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2020-02-24 06:57王钟的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男艺人西南联大人为

王钟的

2019年,台风“利奇马”自南向北,席卷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在灾难中,人们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了公共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位知名男艺人的做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议。2019年8月10日,他在微博中晒出了一段自己爬在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视频,表情夸张,动作搞笑。有人认为,他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公众注意出行安全,但也有人发现,当时地面积水不多,艺人没有避灾的需要。随后,该艺人删除了视频,但围绕自然灾害中幽默言行的讨论并未就此终止。

幽默是人类的天性,即便是在惨烈的灾难中,很多人依然习惯作出幽默的表达。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保持粲然一笑的能力,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从悲伤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投入灾后修复和建设。正因如此,在人类灾难史上,不管是无法预知和抗拒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动乱等人为灾难,始终存在一种以幽默对抗悲情的生存价值观。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災难中找到幽默的触发点。身处巨大悲伤之中,莫名的调侃,夸张的搞笑,可能是伤口上的一把盐。对于准确评估灾难影响而言,过度的幽默也可能造成干扰,消解救灾工作的严肃性。

那么,面对灾难,究竟应当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体恤灾情为根本,不能消遣他人的伤痛。正所谓,幽默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损失应保持高度敏锐和同理心。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化悲痛为力量为追求。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跑警报》,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躲避日军轰炸的情景。风声鹤唳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筚路蓝缕,竟然成了汪曾祺戏谑的材料。显然不是,文章结尾笔锋一转,似有千钧之力:(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在四十多年之后回顾这段经历,显然是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决心与意志。

人们如何认识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后形成了怎样的媒介环境。在这个人人都能参与媒介环境构建的年代,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被意外地放大,成为影响舆论场的热点。

一颦一笑总关情,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达,又如何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达,或是检验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尺。

(编辑:王莹)

猜你喜欢
男艺人西南联大人为
西南联大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山高人为峰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我可以性感,你不能扰乱!
山高人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