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似是而非”课火爆,专辨“伪科学

2020-02-24 06:5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伪科学谬误常识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驳斥一个伪科学,纠正误解,更是启发思考,树立科学精神,帮我们看清这个繁复而复杂的世界

2019年秋季新学期,“似是而非”课程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的课表上,立刻成了爆款。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多位教授,旨在以人们司空见惯和熟视不思的现象为例,阐述什么是“伪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本学期开设14讲。

在大学开设此类课程真的有必要Ⅱ马?事实上,学历与识别伪科学的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日前引起质疑的量子速读培训班,其学员家长就不乏高学历者。“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时常会有错误的认知,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本专业之外的一些争议时。”课程组织者、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楼红卫教授说。

在《似是而非》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了一个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楼红卫说,不论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是不是最多,都无法推断火灾时是不是应该往卫生间跑。

“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广泛存在于大量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之中。它们站不住脚,经不起争论,却让人印象深刻并难以抗拒。”如今,似是而非的“科学论断”层出不穷。“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公众这些印象深刻、涉及不同学科的偏见,或解答长久以来混淆的疑惑。”楼红卫说。课程命名者卢大儒教授更希望通过这门课,能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不应该盲目把现象或片面的知识上升到普遍真理,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寻找答案。”

这门课程虽然归类通识课,实际上更像是一门常识启蒙课,其精髓在于其建基逻辑和知识之上的批判性思维。因为有了这样的立足点,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坚守标准、服膺常识、坚持定见。有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在谬说盈耳时仍能不趋强势、冷眼待之、不为其动。“我们的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时,不仅应该具备用科学和逻辑的眼光分辨身边世界的能力,也应该对这个世界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而不是仍然带着对科学谬误的深深认同。”楼红卫说,这也是他和许多同事的共同想法。

媒体评点:有学者指出,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人并不缺乏获取知识类信息的渠道,但也比过去更加需要基础理论及科学思辨來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似是而非”等类似课程,呼应了不少青年人的“思辨饥饿”,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变革探索。恰如授课教授盛卫东所说,“浪潮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我们要深究背后的原因。如果我们不仅能建立是非观,而且可以洞悉背后的推手是怎样的,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知繁复而复杂的世界”。(许东远、吴振东,新华网;许晓芳《广州日报》)

话题拓展:“似是而非”,一堂常识启蒙课;去伪存真;坚信常识;提升学生的辨识思维;树立科学精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广州日报》、光明网等)

猜你喜欢
伪科学谬误常识
混淆视听的语义谬误
“半小时才燃脂”是伪科学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
回归常识
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
坚决反对伪科学
超越常识
谬误与真理之门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