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宝 图/金卫星
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堍,顶部有着高大钟楼、两组艺术雕像和“人民邮电”字样的上海邮政大楼很难不引人瞩目,上海邮政博物馆正坐落其中。这座1924年建成启用的雄伟建筑曾被列为“上海十大建筑”之一,巨大的旋转楼梯、黑白的马赛克地坪、享有美名的“远东第一大厅”……置身其中仿佛漫步于岁月的长廊,一幕幕邮政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在上海,几乎每一幢老建筑都有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讲不完的故事,上海邮政大楼也是如此。
1924年启用至今,邮政大楼已经历近百年的岁月,当时负责大楼设计的是英籍建筑师思九生。据资料,大楼建筑面积为25294平方米,属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平面呈“U”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基座采用花岗石筑砌,几个主立面围以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四楼屋顶东南转角处建一巴洛克风格的钟楼,自地面至钟楼塔顶的高度(不算旗杆)为51.16米。
对于不熟悉大楼的市民游客来说,钟楼顶部的艺术雕像是颇令人好奇的。事实上,这两组各三人的雕像可谓“各司其职”,一组象征铁路、海运及邮电通信等交通通信事业的活跃;另一组为罗马神话中的商神和爱神,寓意邮政通信为人们沟通情愫。
如今攀上邮政大楼顶楼极目远眺,外滩、陆家嘴美景尽收眼底,是极美的;但回溯大楼历史,其选址更多来自实用性考量。上世纪20年代的邮件主要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邮政大楼所在地址在与苏州河、黄浦江水路相接的同时,身后两条马路之隔即是当年承担主要陆路运输功能的老北站。这一占尽地理优势的位置,让邮件可以更迅速地被分拣、派发,提高效率。
1989年9月邮政大楼被列为上海近代优秀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其中上海邮政大楼被列入。
上海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邮政大楼也是邮政历史的见证者。
上海邮政工会副主席秦国敏告诉记者,大楼初建时应对业务是绰绰有余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场地面积就渐渐局促起来。为了满足业务需要,二楼的“远东第一厅”等场地都曾搭起了阁楼供办公使用,巅峰时期整幢大楼可谓精密而超负荷地运转着。
这些年,随着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邮政大楼的邮件转运等功能逐渐迁出。直至1999年邮电分营后,邮政大楼被划归为邮政系统,对大楼的修复工作提上日程。
上海邮政博物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记载了上海邮政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以及革命先辈为新中国诞生作出的贡献;记录了先进劳模为邮政事业鞠躬尽瘁的业绩;陈列了各种邮用和邮运工具;介绍了邮政服务(业务)产品及其发展;展出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邮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整座博物馆堪称邮政职工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秦国敏介绍,整座博物馆布展几乎全部由邮政职工自己操办,特别是在邮政起源板块,一组生动有趣的连环画更是由一位邮政职工创作,将历史娓娓道来。
修旧如旧的邮政大楼是市民游客的拍照打卡胜地,也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基地、学习体验的乐园。记者走访发现,特别是周末,观展的市民家庭众多。
博物馆的入口设在二楼曾享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面积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内。这几乎是每个到访的观众都会拍照留影的地点。现营业大厅按原貌复原修缮,黑白的马赛克地坪、复古的灯具,柜台上的铜栅以及装饰过的石膏天花板等,融合了现代与经典,雄伟壮观、环境雅致。
在邮票与集邮展区内设有一个“珍邮馆”,面积150平方米,馆内温度常年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40%-55%、无紫外线照明,光源全部采用光纤,保证紫外线小于50勒克司。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存放在里面的那些富有传奇色彩、存世量稀少的罕品,它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史价值和不菲的经济价值。
博物馆以展品回溯历史,同样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在网络与科技展区,新的邮件处理中心模型、邮用设备、各式邮戳、智能信箱、色彩丰富来自世界各地的邮筒等展品琳琅满目。此外,观众们还能看见南极和北极的场景,在地球的南北极这样人迹罕至的“禁区”,也留下了上海邮政的绿色踪迹。同时该展区内还有RFID邮件自动分拣机微缩模型、互动邮政地图、上海邮政微电影等多媒体互动展项。
参观完博物馆二楼陈列主展区,观众可搭乘观光电梯来到位于一楼的中庭看看。该区域陈列着大清邮政马车、邮运汽车、火车等模型,深受青少年游客喜爱;如果时间有富余,还可在环幕影厅看场电影,此行便是堪称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