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双,张亚强
(1.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2.商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就是人才缺乏问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三农”工作队伍,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1]。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高校开展涉农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从在校大学生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三农”工作者,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此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学术界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也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对于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评价模式、教育内容等做了相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农林院校和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没有联系到全国所有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仅有少量研究结合了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乡村战略的涉农创新创业人才仍是当前学术界必须面临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指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这个核心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明确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队伍指导“三农”、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开展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中增加“三农”元素,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乡”意识和“人民”情怀,而且能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履行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高校要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农村创新创业型人才[3]。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加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涉农创业就业,引导大学生用良好的身心状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其涉农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设置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契合度,针对性地培育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型人才,根据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素质。三是培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涉农创新创业管理知识、涉农创新创业投资知识等,培育涉农创新创业精神。四是积极参加涉农创新创业实践,发挥大学生智力优势和专业水平,通过涉农创新创业实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通过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大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解决经济发展中农业的短板问题,集中体现“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人民是富于梦想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的民族。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富于梦想、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坚持和弘扬劳动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明确了劳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突出作用。我们正朝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劳动素质怎样,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必须把新时代劳动育人思想融入大学生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当中,以劳树德、以劳促学、以劳增智、以劳强体,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习近平常勉励青年学生要勤于劳动,通过劳动锻炼自己。他告诫青年学生:“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5]通过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群众的为民情怀。以乡村振兴系列实践为抓手开展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砥砺意志,磨砺素质,增强本领,树立服务乡村发展观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之中。结合劳动教育,使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扎根田野,“真刀真枪”参与社会实践,建设乡村振兴,通过劳动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学生结合专业实践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
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大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不平衡发展的局面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大学生开展涉农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同时又可以通过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检验大学生的真实本领。
通过开设涉农方向的课程,打造农业研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应该多元化、多样化,并积极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关注三农四化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在乡村实地观摩考察,现场教育教学,让学生不仅做知识的倾听者,更要做能力的运用者,实际操作的实践者,弥补大学生在校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践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成长进步。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劳作,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建功行动,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从制度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做了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国家先后出台了10余份直接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文件,指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指出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在创业就业方面,指出要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此外,中央各部委、各省市也出台了一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农村创业就业。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涉农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创业就业帮扶措施,如北京市、湖北省、陕西省等地提出了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
关于高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高校开展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及保障措施,对我国高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堂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是诸多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举措[6]。2015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和以“三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根据教育的文件精神,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配套实施方案。各高校也纷纷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将专业课教育和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融合。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基本上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而很好地发挥了课堂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效推动了高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衔接,提高了“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怎么样,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发展,大学生通过参与到竞赛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全国高校系统认真组织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客中国”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竞赛活动。此外,为更有效地对接创新创业项目,部分省、市也推出了创新创业赛事,如“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广东”大赛等。在这系列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也专门开设了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代表的涉农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在竞赛中重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带动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量,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实践活动的举办,推动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创新创业平台,是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大学生整合资源并将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实际转化的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对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效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申报首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通知》,鼓励和支持在全国建设国家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截止2018年,全国先后建立了100多家国家级青年创业示范园,这为青年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习、提升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随之,各地各高校创建了一批以创新俱乐部、创业咖啡、创新工场为代表的创客空间。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团中央等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规划或组建起了一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围绕国家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创新创业联盟纷纷成立。目前,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全方位布局,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主体的协调推进、协同育人合力基本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是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项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重振家园的新任务,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这对我国当时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毛泽东从实践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走知识分子学习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认为,知识分子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要通过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实际工作中将所学的片面的知识变成比较完全的知识。
1965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指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尝试着“搞工业、农业、商业”,不仅要“下农村”,还要“下商店,下连队”[7]。他要求知识青年向人民群众学习,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的这些理论观点和实践思想,是我国开展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萌芽,为后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的新乐章。思想的解放、社会环境的安定、党的中心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突破性的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素养产生了新的要求,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内生动力。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8]。党的十二大报告还专门对创造、创新、创业作了新的阐释,表明党和国家对人才质量的主张和导向,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学界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在研讨中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创造、创新、创业相关的行业性、全国性协会相继成立,助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教育实验和项目在部分省、市、县和高校推进,如在教育部指导下的“五省一市联合革新项目”、四川省“合川生活教育整体实验”等,为更大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经验。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高校课堂教学,学生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在高校跨校开展,为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校课堂开了先例,为其融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了创造性的尝试。
1998—2012年这个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推进落实,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逐渐在各大高校形成共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9]。1998年,江泽民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校庆上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0]。指出高等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此后教育界开始探索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合开展,逐渐汇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为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创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在文件标题首次使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具有开创性意义。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以文件为保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法规,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二是以点带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设立了100个创新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渗透专业之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探索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有力推动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四是以课堂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突出“理论—实践—实战”教育模式[11]。这一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从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还是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活动形成、政府主导设立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五化”。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体系化。期间,中央和地方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仅2015年以国家名义发布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就有5份之多。201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3份相关文件,各省、市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了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细则,从文件涵盖的内容看,可谓全覆盖。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规范化。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算学分,且开发了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通识课教育有机融合。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立体化。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各类高校参加的“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大赛,也有各地组织的、所在地区高校参加的诸如“创业在上海”“创客广东”“青桐汇”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既有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也有行业、企业组织的。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多样化。既有政府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而设置的“示范区”“示范校”,也有企业为引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而设置的“创新工场”“孵化器”,也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设置的“创业咖啡”“创业空间”等。五是协同育人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由初期市场需求、政府主导演变成现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一体化。政府给予政策保障,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解化平台和场所,学校既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验场地,为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2-13]。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内化为高校育人的实际行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逐渐深度融合,高校、企业正在涌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高校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