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波,李乐乐,石琳琳,任燕燕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具有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堆积,上皮组织萎缩的病理特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且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1]。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纤维化,僵硬、失去弹性,严重者可造成张口、舌运动受限等。黏膜下病变为不可逆性纤维性改变,目前尚无逆转治疗方案,补充叶酸等维生素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高压氧可改善血液循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一定的疗效[2]。笔者在对高压氧联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2013年3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诊断标准,且符合(1)初诊,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2)口腔黏膜僵硬、张口受限,口内检查见颊部及腭部黏膜苍白或灰白病损;(3)无严重的原发性系统疾病以及硬皮病、口腔白斑、白色角化病等口腔黏膜疾病;(4)女性患者非妊娠或哺乳期。
参照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44例)和高压氧组(42例),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对照组。采用叶酸、烟酰胺片、维生素A、维生素C片、维生素E胶丸等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疗程3个月。(2)高压氧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YC2200J-X型多人空气加压舱(烟台冰轮高压氧舱公司)治疗,压力0.2 Mpa,氧舱浓度为75%,吸氧时间60 min。1次/d,共计20次。
1.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①显效:张口度改善10 mm以上,口腔黏膜白色病损、僵硬感显著减轻或消失;②好转:张口度增加10 mm以内,口腔黏膜症状部分好转;③无效:张口度无改善,口腔黏膜症状无明显好转[3]。 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E钙粘素表达。分别于治疗前后,镊子夹取患者口腔黏膜组织,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芯片上进行E-钙粘素染色。鼠抗人E-cad和SP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的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E-钙粘素表达强度的半定量分类参照Ropponen等[4]介绍的方法。在目镜中装入100目测微网格(奥林巴斯),400×镜下,每个点阵计数1000个细胞,计算E-钙粘素阳性细胞百分比。
治疗3个月后,高压氧组有效率为85.7%,其中显效15例,好转21例,无效6例;而对照组有效率为52.3%,其中显效8例,好转15例,无效21例。
治疗前两组口腔黏膜E钙粘素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高压氧组 E钙粘素表达阳性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口腔黏膜E钙粘素表达阳性率比较(%)
目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补充维生素、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局部注射,对张口受限患者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或手术切除纤维条索等方法,但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5]。
高压氧对微循环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周围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冠心病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主要是由于成纤维细胞的激活与胶原降解平衡受到了破坏所导致[1]。既往报道显示,高压氧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同时诱导其凋亡,进而阻止了成纤维细胞的活化。高压氧治疗可改善微循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改善局部缺血缺氧,使口腔黏膜变红润,瘢痕软化,进而改善临床症状[6]。该研究中,接受高压氧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者。
钙粘素家族是一组单跨膜糖蛋白分子,在参与形成和维护正常的细胞间连接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纤维化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起到了将上皮细胞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参与纤维化过程。在该研究中,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口腔黏膜E钙粘素表达显著增加,究其原因,缺氧可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而高压氧可提高组织内的氧含量,进而抑制该过程,对E钙粘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但具体调控过程和调控因子尚未完全清楚。
综上所述,高压氧联合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提高E钙粘素表达,提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该研究对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机制分析不深入,且纳入病例有限、随访时间不足,有待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