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国,于春红,刘程国
(1. 东北农业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近年来,国家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 号)、《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48 号)等一系列文件,多举措推进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1]。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要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2]。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国家对开放共享工作由政策导向转为实质性考核[3]。进一步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开放共享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也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4]。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思考省属地方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对于提升地方高校教学、科研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对省内外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调研了解可知,当前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基本有以下3 种管理模式[5]。
(1)“集中管理,分散运行”模式,即虚拟共享平台。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分散在各院系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共享平台,统一对外进行开放共享服务,由资产或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该模式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缺点是仪器操作人员的管理培训难以得到保障,仪器操作维护水平有待提高[6]。
(2)“集中管理,集中运行”模式,即实体共享平台。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学校责成或成立专门部门统一管理,有独立的实验室和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该模式优点是仪器通用性强、服务面广,仪器操作人员比较稳定和专业;缺点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科支撑,仪器操作人员容易重服务、轻科研[7]。
(3)“委托管理,集中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将开放共享平台委托给某个院系负责管理,有专门的实验室及专职或兼职实验员,并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筹和监督。该模式优点是仪器操作者因为有学科支撑,容易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缺点是采购仪器容易受托管院系学科发展方向左右,使购置仪器的通用性受到影响[8]。
通过科技部、财政部对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373 家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结果可以看出,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利用效益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日益显现,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1)部分单位仪器分散化、个人化的情况依然存在,有不少科研仪器还分散在课题组或个人手中。(2)部分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现象,不少新购置的仪器全年使用机时很少。(3)相当多的单位对实验技术人员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认识不够,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也不合理,实验技术支撑队伍薄弱[9]。
以上问题是各高校的普遍性问题,除此之外,各高校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封闭管理、共享意识不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共享率、产出率都较低;购置论证不严导致重复购置;共享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维修费用缺乏、维护不及时,以及缺少严格意义上的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等[10]。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于2007 年,采取虚拟共享的方式,把分布在学院的具备共享条件的大型仪器设备通过网络面向校内外开展测试服务。2009 年我校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厅共享服务平台首批加盟单位,目前在线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共有147 台(套)。虚拟共享平台对于学校教学科研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办学资源统筹配置不够、共享发展理念不足、使用效益不高、资源共享力度不够大、见效不够快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学校把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共享平台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投入专用场地,筹措专项资金,配置专业人员,结合现有虚拟平台,以专业服务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构建一个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队伍专业、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效益突出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
(1)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在现有大型仪器设备虚拟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分析测试中心,采取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统一的开放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与共享范围,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科研素质培养。虚拟与实体平台的建设要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在建设校级共享平台的同时,鼓励各学院依托分散在各院系共享的仪器设备,建成院级共享平台,逐渐实现校、院两级共享体系,并且在一个政策下予以支持。
(2)购置与调拨相结合。为保持科学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购置一批我校缺少的使用频率高、通用性强和引领技术前沿的大型仪器设备。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浪费,能通过调拨解决的尽量不购置,整合一批通用型和可用于交叉学科的大型仪器设备到平台上来。
(3)前沿与实用相结合。配置一批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用以满足各学科、团队对高端前沿仪器设备的需求。同时配套一批通用性和实用性强的中、低大型仪器设备,用以满足基础研究和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需求,形成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满足不同需求的共享实体平台。
我校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按照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学科特色,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共享平台设置了显微形态学平台、基因与蛋白组学平台、理化分析平台3 个功能平台,主要是以服务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等8 个学院为主,兼顾服务工程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
显微形态学平台主要是运用各类显微镜观察、分析研究细胞及微观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基因与蛋白组学平台主要是研究生命体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蛋白质的特征,进行生物分子的分离、提纯、定性、定量及功能研究。理化分析平台主要是进行各类有机物、无机物的分离、提纯、定性及定量研究,并对各种成分进行分析检测。
仪器设备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资源和保障[11]。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通过面向全校征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需求,初选一批拟购仪器,通过调研走访校内知名专家、青年才俊、学术骨干等学者将拟购仪器进一步精简,通过校内外专家论证确定最终的拟购仪器清单。
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共享平台配置了一批通用性、实用性强的大型仪器设备,共计53 台(套),价值5700余万元。其中,显微形态学平台配置了超高分辨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电镜等13 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价值2500 余万元;基因与蛋白组学平台配置了蛋白质组学质谱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数字化PCR 仪及高通量荧光定量PCR 仪等15 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价值1500 余万元;理化分析平台配置了液质联用仪(LC-MS)、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非损伤微测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25 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价值1700 余万元。实体共享平台投入使用后,连同虚拟共享平台仪器设备,在线共享大型仪器设备数量达到200 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随着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的显著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型仪器设备物联网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规范、高效和安全地管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中发挥作用[12]。在建设实体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引入了一套大型仪器设备物联网监管系统,将平台所有大型仪器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信息查询、在线预约、仪器使用、计费结算、机时统计、运行监控、报表生成等一系列功能。并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动态化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掌控大型仪器设备即时状态,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对外开放共享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以及对外服务成效进行综合效益分析。
学校计划将全校40 万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全部纳入物联网系统进行监管,实现全覆盖,公开仪器基础信息、共享信息、图片信息等。通过系统对二级学院开展绩效考核评价,促使二级学院加大对外开放共享力度和建设院级共享平台的积极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共享率。
大型仪器设备价值高、专业性强,建立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是大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功能的重要保障[13]。为了保障实体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弥补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采用多种选人用人的方式:(1)通过校内选调和校外招聘的方式,聘任一批专职的技术人员,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2)通过返聘和自聘的方式,聘任一批临时的技术人员,确保分析测试任务高效完成;(3)招募一批校内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平台的兼职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分析测试服务和技术指导,保障分析测试水平的不断提升;(4)招聘一些能够熟练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生,协助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测试服务工作。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素质,也是确保共享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针对平台的专业技术人员,设立培训基金,定期组织培训学习,采取厂家工程师面授培训、人员外派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科学管理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科学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为确保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行、高效运转,形成科学管理、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需建立一套系统、全面、规范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制度体系[14]。通过调研、座谈、梳理、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修订起草了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与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并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细则。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的集中地。为解决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减少重复购置,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开机率、使用率、共享率,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加速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施细则,出台具体的举措和办法,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加大激励奖励力度,不断提高共享意识,拓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途径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