在,评价也只能是良好。课堂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传播知识、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与正能量、提升自身能力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无动于衷,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空话,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就落不到实处。
思政课教学要达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任课教师首先要弄懂教材精神,否则就难以达到这一效果。调查发现,课堂教学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少数老师不讲教材的内容,或只讲自己熟悉的,不讲难讲的,对不好讲的内容就跳过去。这显然违反了课程育人的基本要求,学生也不满意。当然,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按教材照本宣科,但教材的重点应当讲,基本的理论观点要进行诠释,如果脱离了教材的基本思想而信口开河地乱讲,何谈价值观引领,何谈思政课育人。二是一些教师虽然能按教材讲,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也没有接地气的现实引导,听后让人感到乏味,得不到有益的启示,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从两个侧面反映了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受益的育人意识,也反映了一些教师不理解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材,更谈不上吃透教材的现实。教师的职责是通过课程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背离了教材的知识点,即使采用“翻转课堂”或“慕课”等现代手段,实际上也只是在玩花样。
目前,民办高校的专任思政课教师普遍偏少,从82所高校的调查看,多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在1∶600左右。随着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能招聘到个别思政专业的博士生,条件差一点的民办高职则连思政专业的硕士生也招不到,只好先招思政专业的本科生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来应付教学。新教师原则上至少要从当助教开始,跟着老教师听课,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试讲后逐步登上讲台,但由于教师不够,正常的教学秩序必须运转,只好让新教师一来就上课,根本没时间听课学习提高。虽然省和学校也会组织新任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但由于时间有限,主要是常识性的培训,缺乏对教材系统性理解与教学方法的培训,也缺乏对优秀教学资源的挖掘,导致培训效果一般,新教师尽管很用功很努力,但也只能仓促上阵,赶鸭子上架。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任务普遍较重,大多数学校每个专任教师每周最少14课时,一般在16-18课时,最多的老师授课达每周26到28课时,几乎成了“上课机器”。课时多,牺牲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导致没时间消化教材,没时间进行教学法的研究,更没时间搞科研发论文,课后也没时间同学生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甚至连教育部组织的教师培训也因无法调课而没时间参加。加上这几年很多民办高校扩建新校区,新建的校区都远离市区,教师上下班来回至少3个小时,两头摸黑到家,年轻教师回家后还要照管小孩,督助完成作业,等到孩子睡了觉才能挤出时间看书备课到深夜,而睡眠不足则让老师常常感到疲惫。此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这就迫使思政课教师要经常修改教案,更新课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它学科的老师多得多,平时没时间,只好两个假期全用上,感到压力特别大。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任务重,与民办高校决策层减轻负担、降低用人成本的指导思想有关。因为教师课时多,进人就少,成本自然降低,这说明在一些民办高校决策层的心目中,办学成本比育人更重要。而这与国家关于增加思政课教师编制的要求就形成明显的矛盾。学校领导办学思想的偏差,导致思政课的投入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调查发现,82所民办高校中设立了思政课专项经费且能真正使用的占39.7%;设立了专项经费但不能真正使用的占37.0%;没设立的占20.5%。这之中固然有领导自身的原因,但也与学校管理的漏洞有关。比如,这些年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评估基本上是看硬件、看建筑、看面积、看成果,但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上等级的评估几乎不挂钩,虽然有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检查,但缺乏实质性的督促与落实。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等六个相统一的原则。[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再创新的行动指南。按照这一要求,结合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笔者认为,推进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再创新,必须把握好以下五点。
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是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再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5]只有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问题,才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才能自觉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就要注意消除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困惑,提升理论认知水平。要让学生明理,首先老师自己不能糊涂。目前,80后、90后教师逐步成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力,但在理论认知上他们自身的三个不足制约了其理论思维的提升:一是学历层次不如公办高校的教师,这限制了他们的理论思维发展;二是民办高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是“窝”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工作与生活,交际面窄,与社会实际的接触很少,导致很多人不了解国情现实,也缺乏实践锻炼,有的甚至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也不了解;三是因为教师年轻,多数人对党的历史和国家发展的实际不太了解,缺乏社会变迁的实际感觉,因而容易出现思想困惑甚至是糊涂认识,这就很难牢固确立坚定的政治意识与政治信仰。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理论上多读书,再学习再提高外,还要引导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实践考察与社会调研,让他们在实地体验或情境体验中理解党的初心,增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感情。比如,在井冈山实地考察当年红军斗争的艰难,才会体会到坚定革命信念的重要;在孟良崮战场实地考察才能理解国民党为何会走向失败而共产党最终会走向胜利。只有老师自己有体验有感受,讲课才会有真实的感情,也才会有真实的信仰。
创新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让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这就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只有对学生充满关爱和强烈的责任感,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作品,才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有用有效。
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精讲多练意识。要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学会整合教学内容,突出精华内容,突出思想解惑,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由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参与研究,也才能促进学生出思想,出成果。
其次,要强化互动意识与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甚至辩论,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再次要强化产教融合意识。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高专的思政课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教室上课,要引导学生走进企业,参与实践,尤其是用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也要更新管理理念,要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支持思政课教师搞活课堂,支持思政课教学走知行合一的道路。
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固然要在形式与方法上下功夫,但更要坚持“教学内容为王、教学形式为辅”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着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比如,某门课的逻辑主线是什么?各章节之间有何联系?某一章节有那些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是什么意思,主要针对什么问题?重点、难点是什么?学习这些理论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后面揭示的精神实质,才会想到应该用什么案例,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从哪里切入,才能真正把理论观点讲得准确生动、深刻有理,也才能让学生不仅听懂而且听得有劲有味。而贯穿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个关键,就是强调一个“准”字,即目标要准、思路要准、问题要准、方法要准,切入点也要准。其核心就是要准确抓住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把问题讲清,把内容讲深,把形式搞活。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重点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要调动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首先是教师的数量不能少,在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采取通过政府动员,鼓动已退休且身体健康、本人乐意的优秀思政教师到民办高校任职课程带头人的做法,由政府出资,学校配套。其次,要适当减轻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的授课工作量,让思政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修提高,让教师见多识广,不断增加“一桶水”的分量。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决策层要增加思政课教师的编制,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养的投入,多让教师参加培训与学术研讨。再次,要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社会调研,让教师走进企业、走进乡村,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精神,深刻体会理论观点,也才能讲出科学理论的感情,讲出科学理论的味道。
信息化条件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力,要重视“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应用,继续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加大信息化设施的投入。
办好思政课,领导是保障,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思想领先又是最基本的。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学习有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自觉增强政治意识,消除对政治不感兴趣甚至厌恶政治的意识,要站在民族千秋大业的高度看待育人工作,而不能只从学校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办学。办学当然要考虑成本,但不能只算经济成本,不算育人成本与政治成本,花在刀刃上的钱尤其是有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钱,该花的就必须舍得花。只有具有从党和国家千秋万代不变色的战略高度认识问题的觉悟,才能真正把思政课作为学校的第一课来投入建设。
其次,民办高校的各级领导要转变看客意识,确立自家人意识,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政工作者的事情。要真正沉下心来调查了解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关心思政课教师的难处,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而不能把文件执行看成是职能部门的事情,不但不过问、不学习、不了解、不调查、不研究,也不抓落实,反过来还来问思政课建设有何依据。
为确保民办高校思政课经费的投入不打折扣,真正用到实处,应建立民办高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管理机制,单独划账,归学校党委书记直接管理。
推动民办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师的政治信仰是前提,理论思维与实践感悟是基础,吃透教材与学生是基本功,调动教学积极性是关键,而提升领导的政治意识则是加强党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