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岳州窑陶瓷中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研究

2020-02-24 02:47廖婧唯
收藏与投资 2020年10期

摘要:地处岳阳市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的岳州窑,作为中国最早烧制青瓷的千年窑口,其所孕育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这之中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最甚,同根不同枝的儒道文化,在其长久的发展之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种互为补足的深刻关系。本文立足于此,将进一步揭示儒道互补文化对岳州窑美学形成的影响,探究岳州窑的美学思想与特色。

关键词:岳州窑;儒道文化;儒道美学思想互补

一、儒道美学思想互补的理论结构

首先,就审美功能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群体性为出发点,推崇把政治教化放在首位的功利主义美学。老子和庄子则极力否定审美的功利性及实用价值,认为追求个体性的精神自由才是审美的功能。可审美活动往往是在某种功利目的的引导下,升华为超功利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这一点上,儒家功利美学存在很大的缺陷,而道家的虚无美学恰好是对儒家功利美学的补充。

其次,两家在审美认知上也极为不同,先秦儒家以道德为准绳、以善为美、以充实为美,属于理性主义范畴。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来,审美不是一种理性的判断,而是一种非理性的感性认识。审美是一个认知过程,任何片面都不可能解释审美的全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因此,儒道两家的美学也必然要走向互补的道路。

再次,在审美心理上,儒家提出“言以足志”,而道家认为“无言无意”“得意而忘言”。前者强调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类似男性的阳刚,言与象的目的是要表达志与意。后者则体现出一种隐逸精神,类似女性的阴柔,因此二者在审美心理上产生了阴与阳的互补。

最后,在审美趣味中,儒家重人工雕琢之美,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他们以礼乐为外饰的审美趣味。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以礼义压制情性的教育观念,往往过分突出了人为特点而掩饰了真性情的表露。道家则不然,其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素朴之美,提倡任性天真,反对矫情饰貌,这正好弥补了儒家之不足。

二、自然与人工互补的岳州窑之美

众所周知,岳州窑的瓷器以青瓷闻名,其伴有纤毫之裂细小开片的状态,抑或是如泪滴般流釉的形态。从釉色上而言,岳州窑的青釉有着诸多不同的色相,且大多色相以大自然为蓝本,如豆青色与虾青色是工匠们参照了绿豆与鲜虾的色泽进行调配而得。岳州窑如玻璃质感般细碎开片的自然形态则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当地人往窑里加入了烧尽的草木灰,另外流釉的工艺也是在烧制过程中釉的熔点降低所致。简而言之,虽然对于调和釉料、上釉、烧制等工艺,人们可从大自然中得到些许启示,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完全控制釉最后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因为这其中既包涵了自然因素,也囊括了人为因素,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除此之外,在岳州窑的造型特色中,仿生手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仿生不同于仿真,如果说仿真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衷之情的话,那仿生手法则是人们在人化的自然中所流露出的对人类本质力量的需要,是追求自然美与追求人性美的结合。即在模拟自然之物的形态时,充分考虑人类的需求,实现自然形态与人性需求的高度统一。例如湘阴窑莲花纹器座(图1),这件器皿的造型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但奇怪的是,该莲花的自然形态是朝下而并非朝上。莲花的造型之所以倒置,是因为其器皿的上半部分需要承重,莲花正放时与地平面的接触面积较少,不能够对上半部分结构形成有力的支撑,因此工匠们才选用倒置的方式。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岳州窑的青釉莲瓣烛台(图2)的样式。

三、感性与理性互补的岳州窑之美

岳州窑出土的众多瓷器中有一件瓷器显得格外特别,便是这件湘阴出土隋唐时期青釉刻字碟(图3)。因在岳州窑的瓷器之中绝大部分装饰纹样是由各种花卉植物、几何纹样、人物形象等构成,所以这件由文字组成的纹饰才显得与众不同。但这件瓷器上的文字不只是独立的个体纹饰,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性因素,刻有“市朝非我志,山水得余情。琴逐啼鸟?,酒共落花倾”的诗句。毫无疑问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文人欲归隐还乡、醉饮山川的心境。相比图案而言,文字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缘情、传递人内心的思绪。也正因老百姓能够把自己内心感性的情绪因素以诗句的方式呈现在瓷器的装饰上,才会形成这种借文载道、文纹合一的表现手法。该形式也长久地影响着后来长沙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虽是借由诗句这种感性的表达形式进行纹饰上的创作,可岳州窑的工匠们也不敢有所懈怠。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这首诗句在整体的布局上以小格方块字体为基本单位,井然有序地呈环形依次排开,围绕在瓷碟的内部。如此一来,整首诗句才能以较有章法、秩序的姿态成为瓷器的纹饰,而这也是岳州窑纹饰装饰的一大艺术特色。无论是文字装饰还是其他形式的纹样,岳州窑的纹饰在瓶、壶、罐类器物中主要布局在它的腹部与颈部位置,成带状装饰,有着凸显局部的特点。这样讲究的布局章法是经由人反复理性思索之后诞生的,其背后所显示的是讲“规矩”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一种克己复礼的文化意识形态。

四、求功与非功互补的岳州窑之美

千年窑火的岳州窑,经历了无人问津的初创时期、为皇家服务的官窑之鼎盛时期,随后,在改朝换代的风雨中、在世态炎凉的情形下,成为甘愿为老百姓服务的平窑。先为百姓所用,后为皇家所用,最后又回归到百姓身上,岳州窑历经了由求功到非功的旅程。

在这漫长的发展之中,岳州窑也俨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倾向,既注重发挥事物功能性的一面,又注重事物审美性的一面。在此,功能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儒家学说的功利性思想,而审美性则是指事物造型中所传递出的意境趣味,这里等同于道家学说中非功利性的精神层面。例如岳州窑的鸡首壶(图4)与岳州窑褐釉牛首杯(图5),其中张开嘴做打鸣状的鸡首充当着壶流口,反之闭嘴的鸡首只有装饰功能。牛首三角形的造型与它所处的底部位置,无疑显现的是其增加器皿基座稳定的功能。简而言之,这两件器物的雞首与牛首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位置而言,均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属性。但倘若人们能够摆脱器物的实用功能,以宏观的角度观察器皿,其整体造型中所传递出的言外之境也能够为人所知。正如岳州窑鹦鹉杯(图6)所示,一只鹦鹉怡然自得,双翅倚靠着杯子的边缘,一只爪高高抬起。在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自然会使得受众作一系列有趣的联想,如该鹦鹉就像人一般泡澡、在窝里伸懒腰等。这种有趣的联想实则是人们所感受到器皿造型中所表达出的审美意境层面。

五、结语

儒道美学互补的思想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岳州窑美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既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审美风尚的追求与包容,也展现了湖湘人民的创造精神与创造力,更表达了岳州窑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文化交融的今天,借古开今成为人类文化延续发展的首选之路。无论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岳州窑还是儒道思想,均值得人们永无止境地钻研与学习。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但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

廖婧唯

1990年生,女,汉族,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岳州窑陶瓷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A09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儒道互补向度下的岳州窑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JD35。

参考文献

[1]张文勋.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J].中国文化研究,2008(03):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