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对话及其作用

2020-02-24 06:53袁子淼
科技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罪与罚

袁子淼

摘要: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研究中,20世纪初的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陀式作品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话机制和复调理论,成为陀式小说的新标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为例,以对话机制为理论支撑,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作品对话和复调的艺术体现及作用。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理论;《罪与罚》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而作为作品的第一主人公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其复杂、丰富的人物话语及与他人的对话几乎贯穿了整部作品,在作品的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论述。

一、人物对话体现作者创作的全新立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的《罪与罚》中,作者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作者立场。

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进入警察分局与波尔菲里谈起拿起杀人案时的内心独白中便展现出了这一特点,在这里,词句是双声的,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两个声音在争辩。在“你不过想使我慌乱,想预先刺激我,在这样的状态中压倒我,不过你错了,你办不到,办不到!”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尔菲里的想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招认的企图附着在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意识里。对话渗透到每个词句中,激起两种声音的斗争和交替。这是微型对话。这种微型对话可以使营造一种紧张气氛;还可以体现出人物的独立性与未完成性,因为人物绝对不会被盖棺定论地下断语,也就是“一个人的身上总有某种东西,只有他本人在自由的自我意识和议论中才能揭示出来,却无法对之背靠背地下一个外在的结论”。[1]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现代膨胀的主体的回应,不是形式的终结,而是新形式的创造:复调小说。陀氏真实采用复调小说这一新立场,回避了作者本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参与与情感态度的流露,这无疑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创新。

二、对话反映人物成长过程

(一)拉斯柯尔尼科夫对自己杀人理论的验证和反思

在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尼采看来,世界处在一个由生到灭,又由灭到生的永恒循环中,为避免陷入虚无,人类必须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有了“上帝已死”的言论和“超人理论”。而在《罪与罚》中,便出现了“某些人自认为自己是超人、可以跨越某种界限以坐上上帝的位子”的思想。在这种情況下,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杀人动机是:“人类社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凡人,一种是非凡的人。凡人会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们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碍。他们被称为伟人,他们被称为英雄”、“凡人可以跨越某条界限可以变成非凡的人”、“我想做凯撒,我想做拿破仑”。[2]拉斯柯尔尼科夫对放高利贷老太婆的谋杀无疑是对自己信奉的“超人理论”的一次实验,可是最终实验失败,理论破产,因为他在犯罪后甚至都不敢把赃物花出去,而是把它们压在石头下,他虚弱、错乱、困于梦境,这一切都表明他根本不是下一个拿破仑,而只是一个普通人。正如他最后说道:“我没有杀死她!是魔鬼杀死了她!我只杀死了我自己!”[3]

(二)拉斯柯尔尼科夫对是否要信仰上帝的思考

《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所以去自首,是因为:“他仅仅在这一点上服罪了:他失败了,所以他去自首了”。[4]而在自首并被流放后的一段时间,他的想法是:“要是命运能赐给他悔恨——一种撕心的、驱走睡眠的沉痛的悔恨——就好了!”[5]拉斯柯尔尼科夫始终觉得自己的一套杀人理论是没错的,作者其也并未真正正面地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进行辩驳,最后只呈现“拉斯柯尔尼科夫受到了爱的感化”这一情节。故事到这里也戛然而止。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拉斯柯尔尼科夫已决定从一个虚无主义者变为一个宗教信仰者。

总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话语表明,他的思想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发展。正如王尔德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总以自己的行为和议论使我们感到惊诧,并且他们内心始终保存着永恒的生命奥秘。”①

三、人物对话展现“地下人”的某些特性

普遍认为,《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以一个转折点,也预示了包括《罪与罚》在内的五部长篇小说。而《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某些性格特征确实显现出《地下室手记》中“地下人”的影子。在《地下室手记》中,“地下人”展现出了自私、利己、丑恶的一面,同时,他们不断地给自己下定义,又不断地自我坦白、自我否认,贬低自己,甚至从这种否认中获得乐趣,这其实是将最真实的人性揭示出来。而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也体现了这点。

《地下室手记》中的小文员,在被妓女丽莎撞见了自己和仆人争吵的场景后,认为自己“失了体面”,因此难以自控地将内心所有利己、丑恶的想法全部倾泻到无辜的丽莎身上。而拉斯柯尔尼科夫,只是因为内心不快而对自己至亲的妹妹挥舞了拳头并且将自己的不情愿的行为归于别人的爱,体现出了“地下人”的,甚至是人类本质上的自私、利己。

综上所述,《罪与罚》中人物的对话复杂且丰富,这种话语作为复调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作家创作时采取的全新立场;在人物塑造上,能呈现人物的成长过程,使人物更加立体;并借人物话语展现真实人性,也体现出“地下人”的某些特点。

注释:

①奥斯卡尔·王尔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人公们内在的不可完成性这一主要特点,做了正确的理解和说明。T·莫迪廖娃在自己的论著中谈到王尔德时说:“王尔德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艺术家的主要功绩,在于‘他从来不对自己的人物做出完全的解释。”依王尔德之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总以自己的行为和议论使我们感到惊诧,并且他们内心始终保存着永恒的生命奥秘”(论文集《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苏联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59年,第32页)。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刘虎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10:97.

[2]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鳞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49.

[3]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鳞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51.

[4]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鳞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453.

[5]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鳞译.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433.

猜你喜欢
罪与罚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明星逃税罪与罚
解脱与救赎
从《罪与罚》中的女性形象看作家的女性观和宗教观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浅析《罪与罚》中的犯罪、惩罚与救赎
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分析
浅谈“中介新娘”的堕落与救赎
10年“罪与罚”,宽恕那个偷走女儿的情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