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淼
摘要:文物是记录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有效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可以充分激发文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文物的基本价值。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相对较为复杂,首先需要针对文物材质的特征,深入分析材料性质的变化规律,其次使用多种先进工艺和技术,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养和维护,最后能够进一步利用,发挥文物的精神文化价值。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基层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利用;精神文化价值
文物记载着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变革过程,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更是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见证者。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是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工作,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文物造成破坏。基层文物工作者始终奋斗在文化工作的一线,需要承担辖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利用以及研究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责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基层文物保护中的问题最为严峻。矛盾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效率和质量,并延伸发展出一系列全新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基层文博单位受体制、经费等多方面的影响,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正因如此,基层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
一、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
(一)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的关系
文物自身的属性和特征说明了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某种角度来看,文物源自古代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源,一般是诞生时期的社会反映和写照,且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文物的种类、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不仅涵盖了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礼仪风俗,也是对古代社会工艺美术、制作技术的一种反映,是不同时期人民群众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文物本身就是历史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为显著。因此,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新时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利用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保护工作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发掘文物的利用价值。目前的文物利用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在多种场合下通过欣赏、了解文物来认识历史。由此可见,文物保护与利用具有价值协同性和持续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而后者则是实现保护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1]。
(二)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的意义
文物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录形式,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有效的文物保护和利用能够进一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文物保护和利用还能够为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有利于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建设[2]。
二、基层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一)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从基层文物工作队伍的建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员结构复杂。多数基层文物工作队伍的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研究人才、宣传与利用人才。现有的人员配置不足以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这也直接对文物保护与利用造成了负面影响。二是队伍老龄化。多数从事基层文物工作的人员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且在体制因素的影响之下,工作队伍的更新换代频率较低,主要以稳定的人员更替速度进行人才结构优化,年轻群体缺少工作机会。三是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在工作体制因素和队伍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之下,多数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缺少高校深造的经历。四是业务能力水平低。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情况,主要分为就业前的受教育情况和就业后的受教育情况。从就业前角度来看,多数从业人员缺少高校受教育经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占比较少。在就业之后,基层文物工作队伍长期缺少系统的文物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且在工作因素的影响之下,多数工作人员缺少外出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基层文物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使命,这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层文物工作者不仅要对工作保持高度热情,乐于在工作过程中发扬奉献精神,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判断能力。基层文物工作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丰富人才培养途径。
(二)工作环境与社会发展脱节
从工作环境角度来看,部分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办公条件、硬件设施较为简陋,经费预算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信设施,甚至出现文物库藏条件、安全设施与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的情况。在工作环境存在明显弊端的情况下,各项基础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无法顺利开展[3]。
(三)机构和体制问题
从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所享受到的支持力度。在多数情况下,基层文物管理单位负责的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属于“一揽子挑”的任务形式,且在地方缺乏综合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体系的情况下,原本不属于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工作也成为其基本的工作职能和任务,如考古、研究、钻探、博物馆职能等,这也意味着基层文物管理单位往往需要承担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等多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文物调查、资料整理、田野文物保护、地下文物钻探、文物遗址抢救性发掘、馆藏文物保护等。在庞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此外,多数工作任务具有周期性特征,且主要的工作場所在户外,缺乏资金保障,各项工作难以有序进行。从机构体制的角度来看,基层文物管理单位往往属于二级机构的范畴。尽管国家针对基层文物保护及利用工作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但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国家级的财政支持较少,多数情况下需要依赖地方财政。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基层文物管理单位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多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弊端,这也直接对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造成了限制[4]。
(四)经费短缺
在现有管理体制的约束之下,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经费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级财政支持,一般为每年发放一次,且以区域为单位进行发放,真正发放到基层单位的资金数额较小。二是地方财政支持。基层文物管理单位日常经营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支出项目当中,一般是在前一年提出,由地方政府审核后决定下一年度的具体经费数额。地方财政是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地方财政状况以及高层领导支持力度的影响,各个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三是文物利用营收。多数基层博物馆属于公益性质,即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并不具备盈利能力,仅有部分大中型博物馆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从整体来看,多数地方政府对于文物保护及利用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经费短缺,多数情况下所提供的经费数额仅能够用于支付工资,不足以开展其他的活动。首先,在经费严重不足的影响之下,多数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无法落实保护文物的基本职能,尤其是对田野文物的保护效果较差。其次,在经费不足的影响之下,由基层文物管理单位建立的业余保护组织无法有效开展各项活动,同时也影响了业余保护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导致业余保护组织停留在形式层面,无法在实践中发挥价值和作用。最后,经费的短缺导致流散在民间的文物无法及时回收,对有价值的文物无法进一步调查研究或保护,文物流失问题严重[5]。
(五)宣传力度不足
《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基层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承担文物保护宣传责任,强化地方人民群众对于文物的认识和保护态度,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格局,同时可以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文物的现象。在经费短缺的影响之下,宣传力度不足俨然成为一大问题,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在未经文物勘探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开展工程施工、文物保护场所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无法有效打击文物犯罪等一系列问题[6]。
三、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
文物属于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并不仅是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其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层文物管理单位需要深刻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基层文物管理单位需要注重线下宣传与线上宣传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网络宣传视为主要的渠道,并进一步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切实提高宣传效果,强化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发挥基层文博单位的作用
在大力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逐步加强了基层文博场所的建设工作。文博场所具有文物收藏、陈列、研究、保护以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职能,不仅可以被视为文物保护的主要场所,也能够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基层文物管理单位应主动探索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新形势,拉近文物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博单位的教育和宣传职能,普及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观念。
(三)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也能够进一步创造经济价值。当代社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基本发展理念,基层文物管理单位需要尝试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文物资源、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在文旅结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文物管理部门的方针政策,即基层文物管理单位需要具有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合理使用文物。此外,旅游单位及部门需要重视文物资源的利用,对文物资源负责,不能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物资源的保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文物资源发展周边商业,不断提高文物资源的创收能力[7]。
(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在传统的文物利用体系当中,主要以展品的形式利用文物,整体利用效率较低。为了实现文物资源的充分利用,基层文物保护单位要丰富文物展出形式,将线下展出与线上虚拟展出相结合,不断拓宽文物资源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物资源的价值和魅力。此外,基层文物保护单位还可以结合文物特征开展创意性设计和开发,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售卖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扩大文物资源的影响力,丰富基层文物管理部门的创收方式。
(五)建立文博信息数据库
为推动文物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基层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结合文物资源特征建立文博信息数据库,采集各类文物的详细信息,通过图像、图片以及三维立体模型的形式进行描述,并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在文博信息数据库的支持之下,各地的文物信息资源得到高度整合,文物研究工作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各项文物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结语
综合来看,文物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任务。文物管理单位需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挖掘文物资源背后的潜在价值,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并进一步反馈给文物保护环节,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静.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及利用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6):282.
[2]王晓红.谈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4(5):404-405.
[3]骆黎萍.谈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3,21(1):187-188.
[4]周泽丹.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58-159.
[5]刘晋冀.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48-149.
[6]王忠山.浅谈文物保护与利用[J].黑龙江史志,2009(1):97.
[7]韩淑青.谈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3(16):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