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纪念中学 宋春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我国中小学生的寒假从一个月延长至四个多月。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和学习让很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生5月下旬返校后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以自编问卷调查的形式做了一次心理危机筛查,根据筛查的结果笔者和心理老师一起做了较详细的归因分析和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指导。
在自编的心理状况问卷中,通过负向情绪、社会支持、身心健康三个指标,了解学生的返校前居家生活心理动态,进行心理危机筛查,确定预警名单(三个指标分数均在3分以上的学生)。
本次筛查共有2853名学生参加,初一1420人,初二1433人。其中三个指标分数均在3分以上的学生初一年级有25人,初二年级有42人。三个指标分数均在4分以上的学生初一年级有4人,初二年级有5人。我们把这部分学生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对只要有一项得分超过3分的学生保持普遍关注,这些学生虽未达到重点预警级别,但心理状况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求助意识普遍较低。当遇到无法解决的烦恼时,有22.07%的学生只靠自己去努力解决和很少去请求别人的帮助,经常向家人或朋友、老师求助的学生只占参加调查人数的37.47%。
2.相当比例的学生不愿意倾诉。当不开心的时候,从不向任何人倾诉的学生占参加调查人数的13.8%。主动诉说自己的烦恼以期获得支持和理解的只有33.04%。
3.部分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令人担忧。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心情不好的时候,通过向家人发脾气、扔东西发泄的占参加调查学生的18.92%,有2.71%的学生选择以离家出走或是伤害自己来排解。
4.学生们对父母的信任度最高,完全信任和基本能信任的分别达到59.75%和27.12%。而对老师的信任度相对较低。
5.疫情结束后,学生对待返校学习的心理波动较大。对待返校学习处于内心矛盾中和不想返校的同学占了较大的比例,达到参加调查学生的36.49%。
6.学生不想返校的原因分析,近80%的学生对学习很焦虑,害怕面对返校后的成绩和考试以及作业,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担心病毒传染。
7.情绪问题和学业问题成为困扰学生疫情后返校学习期间最为突出的心理因素,分别占到参加调查学生的15.06%和40.86%。
1.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要大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育水平的开发,而且会明显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取向和品德发展。心理健康,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三观的价值取向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育水平自然会因身心发展的不协调必然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障碍。并且,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甚至会成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一定要站在对学生身心健康高度负责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要多种方式提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心育能力。可以分层次、分类别、分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比如针对学校办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筛查培训,针对学科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技巧培训,等等。通过多元路径、多种形式、多样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服务。
三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并提升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帮助学生尽量消除学习困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2.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解决建议
遭遇到心理问题或是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去积极应对。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负荷能力还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从日常的工作中去及时发现,并一方面通过正确的办法去引导孩子们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科学的建议和方法的教授,令孩子们懂得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战胜心理问题。
给学习焦虑型学生的教育建议。这类学生焦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信心存在欠缺,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亟待提高,学习随意性太大,缺乏适当规划。因此,要引导这类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并且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和储备。此外,老师应该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减压放松的方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前,要通过一些游戏、活动来调整他们的心态,引导他们劳逸结合、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健康饮食,在考前释放压力,在考试中能身心放松,在考试后及时转移注意力,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给对人焦虑型学生的教育建议。对人焦虑型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时,总是担心身边的人包括同学、父母、老师等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内心的自信感和安全感严重缺乏。因此,在与这类学生相处时,应该保持足够的细心、爱心,用积极、细致的言行,让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父母是喜欢、接受和肯定他们的,让他们逐步树立起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安全感。与此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态度和方法,摆脱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窘迫和手足无措。此外,要建议该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明白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从而对自己有着正确的评价,实现人际交往中自我位置的正确调整。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这类学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慢慢适应人际交往,不断提升人际交往的方法,从而彻底摆脱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和焦虑。
对有孤独倾向型学生的教育建议。指导这类学生应该尽量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有着较为突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多数时候宁愿选择孤独,也拒绝与人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循环往复之后便造成自身的孤独状态。因此,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自身的长处和独一无二的价值。其次,要多制造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引导他们在感到孤独时,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自己以前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等。再次,要引导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他们懂得在交往中设法为别人着想和付出,用善意与真诚温暖他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会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对有自责倾向型学生的教育建议。首先老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期望值,不可要求过高,否则将使学生经常处于失望的境地。应该发现这类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表现出对其的认可与赞同。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正确对事物归因的能力,能够冷静客观的面对问题,分析前因后果,这是避免过分自责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学生分析导致消极评价的错误认知方式是什么,并进而自我批判错误的认知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信念,以此反击那些自责心理。
对有冲动倾向型学生的教育建议。要想方设法提高这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冷静地面对一切事情,在有些事情面前,要学会理智一些,不可全凭一时激情。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要学会以平静心来对人对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对挫折的容忍力。引导该类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失败的真正原因,能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类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学会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3.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加强对学生家长的辅导,提升他们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学校应该以家长沙龙、家长会、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对家长们进行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一是要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注重科学民主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既要避免陪而不伴的现象发生,也不要让陪伴成为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应该在一定的底线和原则之上,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予孩子自己作主的权利,切忌家长独断专行,那样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当然,给予孩子自己作主的权利,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有底线和原则,不能一味的迁就和放纵。
二是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制能力。要让孩子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合作共赢,不能凡事都以“我想”“我喜欢”作为言行的逻辑起点,让他们明白,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人,才会懂得如何照顾他人感受,也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多数人的认同。
三是要适当调整对自己子女发展的期望值。不是每一棵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美好的期许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许如果超越了实际,那么它就会变成压在孩子内心的巨大负担。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规划,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表达出内心真实的喜悦,这比不切实际的高要求更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是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以身作则,家长要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努力的工作精神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引领孩子成长。同时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氛围上,以正能量助力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