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锋 周瑞莎 李巧玲 李延斌 胡拖平
(中北大学 山西·太原 030051)
过去几十年,SCI论文一直是评价研究生论文质量高低的一把利器,也是评判研究生导师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SCI论文已成为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但是在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破除论文“SCI至上”。若干意见的发布并不是否定SCI论文的作用,而是要求我们降低对SCI论文的依赖和评价,不能总是追逐SCI论文的数量和指标,SCI这一单一的质量评价标准要转向多元的评价体系,这对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招,研究生质量培养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从2004年建立以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SCI论文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目前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生创新水平低;(2)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低;(3)过程性评价存在缺失。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内涵发展的脚步,基于此,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倡导内涵式发展战略布局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应是当前和今后确定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内涵发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研究生主体意识形态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视野开阔、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在每次上研究生课时,我都会提一个问卷式问题:研究生三年规划。每一届结果会有所变化,但是总体趋势一样,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研究生的目标不清晰,不愿意从事枯燥、孤独的研究工作,更多想的是凭借研究生学历改变自身的处境。理论上研究生教育必须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但是研究生扩招和自身主动性的缺乏导致现在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研究生学历不代表知识和能力。要不断强化在研究生平台下,培养积极主动、慎独自律、刻苦努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
(2)优化导师聘任、评价制度,落实导师-学生双选机制,提升研究生导师质量。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俗语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现实情况显示导师对研究生未来的影响至关重要。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品质,意识形态,课题把握能力,论文修改水平,提供的实验场所,项目经费等各方面都会对研究生学业、成果、做事方式、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导师的师德、学术对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导师评价机制,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质量,为研究生质量提升提供坚强的后盾(图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第一动力,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研究方向的兴趣,落实导师-学生双选机制。
图1:导师评价方面
图2:课程和课题有机结合
(3)优化研究生课程的规模、布局和学科结构,促进研究生课程结构质量与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研究生应该具有多元性、适用性、可选择性,让学生从这些课程找到适合自己、利于课题的课程,让这些课程知识服务或指导将来的学术研究或课题研究(图2),而不是为了拿几个学分而去选课,反过来讲,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始,又能深入的理解原来所学知识。不要让研究生课程流于形式,变成了“水课”聚集地。
(4)注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推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素养”与“知识”的差别就在于“方法之知”与“内容之知”。要逐渐摒弃了传统、单一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学术能力养成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知意识,创新意识及合理的批判评价意识。要逐渐的推动被动创新变主动创新,让研究生能大胆、合理地实验自己的想法。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术研究创新,对学术前沿领域具有创造性、探索性、交叉性、自主性的研究;应用技术创新,注重应用,结合实际,利用现有技术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所面临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知识、技术的创新式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文凭、低档次的文章。
图3
(5)结合定性评估与定期评估,更要注重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过程性量化、监测评估体系。学校、学院、课题组都会对研究生进行定期、定量评估,从学科前沿、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要求、基本规范、品德修养、论文盲审、论文重复率等方面对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指标化的规定。但针对研究生学习、研究投入、就读体验、工作满意度等指标体系仍然没有建立,相应的过程性评价没有体现。通过研究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体系,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研究生知识储备、创新精神、学术水平、心理的成长过程,便于我们及时指导、鼓励、帮助学生。通过后续评价体系,我们能很好的了解研究生对学校生活、课题、导师、工作的满意度并及时地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也有利于我们对导师评价、课题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指导(如图3)。
(6)研究生主体多元化的协调发展。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张,对研究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精湛、高超的学术水平,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研究生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去锻炼、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学术素养、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元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生意识形态、导师优化、课程优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性评价的建立、多元化发展等方面阐述内涵发展的思路,希望这些建议能有助于推动研究生质量培养水平的提高。当然,想有效地提高学校研究生质量,既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有利支持,还需要学校和学院制定细致、适合、人性化的制度,更需要导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理解、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