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财政政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该政策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内容之一,正确认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1.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1)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反映了其成本,其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政府为了实现职能,必会花费一定的资金,因此财政支出表现为一个财政年度内所耗费的资金总和;另一方面,财政支出表现为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使用和管理的活动和过程[1]。财政支出是财政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财政支出是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以及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2]。
财政支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类,可以按政府职能分类,也可以按财政支出的受益的范围分类[3]。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所占的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4]。财政支出构成是在现有情况下的财政资源的分布情况。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由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职能的重点有所不同,从而使得财政支出结构会有所变化。
(2)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2]。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影响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等[2]。
2.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没有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但在20世纪30代美国的经济危机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政府干预”,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各理论如下:
(1)凯恩斯主义理论。该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产生的,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可以刺激需求,继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该理论鼓励适度的财政赤字。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对经济进行干预[5]。
(2)新古典综合理论。英国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该理论认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认为要使经济正常发展,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该理论政策的核心主张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来调节投资、出口等宏观经济变量[6]。
(3)新剑桥学派理论。该学派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所在,因经济的增长,利润和工资分配比例失调会加剧,因此只追求经济增长,不会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实现收入均等化才是有效方法。通过强调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7]。
(4)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假设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及技术进步率是内生的,由于人力资本和知识等内生性生产要素的外溢性可以克服生产要素收益递减的性质,从而使经济增长率内生化,并且放弃了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经济增长最终将进入停止状态的结论[8]。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9]和国际统计年鉴[10]。
1.我国财政支出总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1)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绝对数额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从1998年的1.1万亿增长到了2017年的20万亿,与此同时,我国GDP从1998年的8.5万亿增长到了2017年的82万亿,在20年内增长了近乎10倍。20年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整体上升,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2)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对数额分析。
从1998到201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波动上升,由1998年的13%达到了2017年的25%。
美国2017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04%,我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5%,一般说来,倾向于集权的国家该占比要高,倾向于联邦制的国家该占比要低,我国属于倾向于集权的国家,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两国的占比本应有差距,但目前两国占比的差距很小,所以,我国可以适当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007年财政收支科目实施了较大改革,特别是财政支出项目口径发生了变化,与往年数据不可比,因此财政支出结构从2007年的数据开始分析。
(1)消费性支出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性支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支出:
第一,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按改革后的新分类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交。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2]。该支出近11年内绝对数额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12215.68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29493.3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4%下降到了2017年的14%,占GDP的比重也有所下降。行政管理支出,其绝对规模的增长有其必然性,但其相对规模应该下降。
虽然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相对数有所下降,但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还是过高。2016年度,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印度尼西亚为8.4%,美国为3.4%,新西兰为5%,俄罗斯为8.8%,我国为14.01%,可见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占比过高。
第二,国防支出。我国的国防支出的支出项目主要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国防支出,绝对额从2007年的3554.91亿增长到了2017年的10432.37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7.14%下降到了5.14%,占GDP比重从1.32%下降到了1.27%左右。两个比重趋势相同。
相比世界平均水平来说,我国的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略低。2016年度,国防支出占GDP的占比,印度尼西亚为1.1%,美国为3.2%,俄罗斯为2.3%,南非为1.3%。所以我国该项占比有待提高。
第三,科教文卫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从2007年到2017年科教文卫支出绝对额从12146.62亿元增长到了55262.6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24.4%增长到了2017年的27.21%,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4.5%上升到2017年的6.89%。两个比重趋势相同。
虽然,我国的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提高,投入力度也在加大,但是相比其他国家还存在差距。
(2)投资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交通运输支出和农林水支出,都属于基础设施投资,二者加起来在2017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14.66%。相比其他国家,我国该项支出水平有待提高[2]。
交通运输支出绝对数额从2007年的1915.38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10673.9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波动上升,交通运输支出占GDP的比重波动上升。交通运输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
交通运输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国家的生产有影响,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11]。我国财政交通运输支出绝对规模,相对规模都有所增长,但存在着该支出分布区域不合理,该支出资金浪费等问题。
近11年来的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是不断增长的,从2007年的3404.70亿元,到2017年的19088.9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6.84%到2017年的9.4%,占GDP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要想促进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就要切实注重农业的发展[12]。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实现取决于农业投入各要素的配置效率[13]。该支出有以下问题:第一是投入资金的规模有待提升,第二是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不合理。
(3)社会转移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社会保障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额在不断增长,从2007年的5447.16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24611.6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的10.94%,上升到了2017年的12.12%;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2.02%上涨到了2017年的2.92%。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占GDP的比重都是呈上升趋势的。
2016年,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俄罗斯为15%,乌克兰为17.9%,我国约为11%,相比之下略低。
实施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市场失灵、调节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可以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不足,比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解决免费搭车等问题。
由以上研究可以得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都还存在问题,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