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市级电视台如何创新摄制纪录片

2020-02-25 09:10韩颖
记者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资阳川剧纪录片

文 韩颖

早在2010年、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两次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新闻出版总局为加快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表彰奖励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人才及制作、播出机构,连续出台面向全国开展优秀国产纪录片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审工作等有关政策,使国产纪录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处于三级媒体的资阳广播电视台在人、财、物等诸多因素限制的情况下,是如何抓住发展的契机,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创新纪录片发展之路的呢?

一、破除困惑、深化认识

在中央国家有关纪录中政策的推动下,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纷纷开播纪录片频道栏目,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的播出平台格局。然而,中央省级电视台凭借其强大雄厚的资金、高档次设备、覆盖传播的广泛都给地级电视台以无形大的压力、冲击,使地方电视台的领导人员处于困惑的境地,完全没有勇气和能力推进纪录片领域,主要体现在:

(一)重视力度不够,发展思路不明确

没有把纪录片的摄制放在事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对纪录片产业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充分认识到纪录片产业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认为纪录片是中央、省台的专利,而对于地方台只是“风花雪月”,得不到市级领导的重视;只有财力、人力投入大而经济产出收入少,因此纪录片发展还不足以纳入电视台自身发展的规划,在团队组织、设备购置、政策支持、营销推广、传播渠道等方面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制作经费不足,侧重小成本制作

电视台纪录片的资金基本来自资阳电视台内部资金,而社会或财政资金对纪录片则没有市场认知度。同时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除了选点上好以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投入市场后收效不大,所以为了降低拍摄制作,尽量减少省外、市外的长途拍摄,更多的则侧重在本市拍摄容易拍摄、操作成本小的纪录片,而导致地方电视台纪录片选题的狭隘,而无市场竞争力。

(三)市场运作范围小,传播推广渠道单一

由于资阳电视台覆盖传播范围的限制,加上体制机制不活,对于纪录片面向市场的策划、制作、营销能力缺乏,决策层没有重视发展革新的规划,导致与省内外的媒体机构相应的交流,脱离了市场发展轨道,失去了纪录片的商业运作,成了本台的自娱自乐节目,背离了融媒体下因融而生,因融而大,因融而强,因融而发,实现利润增值的媒体整体发展优势。上述各种因素极大地遏制了地方台纪录片的发展。为了破这些困惑,深化对纪录片拍摄的认识,资阳电视台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组织学习中央国家、省有关开展纪录片拍摄制作的文件、政策、要求,组织人员到省、市台学习;二是争取财政、社会对拍摄纪录片的支持;三是拍摄制作题材大、内容大、特色突出有竞争力的大型纪录片。

二、走出地方台纪录片的创新之路

(一)上下联动,争取地方政策和相关部门支持,实现双轮驱动

资阳电视台为了在纪录片领域有所突破,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们将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每年拿出的1000多万元纪录片扶持资金,重奖优秀国产纪录片和优秀创作人才,制作播出机构的相关政策,系统地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国家宏观和政策资金的支持。

一是台里成立纪录片创作团队完善纪录片创作机制,争取财政实行扶优扶强的管理机构,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在台内实施奖励政策的同时,在人员、设备、经费、后勤等各方面全力保障支持纪录片的拍摄,真正实现国家台的上下联动,保证纪录片拍摄的计划实施。

二是结合本市特色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拍摄高质量的纪录片。2017年、2018年资阳广播电视台与资阳市文广新局联合策划了系列纪录片《记忆资阳——资阳非遗》。通过对资阳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展示及保护记录,让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在人们记忆中留存。该系列纪录片历经两年,总共拍摄了24期,用自己独创的方式挖掘和寻找专属于资阳的文化非遗符号,用电视的记录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到资阳各地,发现具有文化底蕴的民间代表符号,同时将这些有内涵、有意义、有群众基础的文化名片在新媒体上播出推广到国内外,从而起到发现文化、打造文化、推广文化、提高资阳知名度的目的。2018年资阳电视台又争得资阳方志办的支持,策划拍摄了关于资阳地下党的纪录片《传扬》。该纪录片通过各新媒体平台,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四川国际频道等播出后,受到各界的好评,由此一些单位主动给予电视台支持,继续计划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策划拍摄关于反映资阳地下党的纪录片。

(二)突出地域特色,增强竞争力

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与中央、省级媒体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制作等各方面都有一定距离。因而,地方电视台只有抓住地域独特优势,在题材内容上做到国际化的同时,更注重本土化的挖掘,拍摄制作本土特色,彰显本土文化,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资阳河”川剧流派作为川剧四大流派之一,最早兴起于资阳,流经岁月的沧桑,沉淀出川剧四大流派的底蕴,高亢清亮的高腔萦绕着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它娇艳绽放,宛如川剧梨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然而,时光悠悠,在时代的大潮中,这朵历经风雨的奇葩逐渐凋零,逐渐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

2017年资阳广播电视台以“资阳河”流派中的三位老艺人为线索,将镜头对准了93岁高龄,“资阳河”流派“活化石”人物——朱俊臣;一直坚守川剧传承人——张绍军;自费筹款坚持三十年川剧庙会演出的陈建国。通过一年的跟踪拍摄,300多个日夜的经历见证,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守“河”》于2019年通过四川省的选拔推送,再经过国家广电的评比,最终入选2019年度第一季度全国优秀纪录片。同时资阳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反映寻找即将消失的非遗文化,重拾非遗的纪录片《拾遗人》获得了“2019年人文中国第八季——《我和我的祖国》优秀长篇作品”殊荣。

(三)开展多元渠道,增强市场运作能力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台不能闭门造车、单一化运营,而需要开展多元化渠道进行推广,基于纪录片在运作上的特殊性,资阳电视台在管理方式上有别于新闻的运作管理方式。一是借助互联网搭建交易平台,拓宽纪录片交易渠道,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整合资源,建立纪录片栏目化建设,让纪录片制作与销售结合起来,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打造纪录片专业化人才队伍

纪录片创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所以要创作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好的更加专业化的创作人才做支撑。资阳电视台针对原来纪录片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制作时不规范、随意性大;纪实性不够,存在过度人为摄拍痕迹,制作技术不过关等问题,采取三条措施,打造一支拍摄纪录片的专业队伍。

一是成立纪录片拍摄专业团队。二是要系统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专家进来,理论与实战并存的“练兵”等方法,对人员进行纪录片制作规律,表现艺术形式,以及采拍、创作意识、剪辑、提炼、结构以及经营运作等策划专业知识培训。三是对调适、资金进行保障,进行奖惩兑现等。

猜你喜欢
资阳川剧纪录片
对川剧传承及其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思考
《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打造资阳第一城市文化读本 代言资阳城市文化点点滴滴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资阳美食文化》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学川剧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驰骋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