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心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探索
——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2-24 18:48许志良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融合

刘 锦,许志良,高 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正迎来高速发展期和重大机遇期,在这关键时期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问题的立足点应该是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高职院校特别是承担“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应立足学生中心,大力深化“三教”改革重要任务,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 意义阐析:学生中心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价值意蕴

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历史源远流长,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十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者于20世纪中叶正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关注教学中整体的人的重要性。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变革突破的发展趋势,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办学之道。就高职院校而言,以学生为中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该秉承的重要理念,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学生高质量就业,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与“坚持成果导向、注重核心能力提升、倡导持续改进”等共同构成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三大协议之一的《悉尼协议》的核心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三教”改革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三教”改革是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统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中实施“三教”改革,因此着力推进“三教”改革工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着力点。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进入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将深化“三教”改革作为当下之需,立为长远之计,要统筹设计、高端引领、系统推进。特别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更应该将“三教”改革落实到课堂、落实在教学,将“三教”改革作为促进产教融合高质量育人的重要抓手,打造一批产教融合“新课程”,培养一批德技兼备“新教师”,形成一批教法改革“新成果”,开发一批立体化融媒体“新教材”。通过一系列“三教”改革高水平举措,深入探索“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3 学生中心视域下“三教”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向着纵深层面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学生中心视域下开展“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大关键举措。“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而衡量职业教育质量转变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关注学生需求、重视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及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2 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抓住关键,改革痛点,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开展教学改革。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指出,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可见,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中,教师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教材和教法改革是目的也是手段,需要教师来有效推动。因此教师是根本,教材是重点,而教法是核心。但是,在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契合、改革内驱动力不足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现象,亟须高职院校剖析问题,认真改进,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高质量就业。

2.1 人才培养与岗位契合度欠佳

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速,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企业技术不断迭代,岗位能力逐步变迁,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就需要不断更迭重构,教学内容就需要不断更新重组。而实践中,往往存在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能力标准不匹配、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脱节、教学设计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教学实施过程存在断层等现象,所以就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与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一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欠佳。“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肩负着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改善与岗位要求契合度低的状况,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不仅要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要求,更要发挥引领作用,真正实现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

2.2 教学改革内驱动力略显不足

“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机制、系列举措等各方面有效推动。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多以项目方式进行落实,很多缺少顶层科学统筹,缺少有效激励机制,没有确定明确目标指向,没有形成改革合力,没有激发改革积极性。院校层面,没有形成促进改革的体制机制,没有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没有从源头为教师赋能;教师层面,主动思考谋划不足,学习改革内生动力缺乏。因此,存在改革方案难以落实的现象,方案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密切合作进行“三教”改革,而实践上却是分兵作战,散兵游勇,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不大,教师缺乏有效知识、技能自身供给提升,致使服务学生成长能力不足,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2.3 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更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痛点问题。校企合作育人一直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同呼吸、共命运”融合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合作而无融合发展,企业参与到了学校人才培养,但并未全程嵌入,学校培养人才并未满足企业迫切需求,学校教师没有及时用技术反哺企业,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赢局面。而要激发企业积极性,真正实现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建立起更加具有“粘性”的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合作关系,真正实现具有“共建、共享、共融、共创、共赢”特征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3 举措探析: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径选择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不断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适时提出“深信六问”,打造“双高”建设深信范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类职业院校。“深信六问”即“问信息产业集群,优化学校专业群结构;问产业高端主流技术发展,重构专业知识与技术体系;问技术专家认证标准,培养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问行企优质资源,组建特色产业学院;问产业研发环境,建设产教科融合的实践基地;问产业急需攻克技术,构建技术服务创新团队”。学校通过“六问”,形成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三教”改革的有效举措,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内驱动力不足的关键问题,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良性循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致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

3.1 实施学生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价值引领、理实交融、启迪思维、个性发展”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契合信息产业集群,科学统筹专业群布局,适时优化专业群结构,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AI背景下“1234+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级层面实施“1234”模式,专业群层面突出各自“X”特色。校级层面“1234”即为“一中心、二服务、三全程、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指的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才为中心;二服务指的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双区驱动;三全程指的是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项目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四融合指的是产教科融合、岗课证融合、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技术技能与文化融合。通过实施“1234+X”改革,学校多措并举,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2 构建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实施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重构改革工作,依据产业高端主流技术企业的新技术动态和岗位能力变迁动态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依据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性要求及特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专业化要求,将课程分为“底层课程共享,中层课程聚焦,拓展课程互选”的“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类,构建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各专业(群)联合产业高端主流技术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梳理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匹配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厘清能力模块与课程、教师的关系,要求每个能力模块对应一定数量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群)课程(包含实训课程),对应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必须清晰对应所支持的能力模块标号,团队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讲授本模块的所有对应课程。

3.3 建设高水平课程及立体化教材

加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加大产教融合建设力度,突出实践育人,校企合作建设“理实课程学项目”“综合实训练项目”和“岗位实践做项目”的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内容先进、技术一流、项目驱动、共建共享”的原则优化建设项目化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等。与主流技术企业校企合作开发高水平、立体化、融媒体“双元”教材,将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等及时纳入教材内容。加大信息化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将智能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进一步高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加大人才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力度,校企合作开展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建设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坚持教师为育人根本,全方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通过不断加强教师全员思想政治教育、推荐教师参加高水平培训、考取行业认可的顶级认证、选送教师进行相关企业实践等方式,激励团队教师育德能力、执教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团队整体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以支持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校企共建,为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打好师资团队基础。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紧密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要与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相匹配,团队成员构成及团队所对应的能力模块等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策略,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实践,保障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能够满足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需求,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3.5 建设特色化产业学院

为推动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新需求,有效促进“双区”建设,积极探索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体制,深入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依托专业群,二级学院与知名企业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建设与行企深度融合并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深化以平台、资源、团队、大赛和证书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的深度融合。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落实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精神,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契合产业群岗位人才需求。建立产教科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育训结合的社会培训体系,建设高水平产教科融合实训基地、工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虚拟仿真中心、行业认证培训中心等,着力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产业急需、助力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经过多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施产教融合“1+5+1”实践模式,即“1套体制机制+5大工程[专业(群)与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产教融合平台工程、产业主流技术进课程工程、产教融合双师队伍培养工程和产教协同育人工程]+1批特色活动”实践模式,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建设成果。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鲲鹏中心,与深圳微纳研究院及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等共建“芯火”产业学院等数个产业学院,与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等共建华大九天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基地等十余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疫情期间网上教学开课率达到99%,学校在持续支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建设100余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教师通过HCIE华为认证体系中顶级认证的老师达25名,开发十三五规划教材25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校级教材60余部,开发可面向本科学生的高水平立体化教材近50部。学校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群和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和教材开发等方面成效突出,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4 小结

高职院校立足学生中心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意义深远。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AI背景下“1234+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时提出“深信六问”,积极采取有效举措,推进学校“三教”改革,打造“双高”建设深信范式,致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