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 岱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围绕新课标,积极引入非遗项目进特校、进课程,致力构建听障教育“非遗思品”融合课堂,努力教育康复听障学生自强不息。
1.“中国非遗知多少”线上学习。引领听障学生百度搜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广东文化馆网及湛江非遗相关信息,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指导学生了解137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40个入选人类(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了解广东4项人类非遗项目、14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701项省级非遗项目;了解湛江74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等。引导听障学生欣赏灿若繁星的优秀非遗文化,感悟各族人民勤劳与智慧,增强学生爱非遗、传非遗、强素养的意识。
2.“一日非遗游学”实践活动。利用假日,带领听障学生走进湛江市博物馆、文化馆及各县(市)博物馆或文化馆参观“雷州石狗、雷州根雕、吴川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或图片,走访湛江非遗传人、民间艺人或艺术家,深度了解木土非遗。听障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中,深切感受到本土活态文化悠久历史和传统之美,真切体悟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深切表达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明白只有好好学习,听障人当自强,才能传承匠人的情怀、执着、坚守和责任,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3.“非遗教育进特校”共建活动。利用聋人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分别邀请湛江市文化馆、书法家协会、岭南师范学院等共建单位、爱心文化企业或行业协会、残疾人自强艺术家等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让听障学生通过非遗大型图片展了解湛江非遗,通过民俗文化精品展演喜爱非遗,通过残疾人自强艺术家授艺和参加本校传统手工艺展览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残疾人也应尽责、也有能力传承与发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点燃非遗传承的“特殊火种”和自强不息的生命之光。
聋校思想品德教师是听障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者,也是通过自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补偿听障学生缺陷、开发其潜能、培育其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康复者。在思想品德与非遗传承融合教育中,我们以“非遗传承我能行”为主题,联合爱心艺术家、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人、艺术院校志愿者、校内职业教育与体育艺术教师等非遗教育教师的力量,将仁爱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培育融入实践场景之中,浸润心灵,激发感恩自强之心,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发挥优势、挖掘潜能,帮助每位听障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非遗传承项目。
1.携手民间艺术大师协同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协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李老师创建融教、学、练、产、展等多种功能的传统书法雕刻艺术工作坊。通过联系爱心企业家提供竹木原材料及名家书法复制品,开展真实的产品加工、订制等实境实训教学。听障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师傅匠心传授下培养承接订单、手工制作楹联匾额、产品包装、给客户(爱心企业家)发货等就业创业能力,教师负责对学生参与性和过程性评价。通过反馈显示,听障学生的技艺和作品倍受认可和称赞。
2.邀请爱心名家名师来校支教。我们从本地非遗传承名家名师中聘请一批爱心老师作为我校非遗项目传承教育导师。例如,家住深圳的著名篆刻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爱心钟老师经常免费邮寄书法作品或到学校挥毫捐送书法作品,每次亲临工作坊他都手把手地给听障学生传授楹联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家居广州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博士、爱心老师吴老师经常利用出差来湛或探亲的机会到学校传授传统拓印技艺、指导竹刻技艺等。目前,我们拥有非遗传承人、书法家、民间艺人、聋人陶瓷艺术大师等爱心名家名师30多人。这些爱心名家名师“德艺双馨”,不仅为我校孵化了一个又一个适合听障学生非遗项目,还培养一批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工艺娴熟的学生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